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上“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设想与指要

2019-08-27 08:19何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提问策略

何捷

[摘 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既要与编者对话,读懂教材的导航系统、内容系统、助学系统,也要充分认识提问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不同内容、特点、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教材,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教学设想;内容要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01-04

一、内容要点

(一)单元的导航系统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于每学年上册教材都安排一个策略教学单元,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种实用的阅读策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读以宋代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提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提问策略。同时,它提出本单元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指向策略学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二是指向人物主题写作:“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出来。”

教师要特别关注“提问”这一策略的教学。教学目标强调“尝试”,提示应从“不同角度”去提问。角度即思路。角度的多样,就是思维的发散,体现着提问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应具有灵动性,也必将带来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整个单元中,教材编者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个渠道提示学生:“提问不能局限于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尝试基于课文内容提问;要结合自己的关注点,深度思考;能关联生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要从已有的认知层面出发,借助问题不断迈向陌生领域,探索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问题的质量,也决定着提问策略的习得效果。

学习本单元,习得提问策略,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二)单元的内容系统

本单元围绕“提问策略”,共安排四篇课文。第一篇为教读课文,是安徒生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选编此文,意在让学生在阅读时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课题下的“学习导语”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同时,文中未曾出现批注,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练习,提出问题。第二篇教读课文为《蝙蝠和雷达》。编者采用批注的形式,以学生的视角,展示了“一位同学”读这篇课文时,写下的几处旁批以及读完课文后提出的问题。这是给予学生认知层面的提问样本,意图很明确:为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做好示范。同时,在学习提示中,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和同学交流。第三篇教读课文为《呼风唤雨的世纪》,还是采用旁批和总批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展示了阅读文本后所能提出的问题,继续提供学习样本。课题下的“学习提示”要求“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很明显,这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的提问实践量不断增加。第四篇为自读课文《蝴蝶的家》。在前三篇学习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文中不再出现旁批,不再提供学习样本,放手让学生自学。

习作内容安排了《小小“动物园”》,让学生借助联想,把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一写,写成一个小动物。写之后,组织同桌互评,看看写得像不像。要写得像,就要想得好,人与动物之间要紧密联系,要找好关联的点。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通过对话巩固提问策略的学习结果,复习提问的方式、方法、路径,引导学生注重多角度提问,鼓励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在“日积月累”部分,让学生积累和提问有关的名言警句;“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板块,让学生注重在具体的言语表达实践中积累、在生动的语境中去理解运用。

(三)单元的助学系统

作为特殊的策略单元,第二单元的助学系统,可以分为四类。

1.学习任务提示。在课题的下方进行了学习任务提示。第一次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题下,提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能提出什么问题”的要求。这一任务指示直接点明学习的任务为“提出问题”。第二次在《蝙蝠和雷达》课题下,提出“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题和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把它们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的要求。第三次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提出 “一位同学读了下面这篇课文,在旁边和文后提出了一些问题。请你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的要求。任务与上一次相同,目的是巩固练习。第四次在《蝴蝶的家》的課题下,提出“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将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要求。作为自读课文,学习任务最多,也最详尽,分别为:提出问题、问题分类、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任务指示下,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知晓自己该做些什么。在执教时,教师务必抓住学习任务指示,注重落实。

2.小组问题清单。本单元配合策略学习,出现了三次“小组问题清单”。第一次清单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后出现,罗列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清单,说“自己的发现”。可见,清单就是学习的样本,意在提供交流。第二次清单出现在《蝙蝠和雷达》的课后,让学生关注清单,并谈论“受到的启发”,意在从清单的罗列中找寻学习的路径,发现提问的方法。第三次清单出现在《呼风唤雨的世纪》后,这是最特别的一次。编者针对清单做了批注,提示提问的三个维度——“提出的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要引发深度思考”。三次清单给了我们三个启示。一是清单有助于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是学习语文的支架。二是对清单本身也应予以关注。列清单,是学习能力之一。学习列清单,也应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任务。三是对清单进行批注,让清单罗列过程中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只针对清单的结果,更应关注清单罗列的思维过程。

