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教育:“办学校就是办氛围”

2019-08-03 01:26谭信娟供图重庆市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长森林学校

本刊记者_谭信娟 供图_重庆市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

好学校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管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去中心化管理、成都草堂小学的年级校长制度,还是重庆森林实验小学的学校平台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尊重人。学校的校长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喜欢影响他人而不是命令他人。他们如水、如土,滋润教师和孩子们。

比如重庆森林实验小学黄玲校长,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督学胡巨波印象深刻:“她很善于接纳不同意见,也善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跟大家沟通,然后大家一起确定一个方向和目标,再共同往那个方向去发展,因此很多理念最终能落地。”

这也是这些学校能诞生特色课程的重要原因。

校长黄玲认为,一所学校、校长的存在应当如土地、如水,给生长在此地的植物提供滋养

改变从“赋能”开始

森林小学的黄校长是一个在看课的时候会一时兴起参与到课堂分享中的校长,她管杨义昕老师叫“昕昕”,随和,充满母性。

深入了解黄校长,才感知她如水、如土的情怀。

寒假学完语文课本,开学就进入整本书阅读。短短两月,杨义昕和班上孩子已经读完《夏洛的网》《草房子》《安德的游戏》《小王子》。孩子的思考让他频频感叹“比我小时候厉害”。

来学校四年多,深受“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教师文化影响,他迫不及待将经验分享给整本书阅读项目组的同事。慢慢地,越来越多班级开始整合教材内容,留出时间给整本书阅读。4月底,全校已有12个班级自发加入。

校长黄玲欣喜地看到这一变化,老师们不止意识到不能只用语文教语文,而且开始主动寻求突破。对此,她延续一贯的态度,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护着老师的热情。

过去几年,在她的鼓励下,老师们自发成立了很多项目,干劲十足。而她刚来时,全然不是这样。

森林实验小学地处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中区三区交界处,前身斑竹林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全校仅几百名学生,三十多位教职工。

2013年7月,黄玲调任校长时,正值新校舍搬迁之前。那段日子,她顶着40℃的高温,连日奔波于学校、建材市场、招标现场。11月,学校顺利搬至新校区,并更名为森林实验小学。

“刚开始感觉还是很难,学校社会声誉不佳,师资能力欠缺,区级骨干教师就2人。”黄玲回忆道。一名老师说:“以前出去,都不好意思提自己是哪所学校的。”

如何以此为契机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既是一个需要严格管理的机构,也是一个需要激发创造力的地方,如何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黄玲心中。

黄校长内心有一些基本的观念,不能按住牛的头让它去喝水,要让人有前进的动力,让他们主动跑起来,校长应该作为一片土地,给上面的植物提供滋养。

用目前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赋能”“去中心化管理”。

黄玲校长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上发表文章:

“一个好校长要有水的德行,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控制人、命令人、教导人。

……

森林是“无为”的,这种“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加控制,不盲目干预,是一种接纳、呵护、成全,是顺其势而为。它给予其间所有生灵“生”的力量……

在“相信的力量”之下,教师队伍成长迅速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黄玲鲜明地提出了“发现潜质、呵护个性、尊重差异、激扬生命”的森林教育理念,致力于营造“自由呼吸,自在生长”的森林文化氛围,通过“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的管理策略,让每一个生命“生机勃勃地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开始变化了。大量的老师开始转变,涌现了许多如杨义昕、何畅的青年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幅上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周边大量的“学区房”被家长购买,以至于每年拥有“学区房”的家庭数量超过计划招生的数量。

老师们也有了尊严,自豪于做森林实验小学的老师。

课堂上,杨义昕专注聆听学生展示

相信“相信的力量”

此外,黄校长有一种超常的直觉,这种直觉帮她识人。

王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黄校长任职森林实验小学校长时,得到沙坪坝区教委允许,可以从全区选择一个副校长。这位既书卷又稳重的女性,被黄校长选中。

2017年9月,黄玲入选“重庆市中新卓越校长培训计划”,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教育管理硕士学位。那一年,黄玲人不在学校,但她并不担心。

