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母爱”数学教学新范式的实践建构

2019-09-09 01:07余颖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7期

余颖

摘  要:伟大的儿童教育家斯霞坚守“爱的教育”的哲学,立足实践,创立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百年附小“爱的教育”理念的集成和代表。研究、传承和发展斯霞的教育思想,提出数学教学新范式的建构,旨在让立足于儿童的天性,让爱回归课堂,让积极情感伴随学习,让儿童更为持续地生长。数学教学新范式出于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创造性的保护,为激发孩子潜在的创造性和竞争力,形成了可借鉴、推广的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即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

关键词:童心母爱;数学教学新范式;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

伟大的儿童教育家斯霞坚守“爱的教育”的哲学,立足实践,创立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百年附小“爱的教育”理念的集成和代表。关于“童心母爱”,斯霞老师是这样表述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这就叫对学生的母爱。”“童心”昭示着教育的儿童立场,“母爱”则彰显着对儿童成长的立体关怀,“童心母爱”不仅是儿童成长最可依助的教育资源,更是教师职业生命的精神内核。

研究、传承和发展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提出数学教学新范式的建构,旨在让立足于儿童的天性,让爱回归课堂,让积极情感伴随学习,让儿童更为持续地生长。“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在教学中葆有儿童的童心,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和形式教儿童学习。数学教学新范式汲取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精髓,出于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创造性的保护,为激发孩子潜在的创造性和竞争力,小学数学教学领域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可借鉴、推广的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即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形成了“童心母爱”数学教学新范式的框架结构(如图1)。

[?]一、小研究学习——基于儿童“好奇”的天性,让儿童成为研究者

小研究学习指儿童带着研究的视角和眼光,以一系列富含“研究”意蕴的小问题为抓手,进行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活动。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言,“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小研究学习给儿童的就是一个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世界的机会,并借此让其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进而在学习中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小研究学习的落脚点在一个“学”字,以学为本、以研立学是小研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同时,小研究学习还要凸显一个“小”字,主张通过一些小问题、小练习、小调查、小实验、小猜想、小验证、小尝试、小发现等,把儿童的视野引向学习的大課堂,引向生活的大世界。根据课堂学习的不同实施阶段,我们将小研究学习分为三种方式进行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进程的需求。

1. 课前自主性小研究——低入、开放、有方法

课前自主性小研究,定位在学生已有发展区,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预习,它的目的是组织儿童以研究的方式面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敞亮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带着分享研究心得的期待与自信投入课堂学习。设计的问题既能覆盖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有充分的思维空间,答案是多元开放的,在小研究上的完成上还要考虑便于学生操作,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路径,便于学生舒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比如“用计算器计算”,课前小研究可以有两部分,一是让学生自己玩一玩计算器,提前熟悉;二是设计四道题:①2940÷28+763,②589×798-5678,③40000-165×182,④25120÷(449-289),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思考,计算器计算时有无特殊的方法和使用功能键的技巧。正是有了教师课前精心的设计,学生课前充分的研究与活动,课堂才会发生“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裂变效应。

2.课堂协同性小研究——聚焦、提升、有强度

课堂协同性小研究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当堂抛出,学生进行现场的协同性研究,或独立思考,或伙伴商量,或教师点拨,让学生深入课堂的学习。在内容设计上聚焦学习内容的核心价值,找到课堂研究的提升点,这样的研究内容有合适的思维强度,能激发课堂的生成性思考,需要学生借助伙伴或老师的共同力量研究。比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还没有教就已经有学生能说出用公式“长×宽”进行面积计算了。算法会了算理未必明白,这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长方形和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学方法和思想之间重新架设一道认知桥梁。学生想到了图2所示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给抽象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搭了一个直观的梯子,让学生在操作中去经历、体验、感受、思考,慢慢理解计算的道理,逐步培养抽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浅而不全的自然结构转化为准且完整的知识结构,随意、表面、感性的知识转变为深层、发展、理性的数学素养。

3.课后拓展性小研究——延伸、探索、有思辨

课后拓展性小研究,定位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区,在课堂结束时教师适时提出,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之上,引发疑窦、引发探究、引发思辨。用小研究的形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外探索,做到课内外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强大的思维诱惑力下继续沉浸在学习中。比如学完“交换律”,教师可以问:“我们发现加法与乘法有交换律,那减法与除法有没有交换律呢?咱们继续研究研究。”课后学生继续的研究中发现减法中的被减数与减数不能交换位置,但是几个减数是可以交换位置的。也可以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富有个性地梳理教学的重点,即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组建,又能使知识得到本质的升华,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小伙伴学习——保护儿童“交往”的需求,让儿童成为合作者

