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2019-08-06 08:21梁美均佘世锋谭梅傲廖慧妍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疏肝功能性量表

梁美均, 佘世锋, 谭梅傲, 廖慧妍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1]。该病呈反复或持续性发作,病程长且不易治愈[2],女性多发于男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膈烦闷、胃脘胀满或胀痛不适、嗳气吞酸、不思饮食等,且常伴有精神压力较大、心理素质下降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西医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一般治疗方法为促进胃肠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HP)、抑制胃酸分泌、抗抑郁及保护胃黏膜等,短期有一定疗效,但存在长期疗效欠佳、易复发或加重、不良反应较多等不足[4]。而祖国医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证候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疗效反馈中,体现出比单独西医治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治疗后症状不易反复、副作用较少的优点[5]。

劳绍贤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著名的脾胃病专家,是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6],享有“南劳北周”的美誉。其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具岭南地方特色,并研制了“肠炎安”、“胃炎消”等中成药,造福了广大脾胃病患者。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劳绍贤教授经验方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明确诊断为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32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7]中的肝胃不和证型的诊断标准。②西医诊断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III标准[8],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满足以上标准。

1.2.2 纳入标准 ①年龄为18~65岁;②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③纳入试验前1个月内经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④未服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或虽有服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但已停药2周以上的患者。

1.2.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患者;②过敏体质或有药物禁忌的患者;③合并有糜烂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④有心、肝、肾、脑等严重疾病的患者;⑤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⑥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史的患者;⑥1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治疗。用法:枸橼酸莫沙比利胶囊(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719),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饭前服用,连续服用2周。

1.3.2 治疗组 给予中药疏肝和胃方治疗。疏肝和胃方(四逆散加味)基础方组成如下:柴胡10 g,赤芍12 g,枳壳12 g,广木香10 g(后下),苏梗12 g,陈皮10 g,柿蒂30 g,乌药10~15 g,延胡索15 g,郁金15 g,蒲公英30 g,甘草6 g。随证加减: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15~30 g;便秘质软者将赤芍、枳壳加大至15~20 g;便溏者加救必应30 g;胃痛明显者加两面针15 g或七叶莲30 g;胁肋痛者加瓜蒌皮15 g,红花10 g;灼热烧心者加栀子10 g;失眠者加栀子10 g,珍珠母30 g(先煎);无嗳气泛酸者去柿蒂。所有中药饮片均为同一批次,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室统一煎煮,每日1剂,煎取200 mL后分装为2袋,分别于早、晩餐后1 h左右各服用1袋,连续服用2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9]评分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1 消化不良症状评分 参与评分的临床症状有胃胀、胃痛、早饱、上腹不适等4项,按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提醒后可意识到症状、日常生活无影响、日常生活受影响4级,分值分别为0、1、2、3分,计算所有症状评分的总和[10]。

1.4.2 FDDQL量表评分[9]该量表中共包括日常生活、忧虑、饮食、睡眠、不适、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情况等8个领域。通过观察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