几年来,学校坚持“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三中心,已形成“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的管理文化。分管“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副校长王兰和分管“学生发展中心”的德育副校长刘巧,将学校打理得井井有序。

黄玲校长也坚持自我赋能,深入挖掘“森林”的内涵。到森林实验小学不到6年,她读了2次研究生。一次是在重庆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是《森林文化的建设与实践》。一次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论文是《森林教育的谱系研究》。两次读研,都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自身成长的同时,也影响着周边的人。

黄玲识人很准,多年经验让她明白,眼神骗不了人。

整本书阅读项目的先行者杨义昕也是黄玲选来的。其实最开始试讲时,杨义昕表现并不出色。面试时诵读《少年中国说》,更是背到一半就卡壳了,且普通话也不是特别标准。凭直觉,黄玲仍然选定了他。因为她看到的是一双单纯的眼睛,谦逊略带腼腆的神情。

而杨老师的确给学校带来了惊喜。课堂思辨有趣,喜爱诗歌的他,还会给孩子写诗,深受学生欢迎。平日他又喜欢剪辑视频,在黄校长鼓励下,成立了学校第一个工作室——木林森工作室,召集而来的成员涵盖语数外音体美各学科。学校为他们配备最新的电子设施,视频制作、网站建设、公众号管理就由这些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木林森工作室成员承担。这所当时没有一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学校竟然成为重庆市信息化先进单位、重庆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工作刚满一年时,杨义昕被任命为学校信息中心副主任。当时,他满是困惑,自己明明是学中文的。黄校长却跟他说要勇于破囿。三年过去,如今他已成为学校智慧校园的领军人,并获得了全国信息化大赛现场说课比赛一等奖。大家常常戏称:“杨老师是语文教师中信息技术水平最强的,信息技术教师中语文素养最高的。”

“一个人想要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必然是在发现自己的局限时,有勇气去冲破,而不是一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黄玲继续道,“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的老师是很有限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公招考进来的。刚来时不优秀,没有关系,我更看重的是老师的学习力。森林教育提倡对生命的尊重,对生长的关注,对生态的呵护,全力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的成长氛围。学校为大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大家发现自己的天赋。”

音乐老师何畅刚来学校时,很不适应,教学也没有激情。黄校长很想让何老师改变,但迟迟找不到契机。黄玲坚信“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沸腾”,所以即便再想推行一件事,也不会运用行政命令,而是想方设法创造机缘,让老师发自内心地认同。认知会渗透进行为,行为会带来改变。

和何畅的一次闲聊,黄玲得知何畅从小学习架子鼓。聊到架子鼓,整个人都神采奕奕的,眼睛闪着光亮。黄玲趁机鼓励何畅成立架子鼓社团,并提供一间教室作为排练室。人员的招募、排练室的装修、器材的购置也一并交给何畅。何畅很吃惊,校长却告诉她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学校的信任、提供的机会和对架子鼓的热爱,点燃了何畅心中的火苗。何畅笑称现在在学校感觉走路都带风,浑身充满工作的干劲。她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成立了“The elf 树灵”乐队,为师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成长平台。2018年11月,乐队成立一周年之际。学校为他们在重庆市图书馆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嘉宾不仅有本校师生和家长,也有市区专家和音乐老师。那次音乐会深受好评。

成长比成绩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黄玲始终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她说自己应该做的,不是“管”,不是控制教师,而是“理”,是去理解教师,激发其热情,点燃其梦想。

像杨义昕和何畅一样,在她的鼓励下,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申报项目或课题,学校则提供政策、场地、经费等支持。在“我愿意”的自主驱动下,“创客实验室”“森林文化课程项目”“数学文化研究项目”“自主识字项目”“整本书阅读项目”“魔方项目组”“有氧舞蹈团队”“翰墨书法社团”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老师之间也相互欣赏,相互助力。2014年,身患重病的教师——胡丹在全区综合学科展评课中被抽中。当时,学校告诉她:“你可以不上,我们给区教委报告。”胡丹思量片刻回道:“我能行,我相信大家会帮助我。”

