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一戏一人生

2019-08-31 06:13胡媛
三月三 2019年3期
关键词:折子戏牡丹亭昆曲

胡媛

由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顾卫英带来的昆曲专场《牡丹亭·寻梦》《玉簪记·琴挑》《货郎旦·女弹》(以下分别简称《寻梦》《琴挑》《女弹》),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昆曲的盛宴。三出折子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然而通过顾卫英在表演中呈现的“艺术即人生,人生即艺术”的理念,以三出折子戏把顾卫英的人生经历贯穿起来,观众在看戏的同时,也是看人生。

《寻梦》作为南方昆曲传统剧目《牡丹亭》的经典片段,非常考验表演者的戏曲功底。乐曲响起,只见顾卫英柔软的身段,从幕后盈盈地走向观众,婀娜多姿,把杜丽娘的少女怀春表现得一览无遗。在似梦似醒的吟唱中,唱到与那书生相会,带着紧张与期待,一脸的娇羞;而单手托腮,寐于梅树下的杜丽娘美如画中人。因此,在表演上,顾卫英动作柔、娇;在吟唱上,顾卫英婉转略带伤感,但又不失雅致,着力表现了一个青春羞涩又勇敢执着的大家闺秀。而顾卫英把《寻梦》作为其专场的开篇,是因为昆曲《牡丹亭》是她追寻艺术的启蒙,正是透过《牡丹亭》,让她看到了昆曲世界里的姹紫嫣红。

《琴挑》,无疑是顾卫英在艺术实践中自我千锤百炼的一个写照。为了演好这出戏,顾卫英住到了寺庙里,还在寺庙里排戏。在她看来,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气质都是从生活而来,只有经历过,才能把人物拿捏准、好、稳。当顾卫英一手抱琴,一手拿着拂尘,迎面走来时,这不就是那个居于寺庙,表面冷淡、内心羞涩、满怀悸动的陈妙常吗?在这样一个落叶惊残梦、偏僻清幽的寺庙里,陈妙常的少女心是稍有压抑的,所以在表演过程中,表面的冷漠以及抚摸拂尘是她无意识中掩饰自己情感的最好方式。所以,在陈妙常与潘必正弹琴论技,一弹一唱一曲的接觸中,虽是情投意合,却假怒潘必正的挑逗。顾卫英的厉害之处在于,她能完全融入情境中,去体验具体环境下人物的个性展现,戏里戏外,人物合二为一。

然而,顾卫英的艺术理想不只是人物的百炼成钢,而是在坚守中的创新。如果说前面两出折子戏极尽了南方昆曲缠绵悱恻、莺莺燕燕、优雅精致的特色,那么《女弹》则是顾卫英融合南北昆曲的特色,是她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对当代艺术创新的回应。《女弹》的唱腔是力度、速度、宽度的糅合,给人以豪迈但不失优雅之感;其动作要有气势、有激情、有脾气,非常契合北昆的大气洒脱。张三姑虽是山野出生的农妇,但一身正气与自信,自诩不比名角差,这是女弹的自信,也是顾卫英对自己把南北昆曲结合的自信与勇气的表现;而李春郎与父亲相认,合家团圆,是否也暗含着南北昆曲的圆融。

顾卫英的三出折子戏,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观众看来却不突兀,显示出她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人物的塑造能力。并且在戏与戏之间以画外音的形式,通过顾卫英的艺术人生串起来。如果《寻梦》是顾卫英艺术梦想的开始,那么《琴挑》则是她浸淫昆曲艺术中,自我的寻找与肯定,而《女弹》是她融合传统与当代的艺术创新。

昆曲《杜丹亭》剧照(陆政凡摄)

猜你喜欢
折子戏牡丹亭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读《牡丹亭》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