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西安来留学

2019-08-24 06:37王薇
西部大开发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安留学生汉语

文 / 本刊记者 王薇

从拿到汉语四级证书到现在,来自巴基斯坦的尤尼斯已经参加过十几场西安市高校招聘会。一开始,招聘单位投来的惊奇眼光让他很不适应。“看到我外国人的面孔,他们好像并不太敢和我交流,就只是看着。”而如今,尤尼斯已经收到三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西安留学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来华留学。至此,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规划走向实践,从愿景转化为现实,“朋友圈”逐渐扩大,近些年避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选择来西安留学正在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一大“潮流选择”。

“到西安,才算真正到了中国”

2019年春节,“西安年·最中国”的盛大活动为游客留下了美好的春节记忆,在春节熙熙攘攘的西安街头,这一年外国人的身影格外亮眼,这其中不乏在西安过中国年的留学生人群。

来自巴基斯坦南部的海比在西北大学化学系读博士,2019年春节,他一路从大雁塔北广场的祈愿墙,逛到民俗表演、精美灯饰令人目不暇接的不夜城街区上,这一切都让他赞叹不已。“看到这么隆重的庆祝活动(西安年·最中国),我由衷地感受到最中国的城市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大唐不夜城让我们看到大唐文化的魅力,她的包容、繁盛和多元,就像再次看到千年前的唐朝,那个历史上最强大统一的国家。”

春节的西安街头凝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令留学生们感到新奇。“这是我第一次在西安体验中国年,感觉很隆重,也十分有意思,和我们国家完全不一样。大年三十晚上,我通过视频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喜悦,希望以后能带他们来西安体验最美中国年。”西安文理学院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阿齐兹说。

和阿齐兹一样留在西安过年的还有10多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西安的好友张迪邀请他们去家里一起吃年夜饭。看到张迪一家在春节终于能阖家团圆,阿齐兹感慨万千:“中国人过年特别注重一家人团圆,平时不管在哪里,也不管距离有多远,过年时一定要回家,这个习俗真好。”

西安的美景令阿齐兹着迷,他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在西安外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他认为西安是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学习汉语来西安是正确的选择。在他的“游说”下,本想去北京留学的弟弟对西安憧憬万千,说他将来也会选择来西安留学。

2018年年末,一个名为“外国人眼中的西安城”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视频中呈现了一个“历史感与现代气息融汇,文化氛围与烟火气息交织”的西安城,车辆与人群川流不息,文物与建筑默然伫立,美食纵横、人声鼎沸,使得没有滤镜映衬下的西安格外真实。

视频发布后,很多曾经在西安留学的外国人在网络上发声。来自伊拉克的查克说,“我绝不能忘了在中国生活过的那些年。回国以后还在特别想念西安,西安是我第二个家乡”。除了勾起留学生的回忆,这个视频让很多外国人对西安有了新的认识。来自也门的阿曼达在看过视频后说道,“我从未去过西安,说起西安,我脑海里的印象大概就是古香古色,厚厚的城墙,千年古都,大唐盛世这些零零散散的碎片,可最近我却从一个外国人拍摄的西安影片中,对西安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在留学生眼中,西安不仅仅是一所城市,更是中国历史与当下经历的缩影。曾在西工大攻读本科,如今在陕西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已在西安生活了5年的Babar已是个西安通。在Babar看来,这5年里西安发展飞速,“公共交通越来越便捷,西安咸阳机场到别的国家的直飞也明显增多,西安越来越有国际化大都市的范儿。最大的变化是西安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接收留学生,而且,只要留学生足够优秀,毕业后还可留在西安工作”。

Babar说,“我去过中国32个城市,最后还是发现西安‘最中国’,别的大城市充斥着风格大同小异的现代化高楼大厦,而西安不同,西安是古老和现代的结合体,发展的同时保留着历史遗址,每一处遗址背后都蕴藏着鲜活的历史,我感觉到了西安,才是到了真正的中国。”

留学生春运期间火车站当志愿者

“我是真正地融入了中国社会,不仅仅是舞台上的符号”

走在西安的高校里,异国面孔随处可见,这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亚留学生,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安早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亚、东欧、东南亚国家学生首选的出国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而如今,来西安留学的北美、北欧、西欧等富裕地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据统计,早在2017年,全国留学生数量就已突破40万。据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统计,陕西一共有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的8944名留学生学习进修。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2016年总共接收各类留学生1133人,留学生人数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3.2%。

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留学生涌入西安,而要真正地理解与接纳西安,融入中国社会,并非易事。2018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长安”大学生艺术节在西安举行,在持续了半个多月的艺术节上,留学生们载歌载舞,留下了丰富的表演艺术作品。歌舞表演曾是留学生们的主要节目,在中国的舞台上用英文或母语完成演唱,配上不分国籍的舞蹈动作,分分钟可以嗨翻全场。

这让人联想到曾在中国舞台上“大展拳脚”的加拿大留学生——大山。在来中国留学的风尚还未形成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山凭借着“过人”的普通话很快融入中国社会,直至1998年首次登上央视春晚,在中国影响力之大,甚至被形容为“每个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生命中的毒药”。

随着大山的走红与时代的前进,越来越多的西方面孔出现在中国的舞台上。《正大综艺》里的茶博士“爱中爱华姐妹”,在汉语的基础上加入了才艺展示和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汉语桥》节目里一群非中国国籍、在国外成长、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群体在比赛中学习汉语、了解中国;2015年后,《世界青年说》和《非正式会谈》中的外国青年更是直接用中文进行话题讨论。这些直接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外国留学生们已经不再是早期的“大山”形象,他们更多的开始以中文的逻辑进行思考。相较于早期在舞台上的留学生形象,如今的留学生早已真正融入了中国社会,而不再仅仅是“舞台上的符号”。

