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院附小:问源生活教育

2019-08-03 01:26高洪云供图晓院附小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陶行知诚信校长

本刊记者_高洪云 供图_晓院附小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从陶行知首任校长,到鲁照斌已是第13任了。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科技如何发达,而学校依然传承着“生活教育”的朴素底色。

有人问,“生活教育”到底是什么。

而鲁照斌更想说,我们还必须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代会变,生活的样式会变,但教育的本质永远不会变。

“学生今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受着什么样的教育;学生今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鲁照斌校长

晓院附小校训,也即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

“问源生活教育”

手机在办公桌上放着,半小时内响了多次,此时,手机主人——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下文简称晓院附小)校长鲁照斌,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学校平时事情比较多,在上课或听课时,为了能够专心与师生们讨论与分享,也是尊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因此,一般只要进入课堂,我就不带手机。”鲁照斌校长说。

1968年出生的他,头发已灰白。办公室沙发旁的玻璃桌,上下两层摆满了雨花石。课后,鲁照斌回到办公室,见记者好奇,笑笑说:“雨花石如同孩子,精心打理,方显美丽。”

谈及学校历史、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及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下创新实践,鲁校长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前身是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小学部,陶行知任第一任校长,鲁照斌是第13任校长。1927年,陶行知先生就给晓庄小学亲拟了办学宗旨:顺应儿童个性,乡村社会需要,施行适当的教育,并慎重试验小学教学做,使试验乡村师范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为乡村教育尽实施提倡之力。

“我们一直在遵循着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宗旨,我们希望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对素质教育给出我们自己的诠释。”鲁照斌说道。

当问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时,鲁照斌校长告诉记者:“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其立足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根本目标,拿全部的生活作为教育对象,将一切非正式的东西均纳入教育范围之内,整体的生活实践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人性发展。

当问及“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样态与方式时,鲁照斌校长说了八个字: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每一件生活小事都可以是教育源”

晓院附小的主教学楼晓庄楼建在山坡上,俯视着操场,右下角墙壁上,一米高的位置镶嵌了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旁边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以及“问源”两字。

墙壁紧挨着一个八级阶梯状的水池,汩汩流水不断,阶梯上是“每日四省”:“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凡事想明白根源很重要,这是鲁照斌的一贯主张。而这样的“源头”就藏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学生今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在受着什么样的教育;学生今日受着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过什么样的生活。”鲁照斌常对老师们及来访者讲这两句话。

十年前,有个班级做了一次“诚信报”试验,报纸售价一元,无人监督,学生靠自觉将费用放进储蓄罐里。现在已升级为“诚信超市”,包括“诚信售水”“诚信书吧”“诚信伞”等。

诚信售水:投一元钱拿一瓶水。学校会定期统计,例如,100瓶水售完后,储蓄罐里只有97分,那这段时间全校的诚信分就是97。若有学生没带钱,可写一张欠条投进去,随后补上。“拿一瓶水放一元钱,这就叫生活。每一次的诚信得分,这就是教育。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教育没有那么高深。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教育源,来促使孩子养成良好道德行为。”鲁照斌解释道。

立德是树人之本,晓院附小要让学生过有道德的校园生活,但这种养成,是缓慢熏染的过程。一次,投币箱里出现了一枚游戏币,鲁照斌在全校开会时与学生讨论:第一,游戏币是从哪儿来的;第二,是故意还是无意放进来的;第三,诚信超市出现游戏币,你觉得该怎样提醒和监督?

围绕售水,也有趣事发生。晓院附小的学生们很活泼,有学生跟鲁照斌“叫板”:“鲁校,你是咱们学校最大的老板!”