1.4.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11]中的相关疗效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本研究为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故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组27例患者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3.56±16.7)岁;病程7个月~11年,平均(3.9±1.9)年。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1~60岁,平均(40.5±9.2)岁;病程7个月~11年,平均(3.1±2.4)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胃痛和早饱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pepsia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pepsia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N治疗组32 32 27 27主体间效应检验上腹不适2.41±0.5 2.52±0.5①1.00±0.7 0.81±0.7①2.115 0.151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P胃胀2.75±0.4 1.22±0.6①2.67±0.5 0.85±0.7①3.871 0.054胃痛2.50±0.5 0.97±0.6①2.63±0.5 0.22± 0.4①②8.499 0.005早饱2.78±0.4 1.31±0.5①2.88±0.4 0.70± 0.2①②9.940 0.003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DDQL量表各领域评分比较 表2和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FDDQL量表各领域评分和整体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DDQL量表各领域评分和整体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在升高日常生活、忧虑、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5个领域评分和整体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4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71.88%,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DDQL量表各领域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FDDQL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DDQL量表各领域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FDDQL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N治疗组32 32 27 27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主体间效应检验FP日常生活66.34±8.8 69.74±9.6①75.72±9.6 82.74± 7.1①②6.473 0.014忧虑61.53±7.5 70.81±8.3①61.63±6.8 78.07± 9.1①②4.453 0.039饮食59.25±8.2 69.74±8.0①59.01±6.0 77.52±9.1①5.043 0.290睡眠59.63±10.5 69.16±8.9①57.04±8.8 76.04±10.5①0.935 0.338组别对照组治疗组32 32 27 27 N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主体间效应检验压力54.70±3.4 66.45±2.6①53.75±6.4 68.46± 7.6①②3.124 0.047 FP不适59.34±8.9 71.31±8.1①60.52±6.4 76.04±8.2①2.341 0.132健康感觉55.84±8.5 65.53±7.4①53.96±7.7 76.48± 10.3①②5.297 0.025疾病控制51.16±10.2 70.11±8.7①50.11±9.4 79.11± 9.5①②5.350 0.024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DDQL量表整体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DDQL overall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DDQL量表整体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DDQL overall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N F P 0.009组别对照组治疗组32 27治疗前61.03±7.2 61.74±7.2治疗后71.53±8.8①79.63± 8.3①②7.300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n(p/%)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12],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方面有关:HP感染、胃十二指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精神和社会因素等[13]。研究[12]表明,功能性胃肠病与脑肠轴密切相关。脑肠轴是连接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其中精神因素引起脑肠轴调控障碍,导致胃肠激素(又称脑肠肽)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内、外环境变化,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14]。其中现代医学的脑肠肽理论与中医所说的肝主疏泄理论有相通之处。肝失疏泄,津血不能濡养脏腑及脑,以致脑失所充、脾胃失养。正如叶天士所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达之所”[15]。肝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而肝不能疏泄水谷而为中满之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呕逆”、“反酸”等病症范畴,这些病症均以肝气郁滞、脾胃虚弱、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16]。

劳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不离肝、脾、胃,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脾虚是发病的基础,气滞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症的主要原因。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劳教授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大多体现出肝郁气滞的相关症状,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型居多,考虑可能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有关。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工作、学习压力日增,以致情志抑郁、久思伤脾,肝气郁结,纳运失常,形成食积、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困阻中焦气机,引起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项症状。劳教授在临床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针对肝胃不和证提出疏肝和胃降逆之法[17]。在理气降逆的同时,还应兼以疏肝、活血、清热为法,这是根据“从五脏治脾胃”的思想立论的一种治疗方案。其中疏肝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尤为重要[18]。若肝气郁结,肝胃不和,可致胃气不降、脾失健运,气滞于中,故疏肝可达降胃气之效。“气有余便是火”,肝郁气滞,气郁而化热。气滞可致血液运行不畅,而血瘀又可反阻气行,治疗中应注意其气机的升降,气行则血行,故用药多为行气和胃加清热活血之品[19,20]。

此外,劳教授认为久病必瘀,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病情反复、病程较长的特点,这必然会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欠佳,从而导致胃络瘀阻不通[21]。疏肝和胃方为劳绍贤教授的经验方,该方由四逆散化裁而成。立方以疏肝和胃为主,佐以清热降逆及活血之品,标本兼顾。现代研究表明,柴胡、赤芍、木香、甘草对胃黏膜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柴胡具有抗抑郁等作用[22],可调节人的情绪,预防情志引发的疾病;赤芍、延胡索气血同治,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枳壳更具有抗抑郁、促进胃肠动力作用[23];延胡索有保护胃黏膜、抗菌消炎和加强根除HP的功效[24,25];陈皮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作用,能够改善患者脘腹胀痛、反酸、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71.88%,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胃痛和早饱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此外,治疗后,2组患者FDDQL量表各领域评分和整体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在升高日常生活、忧虑、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5个领域评分和整体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充分表明疏肝和胃方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恢复胃肠功能。疏肝和胃方治疗期间,患者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证明疏肝和胃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疏肝和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患者,能够从多方面减轻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疏肝功能性量表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