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唱法中不同声区的音色统一性训练

2019-08-27 11:49文|
岭南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喉头声门高音

文|

如何实现不同声区音色的统一是流行音乐教学以及流行音乐演唱的一大难题。直到今天,许多教学者和演唱者仍受困于此,原因之一是学多人将此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忽视了理论指导。破解这一难题,既要从理论上入手,也要从实践上入手。

一、音色断层的各种情况及成因

在流行音乐演唱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音色断层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且复杂多样。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四种:

1.推挤型。演唱者中低声区音色圆润、明亮,但随着音调升高,音色开始变得尖锐,鼻音的比例逐渐提升,并带有压迫感。这是由于演唱者在中低音区时保持了顺畅的气流、适度的声门闭合和相对稳定的喉位,但在音调升高的过程中,吐气的重心上提导致憋气,声门过度紧闭,喉头逐渐上升,造成喉部肌肉推挤。

2.鼻音型。演唱者中低声区音色圆润、明亮,但随着高音区的进入,音色中鼻音的比例逐渐增多,但并不带有压迫感和憋气感。这是由于演唱者在中低音区时保持了顺畅的气流、适度的声门闭合和相对稳定的喉位,但在音调升高的过程中,喉头逐渐上升,但是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的是,演唱者仍维持着适度的声门闭合和顺畅的气流输出。

3.破音型。演唱者中低声区音色圆润、明亮,但上升到高音区时,音色中鼻音的比例逐渐增多,而后骤然变得沙哑。这是由于演唱者在中低音区时保持了顺畅的气流、适度的声门闭合和相对稳定的喉位,但在音调升高的过程中,吐气的重心上提,喉头逐渐上升,声带过度紧闭,压力不断累积,当到达临界点时,声门被迫打开导致漏气。

4.假音型。演唱者中低声区音色圆润、明亮,但一唱到高音区,声音就开始变得沙哑,带有漏气感。这是由于演唱者在中低音区时保持了顺畅的气流、适度的声门闭合和相对稳定的喉位,但在音调升高的过程中,吐气的重心上提,喉头逐渐上升,声门无法维持适度闭合,被迫打开导致漏气。

学生若长期在换声区的训练上受挫,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和肌肉的条件反射,给解决音色断层造成巨大的障碍。同时,长时期不健康的使用声带,还会产生水肿、小结、息肉等声带病变,影响歌者的演唱生涯。

二、问题的基本解决思路

每唱出一个音高前,都必须借由发声肌肉来完成。首先必须靠呼气肌肉群收缩将气流顺畅输出,当空气到达声带时,两片声带向中间靠拢闭合,并互相拍打震动产生声音。因此发声肌肉动作在声音产生之前,如果维持一样的发声动作来发出高中低音,声带会自行调节机能状态,声区会自然过渡。反之,如果无法维持相同的发声动作,就一定会出现音色断层。

1.从“教”的方面看,擅用“因果”教学逻辑。

运用动作是“因”,声音是“果”的教学逻辑引导学生探索、验证知识。不应该一开始就在学生的大脑中树立各种声音标签,而应该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般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认知发声动作。

在教学时,要先了解学生并给学生做声音诊断,有的学生自身说话的方式比较科学,当他自然应用到唱歌当中时,没有不必要的外部肌肉的使劲,声区自然衔接过去了,就像刚出生的小婴儿自然就能哭叫一整天而不费劲一样,这时候你可以告诉他刚刚肌肉是如何动作的,他自然就对此有了深刻的认知和体会,建立起了学习的因果逻辑关系。而如果你一开始就追求声音的“果”,先入为主的告诉他在演唱换声区时这里要如何用力那里要如何使劲,这个音与那个音是如何的不同,势必导致多余的外部肌肉参与,学生无法维持统一的发声动作,气息和声带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音色的骤变便产生了。这种“千人一声”的僵化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殊性,扼杀了学生探索不同声音的可能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许多老师在训练过程中会用“想象”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这样的发声训练并不能说没有效果,只是由于过于抽象,每个人对于同一指令所想象出来的动作并不一定相同。而认知发声肌肉动作,用不断重复的发声动作让身体肌肉产生肌肉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是更有效率的。

