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9-08-26 03:47罗海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肢体神经功能量表

罗海琴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 康复科, 四川 彭州, 611930)

颅脑外伤(TBI)泛指头颅部受到外界暴力打击所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可引发认知与运动功能障碍,造成神经功能缺损与肢体运动功能不协调,需要及时治疗[1-2]。TBI康复周期较长,短期康复无法达到远期预后效果,因此延续性与阶段性康复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阶段式康复护理对TBI患者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入院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3-4]: ① 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经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 ② 依从性高、配合无障碍患者; ③ 病情稳定且存在一定认知障碍患者等。排除标准: ① 重大精神疾患、药物或酒精依赖患者; ② 合并非脑外伤性肢体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患者; ③ 存在失访风险患者等。阶段式护理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19~53岁,平均(35.70±8.40)岁; 交通事故18例,暴力外伤12例,高空坠落8例,工伤2例; 轻型10例,中型16例,重型12例,特重型2例。常规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22~57岁,平均(36.90±10.40)岁; 交通事故19例,暴力外伤13例,高空坠落7例,工伤1例; 轻型12例,中型17例,重型10例,特重型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外伤原因与外伤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床边认知功能训练、小组康复训练与家属康复指导等。阶段式护理组患者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具体步骤为: ① 脑水肿期认知干预训练: 按阶段进行认知训练,首先进行猜测游戏、“一模一样”游戏等注意力与集中力基础训练,再依次进行图片回忆、故事复述、辅助物记忆等记忆力训练; 患者基本认知恢复后进行提取信息、排列顺序、物品分类等思维训练,再进行定向力训练等; 对患者进行名词图片命名训练,再进行视频视听综合刺激等。② 脑水肿期肢体训练: 辅助患者上肢处于伸展位,肩部外展50 °、内旋15 °与屈曲40 °, 并每隔2 h进行1次; 进行屈伸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被动训练,并做髋关节内外旋、踝关节跖屈等训练,并按照由少到多、先健侧后患侧、小关节到大关节的顺序进行轻柔训练; 手指关节主要应用Rood技术进行手指关节被动活动、关节松动、屈腕屈指、集群牵拉与伸腕等训练,并逐渐引导患者完成拧螺钉、套绳、搭积木等高级作业活动等。③ 稳定期干预: 定期按摩患者患侧肢体,避免发生废用综合征,可借助针灸与电刺激等感觉刺激法诱导肌肉活动; 再次进行认知活动训练,但训练强度弱于脑水肿期。④ 出院前干预: 对患者家属进行深度技能指导与健康教育,纠正家属错误认知,发放《日常生活锻炼手册》,以家具设施为锻炼工具进行正确延续性锻炼,并定期复查。

1.3 检测方法

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缺损量表(NIHSS)评估[5], 分数越高代表缺损越严重; 运动功能参考Fugl-Meyer量表[6], 上肢精细功能参考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 功能独立性参考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FIM)[7], 神经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8],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评估,分数越高代表肢体功能、独立性、认知水平与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与独立性比较

阶段式护理组患者术后12周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以及ARAT评分与FIM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与独立性比较 分

NIHSS: 神经缺损量表; ARAT: 上肢动作研究量表; FIM: 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水平比较

阶段式护理组患者术后12周各项认知水平评分与MoCA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水平评分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比较

阶段式护理组患者术后12周各项生活能力评分与ADL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9-10]显示,脑外伤可由交通事故、工伤、运动摔伤等因素引发,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患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疾病,病死率0.70%~58.00%,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创伤疾病之一,可引发认知与肢体功能障碍,占用大量医疗资源,是中国重大的公共卫生学问题。脑外伤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具致残性质的疾病,包括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表现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水平降低,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11-13]。

阶段式康复护理是在临床护理途径与延续性护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护理模式,可基于患者疾病进程进行针对性护理,达到对症施护的目的。在脑外伤领域则结合脑水肿期与稳定期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并在出院前进行家属康复技能指导,纠正患者适应性差、家属技能不足等弱势,并提升家庭与社会支持水平,使患者出院后在社区或家庭仍可得到科学的康复锻炼,实现医院到社区或家庭的无缝连接[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阶段式护理组患者术后12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上肢、下肢Fugl-Meyer评分以及ARAT评分与FIM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各项认知水平评分与MoCA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各项生活能力评分与ADL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上述结果表明,阶段式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升认知水平,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猜你喜欢
肢体神经功能量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肢体语言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