鲁照斌起初以为是表扬,没想到学生说的是商业性质的老板。“我爸爸开批发部的,矿泉水六毛八一瓶,你卖给我们一块钱,一瓶赚我们三毛二……”鲁照斌笑着追忆。

春游,学生已习惯随身携带塑料袋,带走废品和垃圾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是南京市栖霞区红十字学会基地学校,还在南京市高淳区儿童福利院建立了“晓院附小友善教育基地”。而每年诚信售水的赢利,均捐助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年龄小,上厕所经常忘记带纸,上完厕所也常不洗手”,鲁照斌校长说 ,“我跟学生讨论过,厕所文明,其实是一种有质量生活方式的体现。政府划拨给学校的经费中,不包括采购厕纸、洗手液一项,要想在学校过上如厕不带纸的高品质生活,该怎么办?”

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挣钱:卖废品——矿泉水瓶和妈妈丢弃的快递包装纸盒。于是,每周五的学校“环保日”应运而生,一种奇特的场景成为晓院附小独特的风景线:每周五早晨上学,所有的孩子不仅背着一个书包,手中还拎着装满矿泉水瓶和废纸盒的塑料袋。

鲁照斌主张做“生长的教育”。每年来校参观学习的老师、校长,不下两千人,他爱强调这句话——“千万不要说在学校看到了什么,重要的是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不要讲‘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

围绕厕所用纸,就“生长”出来了两条教育路线,一条是厕纸—爱惜用纸—厕所文化,另一条是厕纸—垃圾分类,分别延伸为理财(卖废品)和环保意识。

这种思维,也渗透进春游和外出社会实践中。“对于学生来讲,春游通常都是玩和吃,但学校层面不能这样定位。春游不是玩的,而是拿来对孩子道德行为进行训练和检测的。”

晓院附小的学生春游时,每到一个地方,不管是公园还是室内,临走时都有老师来检查,卫生没搞干净的班级,会在全校通报批评。学生习惯了随身带着塑料袋,主动地捡一些塑料瓶带回学校。变废为宝筹集的钱,除了用于购买厕纸、洗手液,余下的每年都会由学生送给福利院。

“回头看,上厕所不带纸,其实是个教育源,诚信超市也罢,垃圾回收也好,背后是很多细小的生活教育,诚信、责任、友善等品质,就自然而然渗透进去了。”

“每一位陶娃都是最棒的”

晓院附小的孩子,被称为“陶娃”。学校用了一年时间,才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

孩子们在学校是有发言权的。围绕商标名称,起初全校孩子们形成两派意见,高年级主张叫“陶子”,低年级则喜欢“陶娃”。最终,考虑孩子的年龄因素与小学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的爱称统一为“陶娃”——陶行知教育思想孕育下的孩子们。

“学生很有趣的,高年级的看到低年级的,会笑话他们行为幼稚。有一天,一个六年级学生问我怎样才能切身体会时间概念,我笑着说,我陪你去一年级班级门口看看,你就是从当初他们这个样子成长到现在的,这就是时间的功劳。”

鲁照斌校长观摩课堂教学时,他不在意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有多精彩,总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与学习过程。“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不要过多关心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更要关心每个孩子是否真正学会。如果孩子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个问题会在很长时间困扰着孩子。”

晓院附小的孩子们,可谓生机勃勃。课间有在地上打滚的,有扔纸飞机的,有玩游戏的,有练习长跑的。记者注意到很多男生在练习投篮,篮筐很特别,一个栏杆上并排放置有4个篮筐,一共有12个篮筐。“我校体育课的校本特色是篮球教学,而投篮又是篮球课的重点。如果一个孩子30秒投一个篮,四十多个孩子练习完,一堂课的一半就过去了。如果分成几拨各自练习,老师照看不到,又易发生安全事故。”鲁照斌解释道。

晓院附小还有一个独特的学生参政议政的平台——行知大讲堂,每年孩子们会针对学校的管理与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三年前,有个孩子再次跟校长“叫板”,要求增加洗手池。

该生做了一份《关于晓院附小“体育与健康”调查报告》,指出学校体育重点发展篮球固然很好,但洗手成问题。他调查得出学校共有34个水龙头,分布于厕所和教师办公室门口,又指出教师办公室门口的不敢去,唯一能去的是厕所,但课间短,人多要排队。以往都是用湿纸巾。

