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

2019-07-30 05:45曹子坚张博张震霖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体制机制贫困家庭

曹子坚 张博 张震霖

摘要: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摆脱当前传统开发式扶贫的路径,走出一条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具有持久生命力与发展潜力的道路。结合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扶贫实践,我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建设应瞄准主体性培养,基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框架,从以不同年龄阶段为依据的能力建设、以不同群体为依据的能力建设及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的能力建设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能力建设;主体培育;贫困家庭;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9)02-0067-04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显著,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城乡差距、基尼系数不断缩小,这说明了扶贫政策以及宏观发展战略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帮助了相对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但是纵观我国扶贫开发历程,2015年,按照当时人均2 855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为5 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7%,而西部贫困地区则达到10.6%,差距不可谓不大。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现有635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占387个,占比达61%,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关键在于西部。

二、文献综述

当前,国内的研究重心主要由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向精准扶贫方向转变,强调“扶”。吴国宝(2018)[1]提出,我国农村扶贫的基本经验是依靠发展减贫,实行精准扶贫,坚持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参与、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孙久文、张静(2019)[2]提出推动开发式扶贫向开发与保障式扶贫并重转变,针对老弱病残幼群体,加强生活保障、健康保障、居住条件保障、养老保障、教育保障及就业保障等六个方面,解决剩余3 000万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唐丽霞等(2015)[3]提出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技术困境、乡村治理现状、贫困农户的思想观念及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左停等(2015)[4]通过公共管理学中的中央—地方关系、社会学里的社会控制及“社会成本”三种视角对精准扶贫进行了理论解析和反思,指出当前由于不同地区和村庄识别标准差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场化背景下扶贫开发手段不足等而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万兰芳、向德平(2016)[5]提出当下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方略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群体,并提出提高扶贫政策的瞄准精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性保障体系建议等;陆汉文(2015)[6]根据我国扶贫开发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困难,提出减少当前贫困治理体系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入第三方力量和构建参与式信息共享机制的解决途径。

三、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框架

自我发展能力强调发展主体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习能力及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此,凡是能够帮助发展主体追求更美好生活、实现更大人生价值而做出的努力,均属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范疇。

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贫困地区贫困居民摆脱贫困最好的良药。一是要培养好奇心。找准自身或家庭发展所需的某一方面,如特色养殖方面的知识、特色种植方面的知识、工程建筑方面的知识等等,结合自身兴趣点,培养好奇心,才能事半功倍;二是要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搜索工具的能力。互联网集成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历程中的各方面知识,但是受收入水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影响,农村贫困地区尚不具备家家户户拥有电脑的能力,且很多贫困居民对于互联网都不甚了解,有的尚且不会使用手机,只懂得最基本的打电话、收发信息功能。

培养技能的能力。一方面包括开展生产所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首先,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拥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加以运用,某些能力还需要专门的技术培训,需要到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其次,农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或弱势群体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各方面的伤害,因此,必须加强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培育健全人格的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很多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较差,受攀比心理、周边人群看法等的影响,较易产生心理问题。

提高学习的能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往往不重视培养学习能力,了解不到学习能力对自身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素质提高等各方面带来的潜在影响或未来收益。提高学习能力,强调对信息的搜集和对问题的反思,从而使贫困地区贫困群体更好地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化解矛盾和风险。

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随着扶贫攻坚任务的推进,国家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越来越重视,从各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首先,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应加强对国家支持本地区发展政策的了解,结合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及自身发展所欠缺的能力,明确发展方向;其次,利用好国家和政府为扶持本地区贫困人口发展所提供的各项培训机会、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各取所需,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发展。

四、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机理

总结我国扶贫工作经验,从开发式扶贫方针的确立到专项扶贫、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越来越精准,政策制定也越来越全面,但是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即扶贫措施普适性强,针对性不足。因此,结合图1,本文提出以不同年龄阶段为依据的能力建设、以不同群体为依据的能力建设及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的能力建设机理。

