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转化小学低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策略研究

2019-09-09 01:13刘丽丹
赢未来 2019年4期
关键词:转化数学

刘丽丹

摘要: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学困生”也是小学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教师要结合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低年级学困生;转化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上有惰性,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在数、计算、理解、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本领不足的情形。

面对这样的学生,经常是让老师最头痛之一。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试图总结一些“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以及对策,以期更好的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度

小学学生学习开展的基础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其知识学习的开始。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学习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的变化,身边同学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转变,使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从而产生了一些厌学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积累的问题逐渐增多,其学习和思维都没有办法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对数学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最终自暴自弃,成为了数学学习上的“学困生”。

一二年级大部分的“学困生”,在幼儿园阶段,和其他小朋友的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到了小学,差距越来越明显。学生年龄小,又要适应外部学习环境的变化,其心理转变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针对这一类型的学困生,低年级的老师要充分做好幼小的衔接过程,让学生有个缓释的过程。教师不仅仅要及时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解答疑惑,更应该在课堂上下狠功夫。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需要,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精神的家园——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鼓舞,一年级教师新接手一批学生时,不仅可以适当地放慢进度,而且在教学的态度和课堂语气,引导等方面均可以适当借鉴幼儿园教师亲切的态度和充分照顾学生需要的做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中来。

还记得两年前刚接手一年级的时候,我班上有一个孩子,由于上小学之前都是待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着。上幼儿园也是随便去上了一年,等到上小学年纪了,父母才将他接到身边,就近入读了我们学校。记得第一周的数学课,班上的同学都特别开心,因为和老师一起学习的知识,他们都懂得,个个信心满满,课堂上的参与气氛积极活跃。唯独有一个小朋友,好像怎么也融不进这个班集体,课堂上老师提问的问题,他从来不会举手回答。和其他同学也不怎么交流,下了课也不主动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后来和父母了解情况后,我开始去关注他,首先从课堂上开始,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学习上,我经常设计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比如开小火车,有奖问答,我来当小老师,给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嘉奖等等的活动。这位小朋友很遵守纪律,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肆表扬了一番;班上开小火车活动,我就特意从他所在的列开始开,一开始他回答的声音很小,说话也比较慢。我放慢速度,等待他完整表达。听到他回答正确了我也是大肆表扬了一番。这样重复了几次,他终于关注到我了,知道老师是关注他,喜欢他的发言和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有信心,在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想表现自己的欲望。课后,我会及时找到他,对他上课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点评”,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我邀请他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踢毽球。慢慢地,他融入到了集体中。如果我当时没有关注到他,如果我没有放慢脚步去等他,很有可能,现在就读三年级的他,就得成为时时刻刻让我头痛的“学困生”了。

二、学生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活动屡战屡败,最终对学习丧失兴趣

碰到过很多学生,在学习困难的初期是非常认真的想要学好数学的,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个时间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在最终都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最终放弃了这一门学科。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是学生不够努力?还是学生的态度不端正?我们说都不是,这样情况的学生,往往是基础学力有所欠缺。

那么,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是教师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说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为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强调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主要体现在做课堂作业时,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由于一二年级要求不布置家庭笔头作业,我充分利用、依靠课堂上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新课的学习和及时的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有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快,书写的速度比较快,我就让他们完成了“基础训练”的题目,再研究“拓展运用”的题目。而“学困生”,往往在理解題意上就得花费多一半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我只要求其完成“基础训练”,让他们在这些比较基础的内容上保持信心,不丢失兴趣。同时,利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我个别辅导,争取让个别学困生能够在我的讲解分析下吃透知识点。

三、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大因素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另外,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所以,在家校沟通方面就彰显出其重要性。需要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成家校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达成“统一战线”。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分层次进行,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提高数学的实践性。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这边在数数上丢一点分,那边在计算题上丢一点分,进而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烦学习,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和家长多进行沟通,家校合作,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

参考文献:

[1]林保平.关于数学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J].福建中学教学,2005(04).

[2]张军霞.我是这样转化学困生的[J].小学数学参考,2008(9).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J].数学教育通讯,2003(6).

[5]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猜你喜欢
转化数学
我们爱数学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