3.随文批注。策略单元出现批注是惯例。本单元的《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两篇课文,都使用了旁批和课后总批的方式。可见,批注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对此有清楚的认识。一是批注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样本。批注的语言模仿学生的语言,批注的认知切中学生的认知,批注就是学习的样本。二是批注示范了多元的思维路径。有的批注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有的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批注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启发。三是批注激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看到同伴批注,自己也拿起笔批注,这就是批注自带的示范效果和模仿作用。这些信息都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实践。

4.泡泡提示语和情境对话。编者精心编写了泡泡提示语以及情境对话,特别在情境对话中用心地解读了“小组问题清单”。解读的内容很丰富:有的针对清单中的问题内容予以评价,有的提供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让“看不见的思维”变得可视化。教学时,应特别关注这些很容易被忽视的泡泡提示语和情境对话,让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看得见。

二、教学认识

(一)关于策略重要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策略有正确的认识,以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落实。对阅读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认为:“国际阅读学界通常把阅读发展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如何阅读,解决字词识别和兴趣培养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通过阅读来学习,解决如何读懂文本以获取其中信息的问题;第三个阶段就是通过阅读来实践,开始超越文本本身,超越阅读,让孩子发展合作意识、创造性、批判性等素质。此时,文本仅仅是一个载体,它不再局限于语文的范畴。”可见,处于第二学段的四年级,正是结合阅读实践,获取方法,获得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此时,进行策略教学,是合宜且重要的。

(二)关于策略学习模式的认识

阅读策略可以在日常教学中,缓慢习得;也可以借助教学,通过外显的手段干预集中学得。策略单元教学,就是集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块。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策略教学,要提高学生对策略获得与运用的重视。因此,统编教材分四次专门编撰了策略教学单元,就是将策略的学习当作核心目标、显性目标予以落实。“学得”讲究学得有法、有序、有理。阅读策略的学得,我们归纳为“252模式”。第一个“2”是指样本(教材)与掌握策略的有经验的人(教师),这是前提条件;“5”是指学习过程要经历“策略提炼—概念理解—方法获取—练习巩固—实战运用”五个环节;最后一个“2”是指策略学习的行为是“模仿”与“练习”。这样的组合,确保策略的学得。

(三)关于提问策略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的是“提问策略”。提问,是一线教师所认识到的提出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提问策略贯穿阅读的全过程,教师或学生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从内容上区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不理解的字词,此类指向语素的,属于直接性问题;二是指向关键段落、修辞手法、含义深刻的语句等,相对而言这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属于推论性问题;三是针对篇章结构的安排、整体布局、文章的立意等,这是相对宏观的问题,属于创造性问题。从思维层面划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针对字词表达的结果提问,这是停留在浅层思维的问题;二是深入文章的肌理,针对写作技法运用提问,如“为什么要这么写?”“还有更适合的写法吗?能寫得更好么吗?”“如何用素材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这些是前往思维的深水区的问题;三是直逼作者的人生格局、情操境界,针对哲理思考而问,这是迈进深度思维的问题;四是与其他问题或理解进行比对、评鉴、审定等,属于逆向思维、审辨思维的问题。从提问的方式看,也分为个体独自发问、同伴互问、集体产生核心问题等。

(四)关于策略教学的认识

提问策略怎么教?根据伍新春教授的实验与总结,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1.优先鼓励,自由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由去体验,先尝试着提出问题。例如,单元首篇教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没有出现提问的批注示范,仅在课后练习中提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和 “随着豌豆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的问题。这是让学生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大胆尝试,真正通过阅读课文,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

2.示范指导,落在实践。教师或者教材,为学生学习提问作出示范,提供学习样本,要求学生大量实践,“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例如,本单元教材多次使用旁批、总结、列问题清单等方式,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但无论何种提问方式,都是以“一个学生”的视角进行,模拟同伴的思维,提出学生能理解的、能一起参与讨论的问题。这些样本与示范,都是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时要高度关注,充分利用,逐项落实。在样本和教学的引领下,学生不断练习,逐步巩固对提问策略的学得结果。

