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与重构:余华作品在美国的翻译出版

2019-08-13 08:50刘堃
出版广角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译介余华出版社

【摘要】 余华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先锋作家,其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译介出版,持续至今并达到鼎盛。这既得力于海外权威出版机构的推广,也由于其个人与外国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作品符合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追溯了余华作品在美国译介出版历经的序幕、拓展和鼎盛三个阶段,并总结各阶段特点,探求余华作品在美国译介出版的原因,为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

【关  键  词】余华;美国;译介;出版

【作者单位】刘堃, 湖南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1978-2018)”(19YJC751018);

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XSP19YBC089)。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1.028

從1995年葛浩文先生将余华的短篇小说《往事与刑罚》首次译介到美国至今,余华的作品已有八百万余字被译介到美国。余华是在美国获奖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美国文学界称“余华作为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1]。文章梳理了余华作品在美国的出版历程,总结了各译介出版阶段的特点,并分析其作品在美国译介出版的原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

一、余华作品在美国的出版概述

从1995年至今,余华的5部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1部中篇小说:《一九八六年》,1部散文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2部中短篇小说集:《往事与刑罚:八个故事》《黄昏里的男孩》以及20余篇收录在知名文学选集、期刊中的短篇小说在美国大量出版发行。这些著作的出版社集中在两家权威出版商——美国万神殿出版社和安佳出版社,以及两所知名大学出版社——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和夏威夷大学出版社。这些海外知名出版机构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凭借这些著名出版机构享有的良好国际声誉,余华的作品顺利进入美国文化市场。

二、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出版特点

1.文学集的短篇小说拉开了余华作品译介出版的序幕

由葛浩文在1995年主编的《毛主席看了会不高兴》和次年由刘绍明、葛浩文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权威文学载体,它们分别收录了余华早期从传统写作模式时期转向先锋式反叛时期所著的短篇小说《往事与刑罚》《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些权威的文学载体在为余华作品进入美国拉开完美序幕的同时,也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文学窗口。美国文学界重量级文学评论期刊《今日世界文学》称赞余华为中国的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让我率先感受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变革,把我们带入从传统步入新时期社会进程中的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现实与写作程序之间的困惑。余华对主观性叙事的改造运动,将使他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2]。

2.长篇小说单行本助力余华作品译介出版的快速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开始转向平和理性的创作。这一时期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带有明显的情感回归特征,从对暴力、血腥的描述转向对人生苦难的温情诉说。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大多是围绕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来展开的,体现了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性,让西方读者在阅读中了解中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承续了2003年由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活着》中生活磨难的基本主题,主人公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自己的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该作品获得了美国的重要文学奖项—“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这在促进余华作品得到越来越多主流媒体、评论人认可的同时,还引起一些美国知名高校学者的关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从事亚洲研究的查理德·金教授撰文对该作品进行评论:“卖血仪式化特征的情节重复,使整个小说的悲情力量不断地提升……作品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人生……通过极致性的生存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承受勇气,展示了生命的坚韧质地。”[3]

3.21世纪初余华作品译介出版步入鼎盛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余华独具匠心的苦难书写更侧重对现实生活层面中普通人坎坷人生故事的体恤,对人性深度挖掘的余华在创作中依旧延续缜密的叙述方式和新奇的语言风格,使得《兄弟》《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成为近年来美国的热销图书。《纽约时报》周末版用六个版面对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的《兄弟》进行评论:“余华文字的尖锐、幽默,加上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同情心,叙述了在中国‘文革时期一个重组家庭历经劫难而崩溃的过程……作品中悲剧及荒诞的交替出现使《兄弟》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创造了不同寻常的时空。”[4]2014年,美国知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家阿兰·巴尔教授将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译成英文。该书由美国万神殿出版社出版发行,权威的出版社加之得力的译者,使得该作品在“影响力最大的中国文学译作排行榜”中取得领先排名[5]。2015年,万神殿出版社又出版发行了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该作品既有余华先锋创作时期的暴力与荒谬,又有他对苦难与温情的演绎。余华认为这是最能够代表他全部风格的小说[6]。这些都使得美国读者对余华作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出版呈现四个特点。第一,知名汉学家葛浩文、刘绍明编写的文学选集以其在美国学界的权威性引领余华的作品步入美国。第二,美国知名的商业出版机构和大学出版社助推其作品在海外大量译介出版。第三,余华在美国译介出版的作品风格从译介初期先锋式的反叛向鼎盛时期的平和理性转变,加之作品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激发了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第四,余华在国际上获得的多个重要文学奖项加速其作品在美国的出版和传播。

