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思考

2019-09-09 01:13李金清
赢未来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职教育传承

李金清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保护传承。中职学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将其融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借以深化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学生民族传统精神,延续民族文化生命记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中职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但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须加强保护传承力度。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校教育,具有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独特优势,如何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找到更有效的对策、采取更有利的措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中职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中职学校是多元文化传习地,中职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当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认识不够

当前,社会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承缺乏自觉性,渠道不畅。教育领域对非遗传承也缺乏重视,学校教育和非遗传承脱节,对非遗价值认识不够,毕竟非遗传承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振文化凝聚力等方面,而这些价值更多地体现为民族的集体价值,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体现,对学校而言短期内无法实现办学的最大效益化,所以对非遗传承往往置于较后的位置,重视不够甚至忽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没有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中职教育非遗传承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制度保障。由于在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和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没有将非遗传承纳入常规的教育教学计划,没有非遗传承的目标定位和具体传承内容,缺乏监督、考核等措施,制度不健全,致使非遗传承没有形成常规的工作体制和长效的管理机制,难以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工作,非遗传承教育教学难以具体落实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脱节

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主,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非遗的传承教学往往是阶段性的计划或临时性的安排,而且不少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唯教材”“唯课本”,对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安排的是统一的学习任务、统一的培养目标,没有以生为本,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生存的本土文化环境,体现不出主动对接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教育特色。

二、中职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一)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学目标

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职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鉴别选择当前普遍认同的本土非遗项目,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构建非遗传承的教学目标方式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调整和改革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定位,构建包括本土非遗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围绕这“三维”教学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建立激励性的非遗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非遗热情,让学生了解掌握本土非遗知识,通过对非遗的学习,培养非遗技艺技能,提高学生学习本土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情感和意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要实施非遗传承并取得成效,需要强力打造一支非遗传承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必须学习掌握本土民族文化的历史知识,挖掘学科知识与非遗的结合点,主动将非遗知识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中,积极指导学生开展非遗传承。其次,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非遗培训水平。再次,将民间非遗艺人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为教师进行在岗培训提供机会。此外,还可以建立非遗传承教育教学人力资源库,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系统,使学校、家庭、社会都能共享资源优势,扩大非遗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力量。

(三)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非遗要融入中职教育教学,需要凭借和依托非遗课程来完成,所以对于具有共同性、基础性的非遗内容,学校可以作为单独的学科课程来设计,通过课程建设来培养非遗人才,进而推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而对于不具共同性、普适性的非遗内容,可以作为优质教学资源渗透进其他课程教学之中。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可以采用穿插或附加方式,即在不改变现有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目的和特征的前提下,在教学中穿插介绍相关的非遗知识,或把相关非遗知识以补充形式纳入课堂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渗透方式,即利用环境氛围的感染力,使学生感同身受、潜移默化地接受和体验非遗,调动相关教育教学环境要素,营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文化氛围,通过启迪、暗示和激励等方式,将非遗相关内容融入学校育人环境当中。

(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或校本教材

合适的教材是非遗融入中职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根据中职专业建设规划目标,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等实际需要出发,寻找学科教学与非遗的结合点,组织编写和开发非遗地方或校本教材。一要编写具有普适性的非遗教材。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特有的非遗资源,需要提炼各民族具有共同性的非遗项目进行编入教材。二要编写具有本地区特色的非遗教材。不同的地域,其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各有差异,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和非遺特征。有了非遗的地方或校本教材,可以增强大众主流课程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的认同,促使学生了解掌握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非遗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

(五)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更手段和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非遗是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根据非遗的不同特点而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提高非遗教学的有效性。非遗要融入学校的育人体系,打造传承有效课堂,教学上需要拓展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一要突破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将传授知识、现场观摩、田野调查与实操训练相结合;二要以专业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教材为载体,做好教学设计,捕捉教材中与非遗内容的结合点,将丰富的非遗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重陶和训练;三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非遗传承的立体式模式,组织学生参加非遗节庆日、活动日活动,到非遗传承基地现场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传授、现场观摩、田野调查与原生态演练这“四维一体“的文化空间中感受非遗丰富的内涵,激发非遗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

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整合非遗资源,结合专业设置,组织学生进行非遗的展、学、演、练、研等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非遗技艺校园比赛,例如组建非遗项目兴趣班开展非遗活动,调动学生兴趣,通过歌咏、诵读、表演、制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非遗文化传承能力,强化非遗的大众化普及宣传;又例如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实训教学,或组织学生到非遗传承基地现场实践学习,指导学生开展传统舞蹈、民族美术、民族体育、民俗服饰、民间烹饪等非遗项目实训教学,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达到传承性学习和生活化实践结合的目的。

(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中职学校学生在音乐、舞蹈、体育、绘画等方面的适应性较强,学校可以在这些方面多融入非遗要素,突岀本土非遗文化成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对非遗的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例如可以设计艺术长廊,举行非遗作品展览,展出学生非遗作品;可以组织开展非遗演唱、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对非遗赏其型、品其味、观其景,去感受非遗的丰富内涵;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网络、宣传栏、校刊等形式突出非遗宣传,营造浓郁的非遗校园传承文化氛围。

三、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对策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培育社团组织并形成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协会、社团、兴趣小组等,经常性地与校外非遗组织机构开展非遗校园传承交流活动,组织校园非遗传承专题讲座、系列讲座或研讨会,开展非遗知识竞赛、技艺比赛或传统文化展演,举办非遗宣传日、活动周或实践月等校内外社团活动,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态化管理机制,使非遗得以在校园中持续传承并长效发展。

(二)注意构建常规化激励性的非遗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对促进非遗校园传承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动态、系统的非遗教育传承和评价考核体系,鼓励教师主动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非遗传承活动,自主开展符合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非遗传承活动,促进学生在非遗知识、技艺和非遗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方面的培养和发展,有效提高非遗传承质量。

(三)注意運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及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等现代教育技术,对非遗丰富的资源和已有的成果进行学习研究;同时从新媒介视角出发,通过录音录像、摄影摄像、影视音舞记录、电子图书图片等,把各种非遗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主动开发非遗在线数据库,增强非遗传承的趣味性、生动性,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非遗校园传承的队伍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等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需要全社会加以高度重视和积极保护。在中职学校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养成学生优秀品格,既是一项全新而重要的素质教育基本课题,也是一项应进行常态化活动及常规化管理的教育日常工作。如何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教育教学,如何更广泛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活动的多种途径,如何更具体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有效对策,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本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作更为全面周祥的研究和更为深入细致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尹丽丽.论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J].现代语文,2015(01)

[2]周亚,许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7(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职教育传承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