鲁照斌觉得有道理,但校园设计基本结束,改动麻烦,考虑到一个洗手池需进水和出水,遂做成一个景观兼带洗手的喷水池。目前这个洗手池不仅解决了学生的洗手问题,还成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课堂上思维活跃的孩子们

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晓院附小校门口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们看到了晓院附小孩子确实是很棒的。4月18日,六年级放学时间段,六二班穆骏曦同学的奶奶在门口等候时,因天热,加上低血糖,出现昏厥,其他老人们赶紧施救,穆骏曦的同学唐澜静临危不乱,借来隔壁班一位同学奶奶的电话,立刻拨打了120和110,老人被及时救治。

家长于次日写了一封千余字的感谢信,其中一段写道:

唐澜静同学小小年纪,在遇到突发事情时,沉着冷静、方法得当,第一时间拨打120和110求助,并且善解人意地在电话里安慰我们大人,着实体贴,暖人心;与此同时,还不忘关心同学,担心穆骏曦吓着,又急中生智地找到同学家长陈妈妈来到现场。

晓院附小长期以来落实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才培养了像唐澜静这样许许多多的优秀陶娃……

教学楼楼顶,被改造为学生英语角

晓院附小对篮筐的特殊设计,以提高体育课效率

生活教育的新高地,还在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

晓院附小值得书写的实在太多。

比如学校的校园文化,鲁照斌全部下放到教研组,体育组负责学校院墙内侧的一面墙壁,做了篮球文化墙;数学组管理数学玩吧和行知讲坛;科学老师负责植物研究所、奇石园、智慧教室,以及树木的挂牌等;艺术老师有一个墨香苑打理……

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知行合一问题,鲁照斌思考了很久。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中,他认为最难的还是人与自我,即良知和欲望之间的选择。如何激发一个人的良知,是立德树人的落脚点,也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真谛所在,“让学生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如此,方能改善、改造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有一个强烈的预感,未来生活教育理论的新高地,是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人有双重性,学校正规教育讲得再多,顶不上学生上网跟一个陌生人讲几句话,瞬间就能颠覆学生的价值观。如何文明上网,用好网络,增进媒介素养,促进孩子发展,这个可能是将来教育发展的趋势。”鲁照斌略带忧虑地说道。

今年四月中旬,鲁照斌的一份《致全校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让他瞬间“火”了一把,文章被刊登在12日的《南京晨报》上,并引发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热议。起因是一位家长给鲁校长写了一封咨询信: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几乎每月都会收到同学庆生的邀约,这已成为小学生中的风潮。最初是小馆子吃一顿,逐渐发展到星级酒店摆宴。甚至有的宴席,连带场地、司仪、伴手礼,一次花费很多。这让忙碌而经济压力大的家长们感到很头大——到底去不去?去了之后自家孩子过生日时如何回请?

在鲁照斌看来,这背后还是生活教育的缺失。家长究竟想带给孩子什么?又该怎样教育孩子?生日纪念究竟是教育孩子感恩父母,还是通过吃喝来满足家长的从众之心和补偿之心?“这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回信中,鲁照斌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陪伴、榜样和引领。他希望家长“引领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把孩子教育成可以自食其力的人”。教会孩子“诚信立人、责任立事、节俭立家、友善待人”。

1986年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留校至附小担任教师的鲁照斌,转眼在这块热土上工作了33年。1988年担任大队辅导员期间,写下“走行知路,做行知人”,激励自己,培养学生,发展学校。每天早晨七点,他准时进校门,晚上十一点半离开办公室。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忙碌但充实,辛苦但幸福。

“你既要有成人思维,又要贴近儿童;既要站着看未来,又要蹲下身子平视儿童;既要探求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又要描绘儿童美好的未来。儿童是真实的,儿童是多彩的,儿童是可爱的,儿童的言行与成长能带给我们很多开心的时刻,我们每位教师和家长其实一直在与儿童共同成长。”这就是鲁照斌校长朴素而实在的生活教育观。E

于生活教育中成长起来的“陶娃”

猜你喜欢
陶行知诚信校长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陶行知教育名录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