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思想的山地住区规划设计

2019-07-31 06:12王伟孙雨倩赵伊宁路英华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9年3期

王伟 孙雨倩 赵伊宁 路英华

摘要: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对住區景观环境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利用原生山体景观使住区与场地更加契合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以清流县“怡景书苑”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结合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等方面入手,探讨顺应原生环境特征的设计手法,为闽中山地住区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山地住区;原生环境;共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TU201.1;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3-0039-43 收稿日期:2019-01-03

1导言

在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建设的大背景下,三明都市圈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次级城市群之一。清流县“怡景书苑”商业与居住项目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项目地处福建三明市以西的清流县城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本文引入共生思想,探讨如何利用本案以“山、水、竹、石”为主题的原生环境营造自然景观、提升住区人文情怀,打造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的成功案例,为类似实践提供设计思路和方法。

2共生思想的设计理念

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源于“共生佛教”,植根于印度4世纪的唯识思想。它在包含佛教思想的同时,也向世界各个领域扩展。共生概念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共生、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保守与革新的共生、开发与保护的共生等。总体而言,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对山地生态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从宏观、整体思考入手,综合周边环境、城市肌理等社会因素,使自然、建筑与人互利共生、共同发展。

3项目概况

“怡景书苑”小区基地三面紧邻城市道路,一面靠山,西北部与南侧均有溪河景观,交通便利,风景秀丽。

基地东西长约460米,南北长约370米,总用地面积66800平方米。基地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总体走向,高差约40米,空间变化丰富,地质情况良好(见图1)。

4总体设计

4.1规划结构

根据“怡景书苑”商住小区的地形和定位,综合考虑场地周围多山、基地坐落于半山、毗邻城市道路的现状,规划形成了“两心、两环、分阶组团”的结构特征。

“两心”是指以基地西北角半下沉商业广场和中心绿化水体景观构成的休闲活动中心。中心绿化水体景观四周环绕中高层住宅,作为内部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吸引大量住户来此活动,增强住区的向心性;商业广场作为“T”形干道节点,提升城市公共形象、汇集住区周边人流,体现住区的开放性。“两环”是指基地主要交通道路形成的两个环线。外环以人行道路为主,服务于沿住区外围布置的底层商铺;内环为消防车道,平行于基地周边道路布置,与东北侧车行主入口和南侧车行次入口紧密相连。由此,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的停车方式保证住区内外人车分离。“分阶组团”是根据场地地形,通过土方平衡之后形成多个台地,台地内部构成缓坡,台地之间存在高差,并通过小区道路串联在一起;同时,综合考虑基地毗邻城市主干道、内部道路设置情况、“山水竹石”的原生环境等,营造出不同意境的小组团,如山苑、水苑、竹苑、石苑等。兼顾城市公共形象与住户的可识别性,更加凸显住区的有序化、人性化。

4.2竖向设计

由于“怡景书苑”基地内部高差约40米,地形坡度明显。本案在设计之初就坚持顺应地形、化山地为台地,利用高差、整合自然为景观的理念。优先处理山地关系,尽量减少_丁程土方量,既是保护优美的山地资源和原生环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对传统规划设计构思方式的创新。

4.2.1人行主入口

住区西侧毗邻城市主干道,设置人行主入口作为重要的节点空间(见图2)。由于此处存在的14米高差,顺应地形做成入口大台阶。结合两侧的绿化景观,使入口具有明确的序列感和导向性,形成活跃的人口空间意向。大台阶的设置也将外部道路与内部空间分隔开来,保证了住区的私密与安静。同时,在台阶两侧分别设置景观电梯满足无障碍的需要。

4.2.2半地下商业空间

商业广场与外同商铺的结合,顺应了西南低、东北高的地势走向。广场采用半下沉的布置形式,裙房隐喻山地形态采用退台式(见图3)。底层商业及服务设施在住区周边形成环状围合,骑楼空间与广场相互渗透,活跃了城市公共空间、提升了街区开发模式的价值、丰富了住区活动形式。

4.2.3半地下车库

半地下车库结合地形的设置使地下空间与环境融为一体,隐于环境之中;在地面可以达到人车分离、空间环境开阔的效果。设置高窗实现车库的通风采光,并在顶面布置绿化、设置凉亭等构筑物,与绿植、水池共同构成中心景观供居民休闲玩乐,在节地的同时提高住区绿化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5建筑单体设计