(一)以不同年龄阶段为依据的能力建设

儿童是个人发展的起点,之所以贫困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产生贫困的代际恶性传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起点不公。在儿童阶段,需要加强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一般为一年,年龄为5~6岁,在此之前,则是一段空白期。一般家庭和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将儿童送到幼儿园进行早期启蒙教育和培养,但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早在正式开始小学教育之前,贫困家庭的儿童已经“输”了。

少年时期是人心理发展、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对他们看法的影响,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学校普遍存在自卑感,觉得低人一等,导致他们性格发展方面逐渐走向自卑。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身边同学或老师的看法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各个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性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还没有范式可循,使得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此阶段急需父母、老师、同学、学校和社会的关心爱护。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个人所拥有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其个人收入、生活状况以及后代子女的培养问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接受教育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早早辍学,或外出打工,或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接受职业教育,再外出打工,不论如何,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很少。

中年时期是个人最需要各方面保障的时期。贫困家庭中一般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于中年人,如果其发生意外事故,如工作事故、交通事故或健康事故,需要大笔开支,而且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往往不舍得给自己缴纳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还有事业保险,再加上有的企业多与进城务工农民工签订短期务工合同或不签,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一旦发生事故问题,往往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老年时期是个人需要大量资源而产出明显较少的时期。在此期间,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虽然收入微薄但还是要承担年迈老年父母的衣食住行、看病治病、生活照料问题,往往给本就脆弱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再加上目前农村敬老院、养老院的建设节奏放缓,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地方政府机构人员私自变卖敬老院、养老院土地等违法事件。很多农村地区发生子女慢待老人、不管老人或虐待老人的问题,其实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经济负担过重,仅依靠道德谴责、精神提倡很难解决此问题。

(二)以不同群体为依据的能力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自我保护、自我防护能力较弱。近些年来,农村地区不时发生侵害儿童事件,而这些儿童大多是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的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有苦不敢言、有痛不敢说,再加上当前对于儿童权益受侵害的相关法律措施不健全、法律惩处力度不够,警戒性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急需继续加强自身反侵害能力培养。

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受到家庭传统观念影响,在入学求学、职业教育培训等方面面临诸多障碍。目前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受教育程度相比于其他地区严重较低,文盲率较高,极其不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和子女日常教育。尤其是孕妇阶段,孕妇是妇女一生中比较特殊的时期,在此期间,需要接受一系列妇幼保健知识教育,在此之后,还需要规划新的生活,急需指导和建议,另外,新生儿的生育质量也值得关注,如果新生儿存在身体缺陷或健康隐患,那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对于孕产妇家庭在此时期的保障安排、政策举措目前来说还不完善,不到位。

农村贫困地区残疾人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体缺陷,他们在寻找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拒绝,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會面临周边人群的异样眼光,在努力提供其各方面就业机会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自强、图强精神尤为重要。

老年人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比重将会变得越来越大。部分人士认为老年人群体已不再适合承担各项工作,安心养老即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就农村贫困地区而言,老年人群体的各项健身设施、娱乐设施目前还不健全,加上子女不在身边,其精神文化生活并不丰富,而且,出于家庭责任,贫困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仍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培育,帮助家庭提高经济收入。

弱势群体是相对于农村地区有钱有势的群体而言。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由于担心受欺负和打压,在土地分配、贫困家庭评定等方面往往会选择屈服,有的家庭会选择搬离现居住地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了土地主要收入来源和一技之长,其生活状况堪忧。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法律教育,扩宽弱势群体的申诉渠道,严厉打击“村霸”势力十分迫切。