三、余华作品在美国译介出版的原因

余华在美国不仅拥有一定的读者群,而且还有一批学者在关注、研究他的作品,甚至其部分作品已成为美国多所大学课程中亚洲文学课的教材。余华作品在美国大量译介出版发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权威的海外出版机构助推余华作品进入美国文化市场。余华的作品自从进入海外市场以来一直依托海外出版机构进行传播和推广。国际知名比较文学专家、中国译介学创始人谢天振教授曾建议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应以国外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为主,这才能使中国文学更容易进入海外的社会传播系统[7] 。目前,在美国出版发行的9部余华作品英语单行本的出版社都有着悠久历史且在出版界享有盛名,其中,5部是由美国万神殿出版社出版,2部是由安佳出版社出版,另外2部分别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和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以及长篇小说《第七天》等作品正是得益于主题图书出版领域翘楚的万神殿出版社的广泛推广。万神殿出版社在助推《黄昏里的男孩》《第七天》这两部作品获得多项国际文学奖项及众多海外读者青睐的同时,促使这两部作品分别被美国443家和360家图书馆收藏。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和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在受益于其隶属知名大学品牌效应的同时,又提升了其出版图书的品牌影响力。余华作品經这些海外知名出版机构的出版发行,不但彰显了作品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积极引导大众的阅读兴趣。

第二,余华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吸收让美国读者从阅读中找到母体回归。余华在创作过程中深受西方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和威廉·福克纳的影响。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他的作品不仅改变了世界文学秩序,而且对余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余华称,“卡夫卡的自由叙述可以使我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8]。卡夫卡特有的话语方式与审美思考对余华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带来了两个根本性启示。一方面,卡夫卡打破时空制约的叙述方式使余华创作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解放,冲破了叙述形式上的各种限制;另一方面,卡夫卡的创作启发着余华跳出既定的逻辑叙事秩序,从而去探求精神世界的真实,使他对人类的生存境遇和难以言说的人性状态有了从容的表达方式。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写作技巧帮助余华解决了现实与自我的紧张关系。余华称福克纳是“一位能够教会别人写作的为数不多的作家”[9]。福克纳对残酷现实和苦难人生体恤的精神立场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余华创作的再次飞跃起着重要作用。余华自1991年发表《在细雨中呼喊》开始,注重在写作中融入福克纳式的创作风格,使得作品中的种种苦难具有温情的现实生活色调,并在作品中发掘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性魅力,这都使得余华的作品获得了众多美国读者的认可。

第三,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唤起了美国读者的文化认同感。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大量西方的先锋文学思潮涌入国门。正是这个时期步入文坛的余华在创作中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余华认为,“任何一位优秀作家,都应该有强烈的先锋意识,这种意识是流淌在作家的血液里的”[10]。从余华先锋创作时期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远门》,到先锋创作飞跃时期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作品,余华用自身独到的探索与体验描写了中国底层百姓在拯救苦难过程中所彰显的非凡勇气,以种种不可预测的劫难展示了人物在寻求生存中所表现的坚强信念。在先锋意识影响下,余华作品具有深厚的人道主义力量和悲悯情怀。这都是人类自我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使美国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重要因素。

第四,得力的文本译者为余华作品的对外传播架起桥梁。余华作品的英译主要是由美国高校知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完成的。他们出色的翻译能力及良好的国际声誉,加之对中国文化的谙熟和对西方读者阅读喜好的准确把握,为余华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早将余华作品带入美国的是被誉为“我国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先生。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大部分作品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安德鲁·琼斯翻译完成的,之后的大部分作品是由美国波莫纳学院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阿兰·巴尔教授翻译完成的。琼斯教授擅长使用短句和口语式的地道表达来传递余华作品语言的简洁生动特色,在翻译策略选择上表现了鲜明的归化倾向。巴尔教授则对其作品中的幽默色彩以及内涵信息的把握较为准确,以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把作品中的隐含意义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五,有效的文学推介活动促进了余华作品在美国的广泛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余华作品不断地被译介到国外,余华开始由拒绝海外宣传转为重视国外交流活动。1999年5月,余华开启了首次赴美一个月的交流访问。之后,余华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2009年8月,余华受邀参加了美国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30所美国著名高校进行巡回演讲。这进一步促进了余华作品在美国大学课堂的普及。2012年7月,以“余华的文学”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内外作家、汉学家聚集一堂,共同探讨余华的作品。此后,余华又多次应邀在美国加州的柏克莱大学、马里兰大学和波莫纳学院开展文学讲座,并主持读书会等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余华应邀参加了多次国际大型书展,比如,法兰克福书展、哥德堡国际书展和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等,余华的作品在这些书展上都得到有效推介。由此可见,余华及其作品越来越多地获得美国文学界的广泛认同。余华作品在美国的译介出版经验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Anonymity. NewYork Times[DB/OL]. (2017-10-1)[2019-03-21]. https://www. nytimes. com/topic/person/yu-hua.

[2] Fatima Wu. The On the Road atEighteen[J]. World Literature Today, No. 1, 1998: 121.

[3] Richard King. To Live&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J]. MCLC Journal, March, 2004.

[4] Brendan Hughes. Yu Huas“Brothers”[J].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009.

[5] Boy in The Twilight[DB/OL]. (2016-9-1)[2019-03-21]. http://www. chinanews. com/cul/2014/12-05/6848894. shtml.

[6]余华. 余华回应“第七天”争议:它最能够代表我全部风格[N]. 信息时报, 2013-07-12.

[7]谢天振. 译介文学作品不妨请外援[N]. 中国文化报,2013-01-10.

[8]余华.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20.

[9]余华. 我能否相信自己[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149.

[10]徐林正. 先锋余华[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 21-22.

猜你喜欢
译介余华出版社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一颗假糖的温暖
我等待……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石油工业出版社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