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

2019-09-04 09:32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障碍者精神病障碍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 276005)

国内有研究报道,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7.2%~49.9%[1-2]。长期的慢性睡眠障碍能降低老年人的免疫力,增加罹患各种疾病患疾病的概率[3-4],并且加重原发疾病[5-6],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老年精神病患者逐渐增多,由于其自身心理、精神等方面存在疾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而睡眠障碍又将影响其治疗效果,加重病情,出现恶性循环,严重者危及生命[7-8]。为此,本文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有睡眠障碍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18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85例;年龄60~92岁,平均73.9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按照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标准予以诊断;年龄≥60岁;睡眠障碍的诊断:按照国内睡眠质量研究的常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入组患者的睡眠状况,总分>7分为睡眠障碍,总分≤3分为睡眠质量好,介于两者之间的睡眠质量为一般。182例患者中,有睡眠障碍者112例,占61.54%,年龄为60~90岁,平均75.9岁;非睡眠障碍患者70例,年龄为61~92岁,平均73.8岁。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112例睡眠障碍患者中,41例表现为入睡困难(占36.61%),19例表现为睡眠表浅(占16.96%),22例表现为睡眠维持困难(占19.64%),30例表现为早醒(占26.79%)。

1.2方法 将精神病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6人。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基础性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临床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药物指导。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和(或)催眠药物,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护士根据病情对症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严禁出现随意更改药物服用剂量现象。(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睡眠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护士多和患者接触、交流,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想法,多陪伴,安抚患者情绪,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缓解患者不良心理。(3)环境护理。确保病房干净、整洁、舒适、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保证定时更换患者被褥、床单等,尽量减少噪音,保持病区安静,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活动尽量集中在白天进行,避免光线刺激。(4)健康宣教。通过护士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进行睡眠教育,纠正患者在睡眠认知上的偏差,不以睡眠时间多少作为评价睡眠好坏的唯一标准,不将失眠与健康状况下降联系在一起等。消除患者对失眠的过分恐惧和药物依赖心理。(5)生活护理。睡前叮嘱患者用温水泡脚,纠正不良睡眠习惯,鼓励患者适当参与体育锻炼。针对长时间卧床患者来说,按时帮助患者翻身,并按摩患者受压部位,指导适当床上活动。根据老年患者营养现状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适量饮食,少食多餐。

1.3指标判定 采用自制简明精神病量表分析睡眠障碍与精神病病情轻重的相关性,依据患者本人的痛苦程度、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给他人造成的痛苦与烦恼程度以及现实检验能力的损害程度四部分,每一部分从轻到重予以赋分,0≤分数≤25分为轻型,26≤分数≤50分为一般,51≤分数≤75分为较重,76≤分数≤100分为严重。睡眠质量:患者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等,分数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护理满意度:0≤分数≤80为不满意,81≤分数≤94为一般,95≤分数≤100为满意。

2 结果

2.1影响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 112例患者中,精神症状:包括抑郁22例(占19.64%)、焦虑21例(占18.75%)、恐惧13例(占11.61%)、兴奋15例(占13.39%)、紧张(占9.82%);躯体因素14例(占12.50%)、环境不适9例(占8.04%)、药物因素7例(占6.25%)。

2.2睡眠障碍与精神病的关系 合并睡眠障碍者:112例,其中轻型10例,一般25例,较重40例,严重37例;而非睡眠障碍者:70例,其中轻型27例,一般19例,较重15例,严重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88,P<0.01)。睡眠障碍与老年精神病病情轻重相关(r=0.324,P=0.017)。

2.3睡眠质量 两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质量的比较分)

2.4护理效果 实验组:满意38例,一般17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67.86%;对照组:满意30例,一般20例,不满意6例,总满意率为53.5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4.76,P=0.093)。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受自身心理、精神状态等影响,易发睡眠障碍。本组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61.54%,明显高于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平均患病率47.2%[1],主要表现形式是入睡困难及早醒,影响因素主要为精神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恐惧、兴奋、紧张)、躯体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睡眠障碍与其精神病的轻重有一定的相关性。

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满足患者睡眠和休息的需要。人性化护理即将患者作为整个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老年精神病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中,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较高,睡眠障碍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病情轻重相关,改善睡眠非常有必要。对于老年精神病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予以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睡眠质量,改善临床病情,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障碍者精神病障碍
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心智障碍者长期照料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
基于通用设计的厨房产品及环境整合设计研究
跟踪导练(四)2
都有精神病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