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珍民:水滴石穿写清逸

2019-08-24 06:37张义学李斌
西部大开发 2019年7期
关键词:赵朴初书法家陕西省

文 / 本刊记者 张义学 李斌

窗外细雨斜织,淅淅沥沥;室内一壶普洱,暗香浮动。端午前夕,正是煮茶论道的好时节,我们享受着这份温馨和惬意,听雷珍民娓娓地讲述童年轶事。雷珍民是著名书法家,2006年起担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全国书法界威望很高,德艺双馨。

“解放前,我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的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村庄,祖父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进步乡绅。家境在当时来说,是很富足,也可谓‘书香门第’了。祖父供养父亲读了黄埔军校,父子俩人都写的一手好字。我父亲黄埔军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明面上是国民党合阳县党部的主要领导,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为八路军、解放军做过很多事……”雷珍民老先生一边给记者们斟茶,一边讲述自身经历。“我的青少年时代却是一路坎坷,命运多舛。1951年‘镇反’时,我的父亲被冤杀了。当时,合阳县上下没人能证明他是中共党员,此后很多年,也没法证明。失去父亲的时候,我只有6岁。从此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了。”

雷珍民刚一开始讲述,就让我们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半空中。

虽然世事变化,人生多舛,祖父对于雷珍民的启蒙教育却丝毫没有耽误。“4岁时,祖父就开始指导我习字、临帖。那个年代,小学、初中娃娃都是用毛笔写字、做功课,就看谁写得工整,写得认真,写得好……”雷珍民娓娓讲述着,“可惜,初中上完我就不得不辍学回家。”

少年坎坷志不移,赢得“雷工”美誉

此后多年,雷珍民就游走在务农劳动与文化工作之间,一段时间进城工作,一段时间被迫回乡务农,多次反复,极不稳定。但是,不管生活如何艰辛,他依然坚持临帖习字。随后,命运的多次转机,还是得益于他有一手好字。

“‘文革’前,我在合阳县文化馆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没干多久就辞职回乡了。‘文革’初期,合阳县修水库,村上派我去劳动。劳动间隙,我经常主动为水库建设指挥部写宣传标语,刻印毛主席像章,开展文化宣传工作。”雷珍民回忆年轻时的劳动情况,不禁感慨地说,“那时候,虽然我的家庭成分不好,但年轻人乐观向上,积极追求进步,不论在啥单位都争着抢着干工作,体力劳动也不偷奸耍滑。”

就在建设水库期间,47军的一位副军长前来合阳调研。这位副军长姓白,看到宣传标语上的字迹,很是喜欢。当他了解到这些字迹出自年轻的雷珍民的时候,一股强烈的爱惜人才之情油然而生。他一方面动员雷珍民参军,一方面向合阳县革委会领导“要人”。经过一番动员和交涉,雷珍民参加了解放军,并在47军军部锻炼了5年时间。1974年,他退伍回到家乡,1979年落实政策,他成为合阳县黑池乡文化站的文化干事。1980年,他又因某种机缘被调到西安人民大厦做“美工”。这期间,虽然工作多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天天坚持临帖,坚持练字,甚至坚持画画。好运的橄榄枝,又一次不知不觉地向雷珍民伸了过来,他的人生又将迎来一次转机。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这让酷爱传统文化的雷珍民饱受熏陶。西安人民大厦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最重要的贵宾接待场所,国内外许多重要的高官政要、文化名家,也不时下榻于此。

1982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的赵朴初来西安参加鸠摩罗什雕像落成安奉仪式,下榻在西安人民大厦。时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连璧陪同赵朴初前往“凤凰厅”用餐,刚步入大厅,赵朴初抬头看见“凤凰厅”三字,不禁驻足感叹:“这是哪位老先生题的!”他指着“凤凰厅”三个字对李连璧说,“虽然字写得规矩了一些,没放开,但能写这样的字,很少见。此字有功力,能守住传统,不易呀!”当时,西安人民大厦满红光经理对赵朴初解释说,“写这字的人不是老先生,而是30多岁的年轻人!”赵朴初高兴地说:“哦,是年轻人?能否请来见一面?”

“那天,我正患重感冒呢。听到赵老要见我,心里既激动,又有许多忐忑。被同事拽下床,临时借了一件军大衣批上,就赶了过去。”雷珍民向本刊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赵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交谈中,满是欣赏和鼓励。赵老当时说,‘你年纪不大,但是书法功力不错。学书法,你从楷书入手就走对啦,只要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好好练,好好写,再过二十年,中国书坛也会有你的一席之地的’。”

当时,作为“美工”的雷珍民除了书法之外,也学绘画。听到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赵朴初老先生这样的鼓励,心里美滋滋的。交谈中,赵朴初还建议他放弃绘画,专心一意攻书法。得到赵老的点拨,雷珍民茅塞顿开,从此更加专心用功于书法。并且很多次专程去北京,向赵朴初请教,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上世纪整个八九十年代,雷珍民的工作生活也日益稳定,装潢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单位同事和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雷工”。这期间,他的书法艺术更是不断精进。