2019年5月12日,陕西首届国际学生文化艺术节启幕 600多名留学生齐聚西咸

西安也不例外,在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来自24个国家的众多留学生里,选择做主持人的外国留学生,甚至要比绘画摄影更多。与跟随姜昆学习相声的“大山”一样,这届外国留学生恐怕更愿学好普通话,做个地道的“陕西人”,以期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

将目光从舞台延伸到生活,留学生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中国社会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参加艺术节演唱活动的乌克兰女孩尤利娅,自主选择了西安作为理想留学城市,“西安历史悠久,是个很有魅力的城市,于是在高中毕业以后,我选择了来这里上大学。虽然我的很多朋友更愿意去上海北京广州。我是有点想家,但我上次回国的时候,发现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在中国的机会就比较多。”

伊力哈穆是长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3年秋天,“中亚第一长铁路隧道”项目正在建设,伊力哈穆作为一名汉语翻译来到了工地。这个被称为“‘一带一路’上的奇迹”的项目是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建的工程。对一个刚开始跟中国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中国文化从一个陌生中国人对他的热情微笑开始了。“我追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旅途就是在这个‘一带一路’的奇迹中开始的。”伊力哈穆说,他从工地上的中国工人身上学到很多优良品质:遇到麻烦不慌、助人为乐、自信、享受并珍惜时间,还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中国文化。

21岁的飞巧儿来自乌克兰,来西安两年已经可以熟练地用中文与本地人交谈。一个欧洲女孩选择来到遥远的西安,而飞巧儿毫不掩饰对西安的喜爱之情,并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我从小时候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想了解中国思维,想知道中国人的想法,我在家乡就研究了《白鹿原》里的中国,如今终于能去白鹿原上转转。我的名字来自中国电视剧。来中国、说流利的汉语、做汉语老师一直是我的心愿。如今很多乌克兰年轻人选择到中国来,读书、工作,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们都相信未来的机会在亚洲,在中国。”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使者,需要中国的“机会”

如今浩浩荡荡的毕业大军里,除了中国学生外,也有很多在华的外国留学生身影。他们当中,有的已收拾好行囊要回国效力;有的选择留在中国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如果不是见到本人,光从电话里很难听得出来阿曼是也门人。曾参加陕西省第九届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且获得一等奖的阿曼,足迹遍布广东、上海、青海、北京等30多个中国城市。翻看微信运动的记录,最多的一天,他走了4万多步。阿曼把在西安的时间,都交给了自己足下的土地,骑上共享单车穿梭于西安的大街小巷,用自拍杆和手机记录下他眼中的西安,并配上英文解说,是他为自己留学生活的交待。

阿曼在为自己的中国宣传片准备素材。在此之前,他拍摄了一部19分钟的宣传片,专门介绍西安。在国外知名视频网站只要搜索西安,他的视频排在第二页最显著的位置。“西安既有钟楼、大雁塔这样代表中国历史的一面,也有像高新区、曲江这样代表现代化中国的一面。所以,我希望告诉其他外国人,展现西安的多重样貌。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了解的不多。来之后哪里好玩、好吃,也不知道。我希望通过这部宣传片告诉他们。”

像阿曼这样的留学生正在成为西安文化输出的重要窗口,除了喜欢吃西安的凉皮,逛热闹的回坊,感受到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西安这个城市对于留学生而言,还意味着机遇与未来。

巴布来自尼泊尔,大学毕业后摒弃了印度,毫不犹豫地选择来中国留学。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飞速,将来尼泊尔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汉语,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有长安大学桥梁工程专业的加持,才能在尼泊尔谋求更好的发展。

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对外籍学生的培养,就像撒下的一颗颗友谊的种子,学生毕业回国后,对于宣传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对于增强我国的影响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年,我们学院培养的留学生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公路桥梁专业的留学生大多处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友邻国家,他们非常缺乏这方面的建设人才。”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下,西安的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与丝路沿线城市在留学生教育、学历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合作全方位展开,西安已成为中亚国家学生首选的出国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而留学生群体正在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

来自赞比亚的王明在西安读经济管理硕士,在王明看来,“一带一路”是一个将各个国家联成一个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的共同体,是一个起于中国,绵延至中亚乃至西亚、甚至欧洲的大型项目。他说,“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与赞比亚双方政府签订了很多项目,赞比亚两个地区之间修建了一条3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现在正在筹备修建高铁,这对国家和自身发展都有颇多益处。从大的角度来讲,我希望中国政府和赞比亚政府之后有更加密切的合作,赞比亚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能为赞比亚提供非常多的机会和支持,从个人来讲,我希望在中国学有所成,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

“民心相通是开展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不变的主题。”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位教师表示,西安将丝路沿线城市连通,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构架起全面交流的渠道,以包容的姿态寻求共同发展,共建丝路辉煌。丝路各国的留学生聚集在西安,透过千年文化的积淀,更进一步感受着中国新时代的脉搏,“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当中,这些留学生将会成为中坚力量,推动丝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结语

“如果中国是一棵大树,西安就是这棵树的根。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古老而现代,我爱这种文化气息。”这是土耳其小伙泽比尔希2012年初到中国,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汉语时对西安的评价。而如今,泽比尔希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实习,主要做创业孵化方面的工作。在他的帮助下,一家专门做外国留学生中介服务的公司已经落户。相较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泽比尔希的吸引力,能够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祖国与中国的建设合作交流上,似乎更能让他理解“长安城曾在包容开放下盛极一时”的意义。

猜你喜欢
西安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西安2021
Oh 西安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留学生的“捡”生活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