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倍的认识”前概念调查与教学实践

2019-09-09 01:07潘慧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倍的认识前概念教学建议

潘慧敏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倍”概念的前认知状态。调查的方法是,选取任教的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两班测试内容相同,A班学生直接独立完成调查问卷,B班学生则在测试前先自学“倍的认识”导学例题,再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在对两班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关键词:倍;前概念;对比分析;教学建议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之前,脑里并非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活动经验,学生对许多数学概念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和观念,建构了大量朴素的“前概念”。也就是说,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倍的认识”教学活动前,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和分析学生对“倍”的概念的前认知状态,以此设计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前概念”的设计与调查

1. 调查题的设计与意图

调查题1:你知道算式“2×3”的含义吗?能不能画图表示出来?

调查题2:圈一圈,填一填。

○  ○  ○  ○  ○  ○

(1)如果把2个圆圈成一份,6个圆里有这样的(    )份,请你圈一圈。

○  ○  ○  ○  ○  ○

(2)还可以把(    )个圆圈成一份,6个圆里有这样的(    )份,请你圈一圈。

设计意图:“倍”是由两个数量相比较而产生的,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即以一个量为标准,另一个量有这样相同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可见,“1份数”在“倍的认识”中具有重要性与关键性。只要“1份的个数”确定了,另一个量就是这样的几个几。因此,沟通“倍”与“几个几”“份”之间的联系是掌握“倍”这一概念的关键。鉴于此,笔者在前测问卷中设计了题1、题2两题。

2. 调查的对象与组织

在测试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组织A、B两个班调查,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困难呢?笔者试想,如果测试前,组织B班的学生在测试前先自学“倍的认识”导学例题,再独立完成调查问卷。是否可以真实地检测出学生在经历自主构建“倍”的概念过程中显现的认知状况?构建“倍”概念时学生的认识节点、难点在哪里?由此,参照人教版教材中“倍的认识”例题编排,笔者设计了一份如图2所示的导学例题。在组织调查时,为了减少调查变量(如教师性别、教学风格等),笔者选取自己任教的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B班学生在测试前,先由笔者带领他们阅读导学例题,再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解答。整个测试过程真实反映了全体学生对“倍”的概念的认知状态。

[?]二、“前概念”调查情况的分类与分析

1. 调查题1的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见表1),两班都有95%左右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乘法的含义。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给出了两种画法,达到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2. 调查题2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两班除了个别学生在第二问中出现文字表证错误,其余都能通过圈一圈的方式直接在图上进行平均分,并能用数学语言对自己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地表述。可见,多数学生对除法意义有较好的理解。另外,从两班学生在第二问中展现的分法来看,全体学生不谋而合地给出了“每3个圈一份”的分法。其中没有一位学生想到“每6个圈一份”或“每1个圈一份”这样较为特殊的分法。顯然,学生没有将整体或者单个作为一份的意识。

3. 调查题3的分析

(1)(见表3)A班约有30%的学生写出苹果与桃子这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而能用“倍”来表述它们关系的学生只有15.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B班中有62%的学生能够用“倍”正确表述它们的关系,大约是A班的4倍。由此可见,自学例题对学生用“倍”表述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到,A班更多的学生关注的是苹果比桃子多出的部分,头脑中建构的是“加法结构”;而B班学生由于自学导学例题有效地进行了正迁移,更多关注的是一个量(比较量)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量(标准量),头脑中初步建构起“乘法结构”。

(2)(见表4)两班都有学生写出“3倍”这一倍量关系,特别是B班,占全体学生的16%。究其原因,这类学生受到已有经验“比多少”的影响,关注的是苹果比桃子多出的部分,即把2个桃子看作一份,多出的部分是由几个“一份”组成的就是几倍。虽然倍量关系表述错误,但不能否认,这类学生具有“份”的概念。

4. 调查题4的分析(见表5)

(1)A班中有45%左右的学生能够画图表示□和○的倍数关系,而B班则比它多出了近30个百分点。其中A、B两班分别有15.9%、22%的学生给出多种画法,直观地反映了□的个数随着○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

(2)两班都有学生出现类似类型三的错误,在画图表示关系时,还是关注多出的部分。有的学生认为“3倍”就是多出3个。可以看出,这些学生不仅没有“份”的概念,而且不具备对“份”的正确理解。此外,个别学生不能清楚确定谁多谁少,“比率”关系不清晰。

总之,从两班学生在前测调查中所呈现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乘、除法意义有比较好的理解,为理解“倍”的概念做好了基础准备。其中从A班学生的前测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习“倍”之前,少部分学生具备初步的倍数概念,更多的学生对“倍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模糊的、不精确的;而从B班学生的前测结果可以看到,自学导学例题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不少学生能对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进行文字表征和图形表征,达到对“倍”的概念的初步理解。

猜你喜欢
倍的认识前概念教学建议
“前概念”的应用让化学平衡不再“高冷”
“倍的认识”教学纪实与反思
关于《倍的认识》的教学与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几种错误的前概念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