(三)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的能力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以不同群体为主,在其发展或所处的不同阶段,从教育、产业、生态、社会、文化、医疗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对其加以培养、扶持,最终使其具备能够借助外力,或者不借助外力而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教育方面,对于我国的儿童群体来说,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接受高等教育,涉及年龄的各个阶段,从免除学杂费、提供餐饮补助到提供各类奖助学金,如学士、硕士、博士奖助学金,助研津贴等,其政策衔接、持续性以及效果都比较好,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摆脱贫困的恶性传递,走上与父辈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极其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发展方面,少年、青年、中年阶段可以接受较为中等强度的工作,如纺织服装、产品包装等工作,老年阶段根据身体状况可以进行一些体力劳动相对较轻的工作,如提供儿童、小学生的教育辅导、生产针织品、进行简单农产品包装、提供农村过年用的书画作品等。

生态方面,主要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发展基础根基牢固,保护好、建设好贫困地区居民生活的家园。这大大推进了农村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加之我国贫困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如西北的丹霞地貌、沙漠景观,西南的喀斯特地貌等,非常适合旅游业发展,主要就是要做好旅游景区及产品的开发,提高交通通达度和居住、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方面,主要是通过社会参与扶持培养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社会企业、公益和慈善组织、行业协会等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的供给,工作能力的培养,工作岗位的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东西部结对帮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也有积极改善作用。关键是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避免某些团体在此过程中占用社会方面提供给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资源,确保这些资源切实用于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和建设。

五、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路径

(一)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各方面监管

目前,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还很落后,地方政府及中央财政应加强资金支持,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营利性托幼机构或非营利性托幼机构提供适当的资助,严厉打击虐待儿童、乱收费行为,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惩处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评判”的三方机制,扶贫减困政策、能力培育进展情况好不好、效果怎么样,最终还应由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衡量,因此,应努力扩宽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表达自身利益的诉求渠道。与此同时,加强对社会各方面所提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监管,确保其最终能流向迫切需要的贫困家庭。

(二)加强不同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和受教育机会

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贫困家庭获取经济收入能力,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能力,抵御外界社会环境变化能力和摆脱贫困的代际恶性传递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参与力量,应尽可能提供给贫困地区更多工作岗位和受教育机会,加强不同群体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自力更生。

(三)培养自强图强精神,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扶贫先扶志,关键是要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构建远离贫困、摆脱贫困的自我激励机制,塑造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培养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面貌,将贫困的危机意识和潜在负面消极影响转变成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通过自身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增强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自我成就感和获得感。

(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加强弱势群体保护

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地区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广大青少年群体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厉打击农村贫困地区的“村霸”势力,加强对弱势群体保护力度;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还应提高其反侵害能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学生沿路回家关键节点设置监控或统一安排接送等,切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等的保护力度。

(五)建立健全长期追踪体系,加强动态监管

我国的扶贫政策应建立健全长期追踪体系,通过开展定期走访等方式,每隔半年、一年或三年,动态了解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发展现状,返贫的要再次予以扶持,需要新的技术培训和遇到各方面困难的,地方领导和政府应积极牵头予以解决,切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做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六)提高扶贫精度和政策瞄准性,扶贫工作不能一概论之

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精准性和瞄准性还不够,尽管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越来越全面,但是具体落实细节还不够完善,针对不同年龄段贫困人口以及不同群体的贫困人口政策举措方面区分性不足。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扶贫实践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强化主体性建设,把扶贫精度向贫困家庭迈进,政策瞄准向上述两方面贫困人口迈进,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早日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国宝.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成就及经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2-25.

[2]孙久文,张静.论从开发式转向开发与保障并重的新扶贫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7-120.

[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2-154.

[4]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8-160.

[5]万兰芳,向德平.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7-51.

[6]陆汉文.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的可行途径[J].国家治理,2015(38):28-30.

责任编辑:母爱英

Abstract: The key of self-development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poor areas of western China lies in getting rid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finding a proper way that can combin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oor areas and have lasting vital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Combin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Japan,Singapore and other countries practic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self-development in poverty regions' construction should aimed at cultivating subjectivity,this framework gives some targeted development proposalsfrom three aspectsbased on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age group.

Key words: capacity building,main body cultivation,poor families,system mechanism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体制机制贫困家庭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