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启蒙精神

2019-08-03 01:27斯蒂芬平克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女巫理性

文_斯蒂芬·平克

2018年,美国作家斯蒂芬·平克出版了《当下的启蒙: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在他看来,当今世界呈现的种种悲观情绪、极端主义,很大程度都是因为人们一直在误读启蒙运动的精神遗产。本文为摘录,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拟。

史蒂芬·平克(1954—):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曾入选《时代周刊》2004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人名单。

何为启蒙?1784年,康德曾如此回答:启蒙是指“人类从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从因“懒惰和怯懦”而服从“条规戒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他宣称,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勇于运用理智!”它的基本条件是思想与言论的自由。

康德的观点在21世纪得到了物理学家戴维·多伊奇的回应。在《无穷的开始》一书中,他强调,只要我们大胆运用理智,就可以在科学等所有领域取得进步:

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恶,都是知识不足造成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知识与完备状态之间永远隔着无穷的距离。有些问题很困难,但把困难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混为一谈是错误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且每种特定的恶都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乐观主义的文明是开放的……它的体系不断改善,这些体系所实现的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怎样检测和消除错误的知识。

通常来说,启蒙运动是指18世纪的后60年,不过它可以上溯自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理性时代,也可以下延至19世纪上半叶古典自由主义时期。

当时,科学探索对传统智慧提出了挑战,宗教战争的血腥残酷让人记忆犹新,思想的传播也比以往更为迅速频繁。在此合力下,启蒙运动思想家找到了一条理解人类状况的新途径。各种思想纷涌,有些还相互矛盾,但四个主题将它们连在一起,也就是: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

人类并非完美无缺的理性主体

第一个主题理性是重中之重。因为理性是不容商榷的。只要你站出来讨论生活的意义,或其他任何问题,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给出的答案真实可靠,你就是在诉诸理性,并同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给客观标准来检验。启蒙思想家主张积极地运用理性的标准去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而不能依赖虚幻之源,诸如信仰、教条、神启、权威、异能、神秘主义、占卜、幻觉、直觉……

正是理性,让大多数启蒙思想家都不相信世界上存在一位干预人类事物的拟人神。理性告诉我们,有关神迹的描述查无实据、令人生疑,宗教经典的作者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各类自然事件的发生并不会考虑人类的福祉,不同的文化信奉着不同的神,没有哪一个不是人类自身想象的产物。

今天,许多作家往往将启蒙运动对理性的鼓吹与另一种错误观念混为一谈,也就是认为人类是完美无缺的理性主体。这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像康德、斯宾诺莎、霍布斯、休谟以及亚当·斯密都是刨根问底的心理学家,他们太了解我们身上的非理性情绪和弱点。

他们坚信,只有明确指出愚蠢的根源所在,人们才有克服它的希望。正因为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并不一定能保持理性,所以才要审慎精细地运用理性。

科学的核心是获得可靠的知识

由此便引申出第二个主题: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对理性的加工提炼,并以此解释世界。科学革命的发现现在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二天性,以致常常熟视无睹。历史学家戴维·伍顿提醒说,在1600年,也就是科学革命前夕,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对世界的理解是这样的:

他相信女巫可以掀起风暴……他相信有狼人存在……他相信老鼠是从秸秆堆长出来的……他相信魔法师……他相信,通过植物的形状、颜色及纹理,就可以判断它的药用价值,因为上帝设计自然的目的就是让人类能够理解。他相信炼金术。他相信大自然讨厌真空。他相信彩虹是上帝的旨意,而彗星是邪恶的预兆。他相信梦可以预示未来。他相信地球静止不动……

中世纪人相信女巫存在,曾掀起长达三百年的女巫审判,处死10万多人。图为1585年瑞士巴登的女巫处决。Johann Jakob Wick绘

伦勃朗名画《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描画了启蒙时代“人的科学”的兴起

然而130多年后,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就不再会相信这些东西。

对启蒙思想家而言,从无知与迷信中摆脱,表明传统认知会犯下怎样的错误,而科学方法,例如怀疑论、可谬论、公开辩论以及实证检验,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指导我们获得可靠的知识。

在这些知识中,也包括对自身的理解,建立一门“人的科学”成为时代主题。他们相信存在着普遍的人性,并认为可以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因此,他们成为诸多学科的早期实践者。

他们是认知神经学家,试图通过大脑的生理机制来解释思想、情感和精神病理。他们又是进化心理学家,试图描述生命的自然状态。他们还是社会心理学家,讨论将我们结为一体的道德情感和相互对立的自私情绪。他们也是文化人类学家,既收集有关人类共性的数据,也关注世界不同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多样性。

人文主义首先是反对宗教屠杀

普遍人性的观点将我们引入第三个主题:人文主义。

启蒙思想家普遍意识到,必须为道德确立一个世俗基础,因为他们被几个世纪以来宗教屠杀的历史记忆深深困扰,例如十字军东征、宗教裁判所、猎捕女巫以及欧洲的宗教战争。

他们为人文主义奠定了一个基础,真正能够感受快乐和痛苦、幸福和悲伤的是单独的个人。无论是为了确保最多的人能获得最大的幸福,还是出于“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绝对律令,正是人类个体对痛苦和幸福拥有相同的感受力,才引发了对道德关怀的呼吁。

幸运的是,人性为响应这个呼吁做好了准备:同情。只要有同情他人的能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同情之环向外延展,由家庭、宗族出发,去拥抱整个人类。尤其当理性告诉我们,自己以及所属的群体并没有什么异于他人的属性。我们不得不接纳世界主义,接受世界公民的身份。

这种人文情感促使启蒙思想家不仅谴责宗教暴力,同时也对所处时代的世俗暴行大加声讨,例如奴隶制、专制主义、滥用死刑,以及诸如鞭打、截肢、剖腹、火烧之类的酷刑。启蒙运动有时也被称为“人道主义革命”,因为它促成了种种野蛮行为的废止。

人文主义兴起和西方绵延千年的宗教战争紧密相关。图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的安条克之围,出自中世纪的泥金装饰手抄本,Jean Colombe作品,约1490年

进步,不是改造人性

由此进入第四个主题:进步。在科学帮助下,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日益深入,在理性和世界主义的引发下,同情之心也在不断扩张。因此,人类完全可以在智力和道德上取得进步。

我们不应将启蒙运动对进步的信念与19世纪浪漫主义的信仰混为一谈。浪漫主义者相信神秘力量,相信法律和辩证法,相信斗争、演化和命运,相信古希腊人对人类时代的分期,也相信进化的动力会将人类社会推向理想之境。

然而,就像康德关于“增加知识、减少错误”的表述一样,启蒙运动对进步的理解并没那么诗意,进步不过是理性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只要关注并了解法律、习俗的现实状况,并设法去改进、实践,然后保留下那些可以造福人类的措施与制度,我们就能逐渐让世界变得更好。科学本身就是在理论和实验的循环中逐步发展,并由此证明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我们也不能将进步的理念与20世纪的社会改造运动混为一谈。这场运动否认人性的存在,否认人性对美、自然、传统和社会亲密的复杂需求。这些现代主义者从一块“干净的桌布”出发,设计出各种城市更新项目,取代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社区。他们从理论上解释说“人类将会重生”,并“生活于整体的有序关系中”。

但启蒙思想家并不试图去塑造人性,他们所希望的进步主要集中在人类的各项制度。像政府、法律、学校、市场和国际组织这样的人造系统才是理性的用武之地。E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女巫理性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女巫来过梦里
女巫的扫把
萌女巫与魔法猫
萌女巫与魔法猫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