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没有绿皮书的旅行

2019-08-03 01:27阿通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绿皮书夜总会托尼

文_阿通

今年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绿皮书》,因为题材涉及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在获奖之后,有影迷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种族问题“政治正确”的讨巧之作。想想在今天,只要是稍微有共情能力的人,看到电影里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钢琴家处处受委屈,不能在西服店里试衣服,不能用白人的洗手间,不能跟白人共餐……我们肯定会隔几分钟就问一个:凭啥?这太不合理了吧!

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们看到一个黑人靠自己的才华和尊严,最终赢得了真正的尊重和真心的朋友。估计许多观众会在感动之余,纷纷去评分网站给它一个好评。

抛开这种廉价的观影情绪和那些蹭热点式的争论,回到电影艺术本身,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在剧本设计、情节安排以及演员表演等方面都有许多让人惊喜的地方。

回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主人公有一个又怪又长的名字:托尼·瓦伦拉纳(Tony Vallelonga),住在纽约布朗克斯区——他是一个意大利移民。托尼更喜欢称呼自己托尼·利普(Tony Lip),意思相当于“大忽悠托尼”或“爱吹牛皮的托尼”,而且他很陶醉于这个外号。他的职业是在夜总会帮老板开车,兼职当保安。

影片一开头就展示了托尼在夜总会身手矫健地帮老板处理寻衅滋事的混混,但他的“风光”没能够长久维持,因为夜总会停业整修,托尼被迫待业在家。之后他挣钱的手段是时不时出去跟人比拼谁是大胃王,通过一口气吃26个汉堡来挣几个打赌的钱交房租。

电影中有个镜头:托尼家搬家具时请来两个黑人搬家工,在黑人走后,他翘着手指小心翼翼地将黑人用过的杯子全部扔掉。到此,我们可以看到托尼的生活处境虽然很窘迫,跟底层的黑人没有区别,但是他同时又非常蔑视黑人,所以在后面有警察说他是“半黑人”的时候他会愤怒地去袭击警察。镜头一转,当我们看到将有一个黑人老板要雇佣托尼当“仆人”时,我们知道一段有趣的故事即将拉开序幕,这是剧本设计非常有趣的地方。

雇用托尼的这个黑人唐·谢利,是一个天才式的钢琴家,同时拥有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而托尼却是一个连博士和医生分不清的人,他把钢琴家的专辑“俄尔甫斯”认成“孤儿”,这一方面让人哭笑不得,另一方面又在暗示雇佣双方在处境上的窘迫——托尼要保护黑人钢琴家去美国南部巡演。就这样,这样一对在身份、文化、修养上极具反差的伙伴展开了一段有趣却艰难的巡演之路。

当时,虽然美国南北战争已结束一百多年,奴隶制被废除,但漫长的种族隔离仍然存在,一直实行所谓“隔离但平等”的荒谬制度。比如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学校、商店、教堂、医院等地方实行严格的隔离,而南部的许多州是黑人歧视的重灾区,在这些地方行走要带上所谓的“绿皮书”,它告诉你哪些店铺可以入内,哪些城市日落前黑人必须离开。作为一个黑人,如果不熟悉这些,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

电影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得相当巧妙。我们看到空间被放在“车内—演奏厅—旅店”的不断转换之中:

在车内,两人处于相对平等的对谈之中。最多的是文化修养、生活习性带来的碰撞,充满反差和喜剧感,比如吃炸鸡的场面,这让两个人慢慢接近;

在演奏厅时,托尼是被隔离在外面的,他只能仰望艺术家的才艺挥洒,敬仰归敬仰,但他还是更愿意去打牌和扔骰子。这里倒提示我们,我们不应该将不平等归为肤色、种族、文化身份,社会等级的差异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跟黑白皮肤并无任何关系;

在旅店时,往往是电影中矛盾的爆发点,托尼需要不断出手去解决别人对黑人的歧视,解决完了之后他们又回到车上。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在平时根本无法有交集的两个人,不断地接近,在最后他们互换开车的场景中达到顶点。

整部电影便是这样一段旅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其实是两个不了解的人,两种文化,两个阶层的人相互熟悉、靠近。大家通过对方,更加看清自己,变得不再那么印象刻板充满偏见。

这段旅程是一个重新定义自我、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诸多差异和各种歧视背后的复杂情况——真正的绿皮书,其实是刻在我们头脑中的那些偏见、封闭与自以为是。E

《朋克武士》

导演:石井岳龙 类型:喜剧/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片长:130分钟

错误的世界可以用错误的方式来纠正吗?答案当然是不能。然而暗流汹涌之际,野心家会借时势使然将错就错。民众需要猴戏安抚,也容易被邪教迷失心智——当一个小谎言演变成弥天大谎的时候,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也许是唯一能让人心清朗的可能。

猜你喜欢
绿皮书夜总会托尼
托尼找马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理发师托尼
碰瓷的绿皮书
我想自己做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托尼逃跑
丢了两元钱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