小伙伴学习指儿童运用合作的思维和方法,以个体研学、小组互学、全班共学为平台,进行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活动。小伙伴之间可以互相对话、启迪、争辩、挑战,小伙伴学习让学生“互学互教”“边教边学”“教学相长”。教师要努力的就是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期实现“不教而教”。

1. 小伙伴学习组织的建设策略——灵活、多元、自由

小伙伴学习的组织不是一层不变的,不同于一般的四人小组学习,小伙伴的组成是灵活多样的,组合也是自由的。有以座位作为区分的异质的四人小组,也有基于任务或项目的临时组建的同质分组,还有临时两两搭配的帮扶小组,等等。

2. 小伙伴学习场域的创设策略——安全、多样、和谐

爱的课堂上正襟危坐的被动聆听与教师追问下的小心翼翼的回答,被小伙伴间的交流与展示取而代之,安全的伙伴学习场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愉悦。多样的学习场域让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补充质疑,人人做老师;主动接纳、乐于欣赏、掌声不断……教师特别注重学生对于他人回答问题的反馈表现,表扬会鼓掌的孩子,表扬会赞赏别人的孩子,和谐的学习场域让小伙伴们自信大方。

3. 小伙伴学习活动的指导策略——合作、倾听、表达

组内小伙伴合作学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合理分工,各用所长,互学互教。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听老师的交流要求、听小小伙伴的发言,听出值得欣赏之处、有誤之处、有补充之处……倾听的训练是有层次的:先教学生学会有准备地听,保证听到;再教学生学会安静地听,保证听清;最后教学生学会思考地听;同时渗透小伙伴交流的言语表达技巧,让活动在自由中见章法。

[?]三、小游戏学习——顺应儿童“玩耍”的天性,让儿童愉悦地学习

小游戏学习指儿童满怀游戏的精神和心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活动,在一种开放的、轻松的、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趣味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活动。小游戏学习有公平的规则,简洁与改变同在;小游戏学习也有适切的难度,机遇与实力并存。小游戏学习,让学习更加贴合儿童、走进童心、洋溢童趣,这是对小学学习本质意义上的回归。

1.感知体验类游戏——渗透全面、情境真实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常常依靠感官经验。让儿童多看、多听、多体验现实的世界,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都非常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感知体验类游戏要注重对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加以体验,这既能加深理解又能获得生动难忘的学习经历。比如,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后,让学生玩“说名称、摸形体”的游戏,学生从不透明的布袋里摸出相应图形的过程,就是丰富其对图形特征的感知过程。

2.巩固学习类游戏——及时诊断、有的放矢

皮亚杰认为,游戏作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因此,可通过游戏去练习并巩固最新的技巧,进而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一类游戏的设计需要对学生游戏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诊断,将游戏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学习缺失通过调整游戏规则、更新游戏内容的方法加以弥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计算练习时,让学生掷骰子算和(差或积),比比谁是“神算小搭档”等游戏活动,就可在互动中达成技能熟练的目标。

3.整合探究类游戏——综合提升、富有挑战

布鲁纳认为从游戏当中可以尝试许多新的行为及玩的方法,也就是说游戏因增加儿童行为的自由度而助长了变通力,游戏提升了行为的弹性并增加了儿童行为的选择性。游戏提供探索不同可能性的机会并提供缓冲情境以保护儿童避免在真实生活受到伤害。因此,游戏是探究经验可能发生的有效方法。比如“抽数破谎”游戏中,通过《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戳破猪八戒谎话的故事情节,借助玩魔术的手法,找到从按单、双数分为两摞的数卡中抽出的数,再让学生自行设计规则也能“抽数破谎”。这一故事统整下的魔术游戏,其教育性、观察力、思维力乃至于手部动作的灵活性,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爱的课堂”的关照下,探索更具儿童立场的数学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提出的小研究、小伙伴、小游戏这三种学习方式,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进行时态,从而也让各种学习方式的创生“皆有可能”。通过数学教学新范式,努力营造出尊重、支持、赏识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遴选“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最有力量”的思想方法,促进儿童智慧与精神的完整和谐共生,促进儿童自己、自由、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