有一种比较叫势利

2019-07-30 02:58荏苒
中国石油企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势利上流社会中产阶级

□ 文/荏苒

在《势利》一书中作者约瑟夫·艾本斯坦用自己犀利、幽默、讽刺的笔调,描摹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势利眼行为,从政治、经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势利如何运作。他还总结了“谄上型势利眼”“欺下型势利眼”和“反向势利眼”等多种形态的势利行为。

对各种所谓社会名流的势利行为,艾本斯坦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比如他表示,当年尚未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是个大势利眼,喜欢夸耀自己钱多和娶俗气的女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喜欢到餐厅一类公共场所去试探自己的名气,如果没人认出他(这是常事),他还会有点失望;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只有在美国这个追捧欧洲文化的势利心态以及文化自卑感挥之不去的地方,才能够获得现有的成功。

书中金句、警句俯拾皆是,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势利眼必须时刻寻找胜人一筹的感觉;势利眼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比较;势利眼的快乐在于被上位者高看一眼,或者和自己嫌弃的庸众拉开距离;势利的另一面表现在总是渴望比朋友或邻人略胜一筹。多数美国人宁愿年薪10万但别人年薪8.5万,也不希望别人年薪20万但自己只有11万。换句话说,比自己的妹夫多赚100美元就是富人。

势利眼就像细菌一样,无处不在。无论是豪门贵胄还是贩夫走卒,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凡夫俗子,人人都摆脱不了骨子里的势利心理。作者以美国社会为例,分析了人们的种种势利心理,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文笔之诙谐,让人不时捧腹大笑,笑过之后又禁不住冒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的势利眼心理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

在美国社会,到处弥漫着职业攀比心,作者借此直接指向了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日渐严重的身份焦虑、职业声望、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的攀比让人身心俱疲。现代都市逐渐流行的禅修、冥想、心理咨询、儿童早教班、补习班风潮也都折射出这种焦虑。这幅景象出现在20年前的美国,也出现在最近10年来的中国。近年“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引起热议,从中不难看出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忍受的多重折磨:一面是难以餍足的社会攀爬欲,一面是对突然跌落到低一级生活境况的担忧,此外还时刻存在着确证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渴望。

这是一部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也就是中产阶级极尽调侃、讽刺的辛辣之作,但通过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另眼,反而更真实地描绘出了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辛。艾本斯坦称:“势利也由希望与恐惧操纵。”在某种程度上,现代社会喷涌而出的势利行径正是这种焦虑的外在表现。

势利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其实势利完全可以作为一套探测时代演变的最灵敏的警报系统。不过如果势利眼的子女不幸遭受了势利攻击,那么势利眼的评判标准也可以立即变得很宽松活泛。势利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代人。

猜你喜欢
势利上流社会中产阶级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吉光片语
势利人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势利(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上流社会的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