领导“书协”入正轨,尊师重道扬正气

在文化艺术界声望日益高涨的雷珍民调入陕西省国画院,成为主管“三产”的院务委员。不久后升任副院长,再后来全面主持陕西省国画院工作。2004年,雷珍民当选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2006年6月,又当选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雷珍民当选陕西省书协主席之时,陕西省书协主席职位已经空缺很多年。书协缺乏得力的领军人物,内部机构不健全,书法家队伍也很涣散,派别林立,混乱一团。雷珍民的当选,社会各界普遍寄予厚望,盼望他能带领陕西书法家在全国书坛赢得一个文化大省应有的席位。

“在省书协主席任上,我主要走了三大步:整合、传承、学习。”雷珍民回味了一会儿,才向本刊记者介绍道,“第一步,整合——团结协调各派别,平掉了一些‘小山头’,共成立了11个专门委员会,健全了书协内部的机构(特别是成立了书法家维权委员会,第一件案例就是为著名书法家茹桂打‘华山’题匾的官司。这也为全国各省书协、美协开创了先河;并且跑遍了陕南、陕北和关中,为全省十个市搭建或完善了市级书法家协会组织,使书协的触角真正地延伸到基层。第二步,传承——首先为叶农、曹伯庸、霍松林和邱星四位德艺双馨的老书法艺术家办书法展览,引导全省学书之人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书法艺术,学习老先生们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努力普及书法教育,推进‘书法进校园’。第三步,学习——加强主席团领导班子成员的业务学习,统一思想,提高服务意识;坚持开展书法骨干会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整体提高会员们的书法水平;积极推荐优秀书法家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使陕西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从不足百人提升到300多人。”

雷珍民轻描淡写地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他主持陕西省书协的一些基本工作情况。这些基础性工作,把停滞已久的书协拉回到为书法家服务的正轨,给坚守墨池者带来了希望。

本刊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在雷珍民的主持下,2007年陕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省书法临帖展,这在全国尚属首次。2008年又成功举办了书法家自作诗文书法展。随后,此两展成为陕西书法展的“常规动作”,每年一展,循环举办,为陕西书法弘扬了传统风气,遏制了“江湖书法”风气的蔓延势头。2006-2012年中,陕西书法活动蓬勃开展,队伍由门派林立、散兵游勇向团队整合,先后搞了三届全省书法临帖展及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等书法展览。这6年中,共搞大型书法展40个,举办书法报告会10多次,使陕西省的书法水平大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极大弘扬。

中国书坛有一席,人人敬称“雷公”

2013年,年近古稀的雷珍民卸下了众多社会职务,推掉了许多社会活动,深居简出,远离喧嚣,开始潜心创作《雷珍民书古文经典》,这是一项浩瀚的文化工程。

“我静心抄写古文经典、名家评传,目标是完成100本手稿的创作和出版。这100本手稿,古书占一半,自书占一半;楷书手稿占一半,行书手稿占一半。目前,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手稿有86本,离目标的完成不远了。”雷珍民告诉本刊记者,“因为是自己选择的、想要做的,所以即使累也觉得很快乐。”

在短短的两小时采访过程中,雷珍民的书斋来了两拨求字题匾者。第一拨是临潼的一个书画家,请“雷公”为他们的书画院题块牌匾。雷珍民起身向本刊记者致歉说,“咱不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等太久了……”题写完毕,又和蔼地送走客人,接着和本刊记者攀谈起来。第二拨,看起来是求字的远方亲戚吧,也正是我们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雷珍民又亲切地带领着“亲戚”和本刊记者一起参观了他的展室,展室内有刚刚捐给合阳博物馆作品的复印件,也有他创作的古文经典。

70年来,雷珍民对于墨池的坚守,对于砚台的钟爱,勤奋地不辍练笔,正如当年赵朴初老先生预言的那样,在中国书坛赢得一席之地。对于书法艺术的痴迷之外,他对于书法家呵护之意,对于书法爱好者的提携之举,温文尔雅,和善可亲,也为他赢来了“雷公”的敬称。

近几年秋冬季节,70多岁高龄的雷珍民在海南三亚的书斋中,每天都会创作10多个小时,争分夺秒,坚持不懈。数十万字的《雷珍民书古文经典》既有对先贤的敬畏和尊重,又表现出书法家的淹雅和独立。雷珍民告诉本刊记者:“我潜心抄写经典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在不断学习、不断反省的过程,我自己在学习中,使得自己的灵魂能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墨迹淡远,秀韵入骨;优雅含蓄,暗香浮动。在向往古典、学习古典的漫漫岁月中,呈现出雷珍民关于艺术、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书法张力,流露出书法家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感受。

猜你喜欢
赵朴初书法家陕西省
书法家周如璧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赵朴初修改陈毅诗词遗稿始末
书法家·谢 锐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小小书法家
全国赵朴初诗词研讨会暨“朴初故里 禅源太湖”诗词大会活动启事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123的几种说法
小小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