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的6月

2019-08-12 02:34
新民周刊 2019年30期
关键词:体感摄氏度化石

虽然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一直到了7月最后的几天,才感受到了夏日“火一般的热情”,因为之前很幸运地遇到了二十年来最长的“梅雨季”。但是早在6月,对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许多人来说,已经饱受“热情”的折磨了。

据国际气象组织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2019年6月是有史以来最热的6月。在这个6月,陆地和海洋的平均气温比全球平均气温15.5摄氏度,高出了0.95摄氏度,这意味着今年6月成为了NOAA从1880年开始记录温度算起,140年来最热的6月。作为一个非常充分而直观的数据,南极海冰的面积,也在今年6月創出新低。为了说明气候变化的趋势性,NOAA说,历史上有记载的10个最热的6月,有9个出现在2010年以后。也就是说,6月在未来,将会变得越来越热。也许很快就会有新的“最热的6月”,取代今年的6月。

对于很多人来说,枯燥的数据,其实不如自己的感受来得更真切。前些天,中国天气网的一张动图,让许多人看得“汗流浃背”。这张《热到发紫全国热哭预警地图》,用四种颜色标明人体感受的“热度”高低,粉红色是“热到膨胀”,深橙色是“热到扭曲”,鲜红色是“热到融化”,最可怕的是“暗紫色”,叫做“热到蒸发”。当那些“暗紫色”一晃一晃地露出小脸,你不能不感受到“热到蒸发”蕴藏的热力。也许是为了给这种充满挑战的“热度”一些量化指标,文字说明称中国南北方总共大约有8亿人一同“蒸桑拿”,部分地方的体感温度高达55摄氏度。

55摄氏度的体感温度,会是十分夸张的感受。人体常温在37摄氏度左右,无论是休息还是活动,总需要持续朝外散发热量保持体温平衡,这需要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才能让散发热量得以正常进行。通常,20多摄氏度到30摄氏度的外界温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一旦外界温度高于37摄氏度,散热很难进行,人就会感到十分不舒服,闷热难耐,甚至发生中暑。这也是国家将高温标准定在35摄氏度、防暑标准定在37摄氏度的原因。

对于人类来说,全球气温上升,不是一个好消息。除了对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之外,一大风险就是高温带来极地冰层加速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城市会被淹没。高温还会带来人类活动能力的减退,如果我们研究世界地图,会发现比较发达的国家或经济体,大都位于温带,热带国家普遍不如温带国家富裕,这跟气温带来的活动能力不同是大有关系的。新加坡一位领导人感慨地说过,对他们国家贡献最大的是空调,没有空调的出现,他们不可能如此发达。

气温升高的重要缘由,是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新能源的使用,给延缓气温升高带来了希望,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化石燃料依然会是主要的动力、能量的来源,至少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没有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能量源能完全取代化石燃料。

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地球气温升高,没有确定的解决办法,人类必须更加投入地来应对这个趋势。这不是某一个群体、某一个国家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也更加表明,那些好不容易达成的控制气候变化协定,是多么的重要。那些轻易否定《巴黎协定》去试图换取什么“美国优先”的做法,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也许,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我们在一个“最热的6月”之后,不得不迎来另一个“最热的6月”;但是生为人类,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不让6月或者是7月之后,会永远有更热的另一个6月或者7月。

猜你喜欢
体感摄氏度化石
守护1.5摄氏度
适应气候变化:气温上升3摄氏度的世界无安全之所
人体体感感知机械手设计与实现
非触控式的体感机械臂交互控制系统研究
体感语境下的交互行为设计
跟踪导练(二)(2)
北京打出117摄氏度高温自流地热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