3.归纳总结,分类检测。经历以上两个步骤之后,结合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师生合作,总结归纳提问的策略,完成对提问策略的建构。这样,能让学习效果更为牢靠。

在建构提问策略的最后阶段,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学习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向自己提问:“我自己学习时,已经做到什么?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到底学得怎么样?”对自己提问,再次推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多种交互作用。

对教师而言,归纳之后要跟进对学习结果的检测。一是进行直接检测,让学生复述和梳理关于提问策略的陈述性知识。例如,“你有几个提问的方法?”“你是如何发现问题的?”“你能从几个角度提问?”二是切换语境检测。例如,提供不同类型的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比对问题的质量,不断改进提问策略。三是长效性检测,鼓励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自觉使用,不断掌握、运用提问策略。同时,每隔一个阶段,师生共享提问结果,共同进步。

三、教学指要

(一)课文教学指要

1.作为单元首篇课文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提问策略时,要注重下面三个关键词。一是 “自由”,重在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课文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作者创作时采用了前后照应的结构——前文出现后续回应,前文展示设想后续交代真实的结局。这些特殊的结构、有意思的内容、风趣的语言等,都构成故事的特质,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线索。因此,教师应尽情鼓励学生自由发问,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自觉产生问题。二是 “合作”,重在体验合作的经验。课后练习出现的“小组问题清单”,显而易见是小组合作提问的示范,意在让学生初步尝试提问后,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梳理清单,进行问题共享,共同感受提问的乐趣。三是 “发现”,重在实践中发现规律。例如,课后清单旁的泡泡提示语提醒:“我发现问题有的是针对课文一部分提出的,有的是针对全文提出的。”发现,就是提出问题的渠道;发现,就是提出问题的根源;发现,也决定着提问的结果和品质。

2.《蝙蝠和雷达》一课的提问策略教学,重在让学生在“示范—模仿”中获得启发。教材采用随文批注的形式出示问题;同时,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累积,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的结合课文内容提问,有的结合写作方式提问,也有的联系生活经验提问。问题产生的时机也不同。有的是阅读时就产生疑问,这是给学生做好示范,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有问题立刻提出;有的是在通篇读完后,掩卷沉思时提出问题,这是给学生启发,鼓励学生读后还要深入思考。特别关注的是,此课最后还配有自读段落,体现“现学现用,学用一致”的语文实践原则。由于是第二次接触提问的教学,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过度追求问题的品质,更应该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在意过程而不在意结果,这是此课教学的重点。

3.《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提问策略教学,更注重指引学生多方联系,不断探索,持续关注。教材批注的问题,多了一层探索色彩。例如,第一处批注:“为什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批注的问题,直接引发学生关注文本,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去搜集信息,作出个性化的解读。第三处批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这里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现代生活的兴趣、对科学技术的关注,探索精神的渗透更加明显。作为提问策略单元的教读课文,此课的问题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即针对文本的表达细节质疑。如“‘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同时,注重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将学习的方法、理论向实践运用迁移,让实践更集中指向生活、朝向未来。提问富含探索的精神,作为内核变得更为明显。执教此文时,务必让学生更多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自读课文《蝴蝶的家》,教材除了给出课题下的提示语之外,没有更多的指引,执教的关键词是“开放”。开放文本,开放提问的空间、时间、角度,开放交流问题的渠道,让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巩固提问策略学习的效果。

统编教材有不同类型的课文,执教的要义也不相同。教读,就要教得实实在在,教得理直气壮,教到会为止;自读,就要读得开开心心,读得痛痛快快,用上教读中所学到的方法,检验学习所得。不同类型的课文承载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学时要区别对待。

