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春舞》中的新疆音乐元素

2019-08-08 05:54林嘉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100088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木卡姆重音小节

林嘉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00088)

一、乐曲简介

1.创作背景

《春舞》是孙以强先生于1980年创作的钢琴曲。作曲家深入新疆采风,将新疆民族音乐特色和西方作曲技法结合,描绘出新疆春天人民劳作、载歌载舞的美好画面。

2.曲式结构

本曲是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引子:1-19小节,复乐段结构。引子部分采用了回声的写法,多次出现小切分节奏型,为下面曲子中的节奏元素做了铺垫。

A段呈示部:共三部分构成,再现单三部曲式。a,20-38小节;b,39-54小节;a1,55-74小节。第一部分(a段)是基本乐思的呈现。第二部分(b段)进行了转调、增加声部。第三部分(a1)为第一部分的再现,通过一连串的琶音引向发展部。

B段发展部:为展开型中部。第一部分(c段)运用了琶音推进音乐进行,多次转调。第二部分(d段)转为G调,加入了托卡塔式的表现手法,高低声部一松一紧。第三部分(e段)多运用切分的节奏,异域和弦。这一部分真正把全曲推向高潮,通过钢琴的颤音、和弦,增加了音乐的张力。

连接:170-177为高潮到再现部之间的连接,平复高潮的激烈情绪,为接下来的再现部做铺垫。

A1段再现部:由两个乐句构成,运用引子材料,在渐弱渐慢中,伴随着左手低声部切分音型,音乐逐渐远去归于平静。

二、新疆音乐元素的体现

(一)节奏速度方面

1.乐曲整体速度与新疆木卡姆速度的契合

在《春舞》中,整首曲子的速度有几次比较大的变化:开头是散板,A乐段为中速,B乐段开始为不过分的快板,后逐渐加速到快板,最后是连接部的中速和结尾的散板。

在新疆木卡姆中,通常是按照“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形式展开的,一般木卡姆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穹奈尔曼、达斯坦和麦西来甫——首先是穹奈尔曼,意为“大曲”、序唱;二是达斯坦,意为叙事诗;三是麦西来甫,意为群众聚会、祭祀。如果把《春舞》和新疆木卡姆进行对比,我们便容易理解作曲家的节奏布局。每部分都是和木卡姆节奏契合的:散板类似于穹奈尔曼;A乐段好似人们慢慢汇聚在了一起载歌载舞,类似于的达斯坦;随后在歌舞声中人们渐行渐远,类似于麦西来甫。

由此可见,本曲和新疆木卡姆的速度、结构、内容贴切。

2.特殊节奏型

新疆音乐还有一大特点是节奏型丰富、多变。在《春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富有新疆音乐特色的节奏特点,下面将具体举例分析。

(1)切分节奏及弱起

在呈示部的一开始,就由一连串的左手的切分把人们带入音乐中。切分节奏是指改变节拍重音、使节奏重拍和强拍转移位置的一种节奏型,通常会给人带来一种摇曳、晃动感。

语言受制并影响某一地域文化。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没有现代汉语的“去声”这种声调,所以维吾尔族民歌以唱词节奏变化作为行腔的主要依据,而维吾尔语中多音节词重音往往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这种语言现象促成了切分节奏和弱起。根据本曲我们可以发现,切分节奏出现地非常频繁,且切分节奏非常符合新疆特色乐器手鼓的演奏节奏和舞蹈节奏。

同样由于维吾尔语重音后置的原因,音乐中常出现弱起。民族语言和音乐是紧密联合的。

(2)固定节奏型

上一段提到,切分节奏一直在乐曲中贯穿,这种贯穿始终的节奏型称为 “固定节奏型”。固定节奏型不仅确立了乐曲的性格,还制约着舞者的步伐。在《春舞》中,有三种非常典型的固定节奏型,一是切分节奏,二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三是后附点。对于第一种切分节奏,上文提到,可以带给听众摇曳之感,仿佛是舞蹈的伴奏,且切分节奏是符合维吾尔语的说话习惯,也符合维吾尔族舞蹈特点。