两周时间要准备六堂课,展示前一天才能抽取第二天要上的内容,这对身体健康的老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在整个筹备工作中,团队伙伴们分组备课,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教具,甚至试讲都由伙伴们完成。当一堂堂课的录像呈现在胡老师面前时,她早已热泪盈眶。最终,在团队的帮助下,胡丹以优异成绩完成了这次展示任务。

正是这样的齐心协力,老师们才能快速成长。不到六年时间,仅“教师赛课”一个类别,全校就有13人次获全国一等奖。科研课题也从零开始,目前已涵盖国家市区多级。“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教师文化,早已深入人心。

何畅(第一排中间)与“The elf”树灵乐队成员

“让天赋自成”

每一层楼的主题角,热闹非凡。孩子们或捣腾自己的创意作品,或表演自编自导的课本剧,或在宣纸上挥洒笔墨。

也有到校园黄桷树下看书的,在植物迷宫探险的。不远处,几个孩子望着结果的枇杷树,正讨论什么时候可以吃枇杷。

“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宏大的世界。尊重每个生命,当然也包括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个性,包括学习方式。”黄玲校长对记者说。

为了发现孩子的天赋,学校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思路,最大化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多彩课程体系。

在一堂限定拓展型课程“多彩语文”课上,一个从不发言的孩子竟然举了手。汪莉君印象很深,那节课在猜歇后语。当问到“十五个吊桶打水”时,其他人都不知道,就那孩子举了手。回答也很精彩:“七和八加起来正好是十五,一起打水肯定不齐整,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七上八下。”

自那以后,孩子课堂发言变多了。后来的主题课程“森林文化课程”,全班学习了菊文化。因为妈妈在家常给他泡菊花水喝,他还给大家普及了菊花的药用价值。和同学交流也多起来,平日喜欢成语故事的他,给同学讲了很多成语典故。

为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梦想,学校还定期开展“梦想课堂”特色德育课程,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讲述自己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的故事。与此同时,也带学生走出校门,采访重庆根雕、石刻、川剧等非遗传承人,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感悟梦想的力量。

1月,参加“中国有嘻哈”走红的鬼卞老师离开了学校,开始追寻歌唱梦想。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追求梦想是一件非常艰难又刺激的事情,也许会四处碰壁想要放弃,但无论结果如何,都没有关系。人生很短,有梦想一定要去试试。因为世界很大,有无限的可能在等着我们。”

3月,杨义昕班上的孩子,听说他要去见《刘教授经典导读》开发人,都激动不已。纷纷央求他帮忙带信给刘教授。平日喜欢哲思的张郸丹同学更是在信中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希望长大后成为像刘教授一样的哲学家。

目前,“多彩语文”“多彩数学”“英语绘本阅读”三门课程已申报为沙坪坝区精品课程。学校注重思维训练,不仅开发了“思辨课程”,也在学科中进行渗透。

“我并不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学生来说,课堂的确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课堂的质量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但课堂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对教师而言,课堂也是其职业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课堂的质量也会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发展。总之,课堂的参与者,都应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黄玲解释。

于是学校构建了“双主体、五环节”多维生长课堂文化。所谓“双主体”即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中发展和成长的主体。

这样的课堂一直是森林实验小学追求的理想课堂,杨义昕所上的《安德的游戏》展示课,孩子激烈地辩论,老师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适时进行引导,让黄玲欣喜地看到了师生思维的生长。在杨义昕的朋友圈,她评论道:“思维的火花四射,我也被火花溅到啦!”杨义昕说:“要上好这种课,教师必须涉猎更多的书籍,才能使学生,使我自己在课堂上有所生长。”而这正是学校课堂一直追寻的方向。

五年多来,森林实验小学师法自然,吸取“森林文化”的智慧,以“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为策略,探索出一种“无为而治”的学校管理新样式。

校长敢于放手让老师去做,是基于区域对校长自主办学的尊重。老师敢于放手去做,是学校一直相信“相信的力量”。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黄玲相信,道本身是一种“生”的力量,它创生万物,且为万物提供生的时位。教育管理也当如天道,给予师生生气和生机。E

学校倡导“双主体五环节 多维生长课堂”,图为师生课堂对话

猜你喜欢
校长森林学校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哈Q森林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哈Q森林
哈Q森林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哈Q森林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