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价

2019-08-26 03:47吴文颖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14期
关键词:球囊涂层分级

吴文颖, 徐 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介入手术室, 辽宁 沈阳, 110001)

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AD)较为常见,患者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非典型腿痛或流动性受损[1]。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晚期疾病,导致严重肢体缺血(CLI), 需要紧急血运重建,并可能导致截肢等并发症。除了其肢体相关事件的影响, PAD也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2]。近年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腔内治疗技术应用广泛,如支架置入、斑块旋切、球囊扩张术等,相比于传统的大隐静脉移植术、动脉斑块剥脱术,大多数患者更愿意接受腔内微创治疗,但术后的短期、长期疗效却欠佳。有研究[3]报道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可达48.2%。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ISR受到严重的影响。据统计[4]膝上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中,术后1年ISR发生率为30.0%。自药物涂层球囊(DCB)技术应用以来,其远期通畅率佳、安全性好等优点可以弥补支架置入的缺点[5-6]。药物涂层球囊是在球囊导管的表面涂布一层药物,通过导管将抗增殖药物送达病变血管壁,抑制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而且无异物排斥[7]。DCB早期主要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在下肢动脉病变病例中使用较少[8]。本研究对本科接受DCB治疗患者早期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受DCB治疗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76±11.17)岁; 高血压22例(57.89%), 糖尿病 10 例(26.31%), 高脂血症3例(7.89%), 脑梗死病史3例(7.89%), 冠心病8例(21.05%); 24例(68.42%)患者有吸烟史,9例(23.68%)有长期饮酒史; 38例患者中,3例为支架内再狭窄,11例累及髂动脉,累及膝下动脉5例,35例动脉狭窄或闭塞; 病变的长度平均为(150.21±72.76) mm; Fontaine分级Ⅱ期17例,Ⅲ期8例,Ⅳ期13例; Rutherford分级在4级以上表现为静息痛或足趾坏死15例, 4级22例, 3级1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血管彩超、大血管CT血管造影(CTA)证实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评估手术禁忌证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和授权委托书。患者仰卧位,拟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以2%的利多卡因5 mL于腹股沟区拟穿刺点局部麻醉,选择合适的穿刺入路(对侧或同侧股动脉)。以Se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引入Cobra导管及导丝,使之配合对髂总动脉。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造影,血管减影造影(DSA)下显示血管情况。置换翻山鞘,用导丝配合导管成功开通病变段血管后,沿导丝送入合适大小的普通球囊逐段反复扩张狭窄或闭塞段血管。造影显示管腔狭窄消失,造影剂顺利通过。沿导丝送入药涂球囊扩张2~3 min。如果在普通球囊扩张后显示狭窄仍有明显或者存在夹层(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可采取支架补救术。如再次造影显示造影剂通过顺畅,术毕拔管,压迫器压迫止血,患者返回病房。

1.3 术后治疗

① 适当加强锻炼,注意控制血糖、血脂、血压,观察下肢皮温变化,注意下肢保暖。②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 1次/d, 西洛他唑100 mg口服,2次/d。用药期间注意全身各处出血风险,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有创操作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药。③ 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D-二聚体。④ 门诊定期复查下肢动脉CTA, 并咨询调整用药方案。⑤ 病情变化随诊。

1.4 随访结果

对38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1年进行随访,门诊复查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踝肱指数(ABI)、血管CTA。收集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术后行走距离的变化(患者口述),根据门诊大血管CTA、下肢动脉超声以及衍生收缩期峰值速度比<2.4判断病变血管是否通畅[9], 从而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随访终点为发生与手术相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截肢、靶病变血管血栓形成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 Rutherford分级采用箱式图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研究38例患者患肢血管均再通成功,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截肢、靶病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无需要手术再干预患者,随访率100.00%。术后6个月、1年的Ⅰ期通畅率为84.21%、73.68%。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点的ABI、行走距离、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 见表1、图1。

表1 药物涂层球囊手术前后ABI、行走距离及Rutherford分级比较

患者术后第1天未能下地行走,未统计行走距离;患者Rutherford分级以中位数表示。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 论

跨大西洋外周动脉疾病管理学会共识指南[10-12]中,血管腔内治疗被认定为一线治疗方案,较为常见的腔内治疗方案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和DCB等。在腔内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微创治疗,如支架的大量使用,特别是在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中[13]。但因为支架置入术在胯关节病变治疗中常有断裂、血管损伤、阻碍侧支循环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等事件发生,导致其应用受阻[14-16]。药物涂层球囊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图1 药物涂层球囊手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箱

Scheinert等[17]研究表明,与普通球囊成形术比较, DCB术后6、12、24个月通畅率均明显更高。本研究术后6个月、1年的通畅率为84.21%、73.68%。Bausback等[18]、Steiner等[19]研究显示,药涂术后6个月、1年的通畅率为87.00%、86.40%。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药涂球囊术具有安全、有效、药效持久、临床收益高等优点。药物紫杉醇可以长久性地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同时也弥补了支架植入术的不足之处。对于多节段复杂性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等,DCB依然优势明显[20]。本研究为回顾性小样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非随机对照设计、单一的治疗方案、样本量较小且来自同一家医疗单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药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可以获得较好的1年期随访结果,安全性方面与普通球囊类似。

猜你喜欢
球囊涂层分级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新型“刮刮乐”涂层在牙膏盒上的应用研究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分级诊疗路难行?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SABIC创新LEXAN树脂和EXATEC涂层系统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