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的古与今

2019-08-03 01:27宗争四川大学商学博士后成都体育学院传播学副教授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童蒙养正启蒙

文_宗争 四川大学商学博士后,成都体育学院传播学副教授

古代中国:启蒙即“解蔽”

“启蒙”一词,古已有之,并非近代以来的生造词或转译词。

启者,开也。蒙者,覆也。启蒙,究其本意,也就是开启蒙蔽之物,不恰当地借用海德格尔的自创词,启蒙就是“解蔽”。

按传统文化思维,事物的初始状态就是蒙蔽的,孔圣人为《易经》所作之《十翼》篇中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要解开蒙蔽,必须通过教育。故而,六十四卦中的“蒙卦”讲:“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这句话讲明了两个意思:第一是“童蒙求我”,《礼记·曲礼》有句名言“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与此句意思不谋而合,教师必须保持主动的位置,若被动刻意地去传播知识,反而适得其反;第二是“再三不告”,学生问道,自然应该予以解答,但三番四次地对同一问题进行讲解,只能证明学生在问题上并不用心。

此句中“蒙”的意义,奠定了“启蒙”一词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两个基本用法。

第一,启蒙即指童蒙教育,也就是对儿童的开蒙,古有《声律启蒙》,便是这种词义的衍用。近代教育大师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生教育分为四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到七岁间,可以大致视为儿童期。此时,古代社会通过家庭教育(多由母亲负责)或私塾教育,现代社会则通过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帮助孩子完成启蒙,遵守一般的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二,启蒙指对玄理的领会。如南宋大儒朱熹有诗《答袁机仲论启蒙》,诗云:“忽然半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若识无心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明显是朱熹对《易经》有所领会之后所写。朱子门生,宋末元初的隐士丘葵,亦有《和晦庵启蒙韵》诗,诗云:“有人见得地中雷,三十六宫从此回。尽太虚中俱是易,底须龙马负图来。”此处“启蒙”的意思也与前文相近。

因此,近代所谓“启蒙”,无论是在其对象还是内涵上,都与古语大相径庭。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当然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那西方的“启蒙”所谓何事?

近代西方:启蒙即“开智”

德意志哲学家康德在檄文《什么是启蒙》中曾一言以蔽之:“启蒙是人类从自我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简言之,启蒙即为“开智”。

康德指出了人类启蒙两大阻碍:懒惰和怯懦,西方社会自中世纪以来,苦受教会的蒙蔽和钳控,无穷究事理之心智,无质疑权威之胆识,而启蒙运动便是一种外部敦促和刺激。然而,启蒙运动并未立刻、直接引起社会革命,启蒙运动其后百年,方有法国大革命。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之风盛行,其主流是效仿西方,“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救亡图存的紧要关口,加速了启蒙与革命的结合。

近代的中国思想家善于言简意赅地描述矛盾,刺激变革。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称,“欧美之文明进化,一日千里,吾人已处于望尘莫及之地位”“救于灭亡之运命,迫在目前。”(注: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注:《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陈独秀的雄文《敬告青年》,被视为五四启蒙的宣言书,他奠定了五四启蒙的主题,即:“人权”和“科学”。陈独秀被称为中国启蒙运动中的旗手式人物,1945年,毛泽东这样评价陈独秀:“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

由此,中国近代的启蒙运动,较之百年前西方之启蒙运动,就有了两大任务:一是以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宗教解放、妇女解放来阐释“人权平等”的民主运动;二是把“科学法则”归为破除迷信和蒙昧禁锢的思想解放的理性工具,并将科学视为提高生产效率,以增进人生幸福的有效手段。也正因这一双风贯耳的招式,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并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思想运动,而是迅速被风起云涌的社会革命所取代。

近代启蒙运动从传统的“童蒙养正”转义为“解放”和“革命”。在中国表现为五四运动,在法国表现为法国大革命

启蒙—解放—革命

在此,我们看到,启蒙的对象,不再是童蒙,而是全体人;启蒙的内容,也不再是养正或玄理,而是科学与人权。然而,古代思想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人,启蒙运动的方式,仍然是童蒙养正的方式,只是将全部人都视为未开化的稚童,而这大龄的“童蒙”并不来“求我”,便要带动他们的自觉。启蒙由此被转义为“解放”,“解放”又转义为“革命”。

梁启超在回顾辛亥后的历史进程时指出:辛亥以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注: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4页。 )

启蒙运动已百年,直至今日,似乎仍不尽人意,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或许,在启蒙之古今之辩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点灵感。E

猜你喜欢
童蒙养正启蒙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弘道养正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