图1 切分节奏的运用

还有一种比较常用的节奏型是前八后十六,能很好地推进旋律发展。因为重音在前面八分音符部分,后面的十六分音符很像是对前面重音的附和,这样一重一轻、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把对话推向高潮。

图2 前八后十六节奏的运用

第三种贯穿全曲的节奏型是后附点。后附点和切分节奏有一些相似,它们都改变了重音位置,且符合维吾尔语语言习惯、舞蹈特点,这里不详细展开了。

3.“前紧后松”的节奏

观察《春舞》中的大部分乐句,一般前半句比较紧凑、后半句稍微松快。“前紧后松”也是维吾尔语言和音乐的特点,这种特点非常能体现其民族特色,又使旋律张弛有度。

总体而言,本首曲子的节奏非常具有新疆音乐特色,多种节奏型的巧妙使用和整体速度的把控使乐曲动听、张弛有度。

(二)旋律及和声、调式

1.先抑后扬的旋律线条

宏观观察大部分乐句可以发现,很多旋律线条是先抑后扬的。比如呈示部的第一主题(22-26小节),

图3 22-26小节先抑后扬的旋律线条

前三小节是二度级进,到第三次级时出现扩张和装饰音的加花,使旋律线“扬”了起来。这种先抑后扬的旋律铺叙方式常常出现在维吾尔族民歌中,这里作曲家采用了新疆传统民歌的写作手法。

2.旋律的加花处理

在整首乐曲中,许多地方出现了对本体旋律的加花处理,如25小节处,在主旋律处加入一个短小的颤音,使乐曲变得活泼、有趣味性。我们可以看出此次的颤音与前后构成了多个半音音程,这种半音、全音交织的音阶排列常常出现在新疆民族音乐中。

“加花”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种特征,通常表现在新疆人民对装饰美的追求。这种思想体现在音乐中,常常表现为对音乐的加花处理。

3.富有西域风情的和声、调式运用

通过和声,可以感受到一首乐曲的色彩和感情,下面将举例简单分析在本曲中体现新疆特色的和声、调式运用。

(1)增二度的运用

在本首乐曲中,有许多地方出现了增二度的连接,如41小节处,#C与♭D之间就构成了增二度关。这种和弦外音带给人一种小调、调性游离的感觉。

图4 41小节的增二度

根据新疆民族音乐,这里可能是作曲家模仿新疆四分中立音律进行创作的。所谓的“四分中立音律”,就是将一个全音平均分成四个四分音。由于此曲为钢琴而作,在钢琴上没有办法表现半音以内的四分音,所以运用距离较近的增二、小二色彩和弦以突显西域特色。

(2)大小调的切换

在《春舞》中,调性转换非常频繁,每种调式的转变都会给人带来很强烈的感受。下面将举例分析几处转调及其功能。

在引子到呈示部的时候,17-18小节出现完满终止,在19小节处通过和弦外音♭b主音大小调转换,使色彩发生变化。前者D大调阳光明媚,后者d小调多了许多阴柔之美,便于呈示部主题的展开。

在131-146小节,是托卡塔式和弦和音阶式琶音交替铺叙动机的一个长线条乐句。在其间经过多次转调,131-134为D大调,后来135-138转为a小调,并在后面以此规律又转了两次调。大小调的对比加之音阶琶音起伏,仿佛人民聚会中一阵阵的欢呼和高潮。

三、结语

通过分析《春舞》,我们了解到了新疆音乐元素在其中的运用。作曲家运用新疆木卡姆中的经典节奏(切分节奏、弱起节奏等)、西部音乐中旋律特点和特色和声、调式,使整个乐曲充满西域特色。作曲家巧妙地结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及西方作曲技法,使整首乐曲浑然天成,是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曲中展现的优秀案例。

猜你喜欢
木卡姆重音小节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基于多模态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单词重音位移研究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重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单词重音
快把我哥带走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节节草的秘密
木卡姆:琴弦上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