(二)单元习作教学指要

本单元习作为《小小“动物园”》,教材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情景对话。对话中,小明、小红、小兰,分别把家人说成一种动物。例如,爸爸因为具有“胖胖的”“憨厚”这两个特点,被说成“一只熊”;姐姐因为“游泳特别好”,被说成“一条鱼”;爷爷因为特别“威严”而被说成“一只虎”。情景对话体现出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联性,因为某一特点的相似而产生联系。第二部分:情景图。图画中画了妈妈和一只绵羊,背景是淡红色的爱心,中间泡泡提示语说出妈妈和绵羊之间的三个相似点:都是波浪卷、特别爱吃素、性格很温和。背景图中还绘制了虚线,将二者进行连接。这样的情境图,很容易让学生将妈妈与绵羊联系起来。同时,配合三组关键词,更为明确地指明了人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似点、关联处。这是让思维可视化的创意设计,在教学时要予以关注。此图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适合的教学用件——绘本。绘本《我家是动物园》由此进入我们的备课与设计的视野。第三部分:提示语。编者提出“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感觉怎么样?”三个问题。这就是接下来写《小小“动物园”》的内容提示。本次习作,学生至少有三个方面可写:一是将家人与动物做好关联;二是写出关联的理由;三是描述自己在家中生活的感受。提示语采用连续“三问”的方式出示,而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完成了对习作内容的梳理,提问策略在写作构思时得到了充分运用。第四部分:写作任务。本次习作任务为“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回家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评评写得像不像”。任務包含了写、读、评、改四项。这样,以写为核心任务,串联起生生互动、学生与家人间的互动的局面。通过分析,本次习作依托的能力也浮出水面,依次为写作前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写作中的联想能力与表达能力,写作后的提出问题能力与修改能力。能力间也存在相互依托、环环相扣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在写作前要“观察周围世界”“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写作时要“能不拘形式地写下”;写作后要“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还要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此次习作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要求。在具体执教时,应该依据标准要求,不拔高,力求夯实表达基础,持续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同时,做好教材前后关于人物写作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衔接。例如,统编三年级下册就有写《身边有特点的人》的练习。同样是写人,同样是抓特点写,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三年级下册的习作,注重先发挥创意,给身边熟悉的人起绰号;再由绰号引出并展示人物特点;最后“解释说明”这一特点。而本次习作则借助家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产生关联,形成合力,突出特点。多角度、多方面关联难度要求较三年级下册更高。教材以后还有写人物特点的习作,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目标,体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设计一次教学,注重对不同年级同一类型习作的比对,是值得留心的设计思路。

以下为教学片段。学生的联想并非简单的“有意思”就行,而要注重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联性,想得大胆,表达更要合理。

师:(出示绘本页面)请听祥泰的自我介绍吧。请大家看看绘本页面,祥泰和猴子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像之处呢?

生1:祥泰很喜欢吃香蕉。

生2:祥泰很喜欢爬树。

生3:祥泰很喜欢在树上打秋千。

生4:祥泰还喜欢模仿松鼠。

……

师:是啊,祥泰和猴子之间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连祥泰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猴子。我们看看这组句子,大家说说祥泰是怎么介绍自己的?(课件展示)

嗨,大家好,我是祥泰。

其实……我是小猴子。我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还很会模仿。

生:祥泰先介绍自己叫什么,之后用比喻的方法,说出自己像什么,最后一连说了三个理由,说自己为什么可以称为一只小猴子。

师:真好。绘本中的文字表达,非常注意人物和动物之间紧密的关联,大家都看懂了吗?

生:看懂啦。

师:接下来,请大家模仿这样的表达格式,介绍自己或者家人吧。我相信,凭借着对自己或家人的认识,你们一定能介绍得特别的有趣。想一想,人物像什么动物呢?至少要说出两个理由。

(学生写片段。片段展示)

大家好,我叫郑林涵。其实,我是一只小猪。首先,猪可是聪明的动物,你们对猪不要有误解啊。其次,猪还很可爱,我就是家里最可爱的小孩。最重要的是,猪有点懒,这是我的小缺点。早上,我都起不了床,做事情也有点拖拉。

师:大家来评一评吧。

生1:他把自己介绍成猪,很有意思,模仿得也很像。

生2:他介绍了猪和自己相似的三个地方,特别像。

生3:他在介绍的时候,还用了“首先”“其次”“最重要的”这三个词表示顺序,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纵观四年级整个学年的统编教材,只有在上册出现策略单元教学。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科学执教,让三到六年级的四个策略形成一个阅读策略的小系统,助推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提问策略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策略分析
探索物理课堂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浅探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