2.从“学”的方面看,放下心理负担,学会观测、把握练习的重点

比如你在学习过程中想的是“我要如何唱高音且轻松”,那么可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因为首先建立的是“高音”而不是“轻松”这个概念。而如果想的是“我要如何维持轻松且唱高音”,以轻松的肌肉状态为前提来发出音高,那么可能会比较快达到学习目标。事实上,肌肉的松弛首先是心理上的松弛。良好的歌唱状态是轻松、惬意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使全身肌肉处在松弛、协调的状态下歌唱。许多学生会害怕自己的声音难听、恐惧高音等心理因素导致无法放松下来。其实能不能唱好高音,关键在高音之前的中低音有没有唱好。许多时候是中低音没唱好,肌肉已经开始紧张,压力开始累积,导致在高音时崩溃。唱高音前要关注气息,要关注发声动作,要关注声带闭合,不要用不必要的肌肉力量去蛮干,破坏掉原本畅通无阻的气息、松弛的肌肉状态和适当的声带闭合。练习的重点也不是练习时间或次数,而是在训练过程中发声动作做对了多少次。正确的发声动作做得多,肌肉记忆才会形成。

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综上所述,训练音色的统一性其实就是平衡气息、声门和喉头这三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如何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产生的关键。

1.顺畅的气息

气息必须以均匀的、平稳的流速呼出。你必须学会控制这流动的空气以便没有喉肌的活动阻断它。

从胸口的位置,以叹气的动作将气息畅通无阻的叹出来,体会通畅感与憋气感截然不同的身体动作,舌根、下巴、喉头、劲部一定要保持松弛感。在歌唱时要始终维持住叹气的动作,气息以均匀的气量和平稳的流速呼出。不能够猛喷气,也不能减少或停止送气而以喉咙的力气来发声。必须学会用横膈膜来控制流动的气息,不能让喉咙的肌肉挤压它。可通过唇颤音练习,放松脸部和喉咙的肌肉,通过顺畅输送的气息带动嘴唇的弹动并产生音高。可以使用八度或十二度的线状音阶练习,主要观察气息输送的方式是否放松。

气息的练习方式有许多种,这里不一一赘述,但不论以任何气方式进行息练习,一定要以自然、舒适为前提,不能练得头晕目眩、脸红窒息,这样反而是有害的。

2.适度闭合的声门

声音是由不断流动的空气形成的。用“垂直叹气”、“气轻轻一碰嗓子眼儿就响”、“在嗓子眼儿上找气不找劲”的感觉歌唱发声。要学会用流动的气息控制音准,而不要用喉部肌肉控制音准。维持发声动作,可以用短促、轻微的咳嗽动作,感受声带的闭合,启动声带边缘震动,寻找适度的声门闭合。有的学生越高越漏气,这时候就更要加强声带闭合的练习。

3.稳定的喉位

喉头偏高,发出的声音仿佛捏紧喉咙,声音尖锐,带有鼻音。喉头压低,声音就会发闷,笨重,严重的会损伤声带导致充血和息肉病变。那么喉头放在什么位置才算正确呢?

流行唱法中喉头应该处于自然说话的位置。歌唱中,从头到尾喉头都应该保持平稳,并不因元音或音量而改变。发声时要维持喉头相对的稳定,唱高音或低音时,不向上提或向下压。唱渐弱和渐强音时,喉头及喉咙肌肉不使劲。发声时要维持喉头的相对稳定,要先关注在产生声音的发声动作上,再观察声音的听觉结果。

舌头是歌者嗓音通道中的一个真正障碍。它与喉和口中的其他部分相比是块巨大的肌肉,尤其舌根,它能通过轻微移动压迫喉,而把喉咙通道堵塞,这是我们听到的挤压歌唱的大部分原因。要学会放松舌头,避免舌根僵硬甚至形成硬块。

四、结语

音色断层会导致演唱者始终无法使不同声区链接起来,音色始终无法统一。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演唱者的发声器官受损,甚至产生病变影响歌唱生涯,还会给演唱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不同声区音色的统一性,是检验演唱者发声技术科学与否的标准之一,也是流行音乐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掌握平衡好了顺畅的气流、适度的声门闭合和相对稳定的喉位这三者的关系,才能解决不同声区音色统一性的问题。一切学习技术的理由,是确保演唱者不会因发声技术的缺陷而缩短自己的演唱生涯,不会因身体而阻碍灵魂自由地表达。

猜你喜欢
喉头声门高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护理风险措施的效果和价值分析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困难的相关因素
支撑喉镜声门区暴露困难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尴尬的打嗝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声乐学习中“声门适度感”的掌握
浅谈喉头在歌唱中的作用
谈喉头稳定对于歌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