5.1不同标高的界面设计

山地条件下,建筑水平方向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垂直方向设计的自由度增大。本案建筑存在不同标高的入口,将不同功能的流线分离,并利用商业空间屋顶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居民发生活动的频率,为住区增添活力。同时,架空的方法使建筑底面与地表接触面积减少,外围景观得以渗透(见图4)。在气候适应性方面,架空式有利于建筑底部的通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闽中底层住宅潮湿闷热的现象。

5.2户型设计

闽中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光照充足,因此在户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通风防潮等问题。本案户型均为南北朝向,光照适宜,明厨明卫。山墙面少开窗、开小窗,避免西晒。客厅与餐厅相对布置,南北通透,符合南方气候特征。且靠近大门,减少对卧室的干扰,动静分区合理。各房间形状方正,尺度适宜,便于使用。

出于对沿街城市形象的考量,本案在沿街住宅的户型设计中加入飘窗作点缀。将面积较大的户型摆布在小区中心景观四周,达到最大限度造景和取景的目的,提升住户生活品质并保障私密性。

5.3立面设计與反思

立面处理上使用简欧风格的“竖向三段式”,底层砖红色涂料体现出闽系红砖意向。整体的竖向线条简洁,强调建筑的挺拔感,每层设计出挑的观景阳台打破单调的立面轮廓。由于南向布置主卧和客厅,立面大面积开窗保证采光充足,其他立面以小窗为主。采用传统闽系红瓦坡顶与平屋面结合的方式,兼顾经济与造型,形成具有现代风格的地域性建筑意向。

由于本案的观景阳台均为开放式,建成后许多居民出于安全性和私密性的考量,在装修时将阳台改造为全封闭式,破坏了立面的统一感:

可见,在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居民的生活习惯,避免出现不符合居民居住意向的设计和不必要的浪费。

6不同主题的景观组团

6.1山苑

闽地多山,本案所在地段周边便有“三山”——北斗山、灵台山、大丰山环绕。将沿城市主干道一侧的建筑与环绕商业广场的建筑规划为18层,为居民“登高望远”提供便利。基地东南侧有一山包,将靠山一侧建筑也规划为18层,充分引入山地景观(见图5)。

通过对山景的呼应将组团命名为“山苑”,同时建筑随山势跌落,形成建筑错落有致、宅院依山而建、远山借景院中的小区形态。

6.2水苑

基地周围水系水质良好、水量充沛,具有出众的自然景观优势,为住区水景营造提供便利。通过对住宅高度的合理规划,引入基地以南溪河景观,达到“借景”的目的(见图6)。

以人行入口跌水喷泉和中部水体景观形成的水景轴线,与基地南侧溪河相呼应。人行入口的喷泉结合地形层层跌落,充分考虑行人的视觉感受;中部的绿化水景广场,借鉴中国古代园林理水之法,水岸线曲折萦回,以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结合水景,周边布置大户型住宅(见图7)。结合水体设置亲水步道、栈桥等,营造出清新活力的社区氛围,提升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生活品质。

6.3竹苑

本案基地内有大面积原始树木和保存良好的山地植被。本着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规划保留现存景观中尽可能多的自然要素,以中高层建筑组团减少生态破坏,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清流地处林区,竹林茂盛。本案以竹文化为主题,就地取材,用本土的毛竹配合原生树木,在宅间庭院造景。既营造了和谐生动的物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精神氛围,体现出环境的地域性。

6.4石苑

本案规划基地内有数块较大的天然石头屹立于山腰,犹如从山中生长而出。因此以石作为主要景观节点的“石苑”,不但组织周围景观更具装饰性,且增强住宅组团的标识性。在天然石块上刻字作文化石造景,水池、小径边及主要景观节点铺地以当地卵石为材料增添野趣,砌筑岸石烘托水体的清澈灵动,多种类、多用途的石使住区更具观赏性和生动性。

7结语

在建筑界,共生思想常被用来作为设计依据和设计方法论。它提供了一种处理住区与原生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关系的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山地人居环境,有助于实现住区空间的多元共生。“怡景书苑”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实践案例,在社区人性化、建筑生态化、景观自然化方面,对闽中地区山地住区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