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节奏教学的“守”与“放”

2019-09-09 06:30殷思瑶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图谱节奏动作

殷思瑶

【摘   要】节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守”与“放”。既要在读法、拍手、提示、内容等方面“守”节奏的教学规范,又要以“放”的理念,让节奏有故事、有音韵、有画面、有舞美、有创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收获中培养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节奏教学

节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音乐表现因素。小学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为缺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安排,随意性较强。这种枯燥无聊的机械教学方式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开展节奏教学,做到“守”与“放”兼顾。“守”,是指规范节奏教学,“放”,是指节奏教学需灵活。

一、低年级节奏教学中的“守”

(一)规范读法

节奏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采用重复朗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但这种方式的效率和效果均不尽如人意。教师可以借鉴柯达伊教学法开展节奏教学。柯达伊教学法,是指将抽象的节奏转化成立体的符号,不同的节奏符号有各自专属的读法,帮助学生对每一种节奏的形和音进行强化记忆,在大脑中形成印象。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同时出现节奏符号“×-”“×”与读音“ta-a”“ta”,使学生将节奏符号与读音联系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形成思维定式。学生熟练掌握节奏后,再逐步学习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符号与读音,形成“××”“titi”与“××××”“titititi”的思维定式, 最终达到熟练读出整条节奏的效果(见图1)。

(二)规范拍手

节奏教学中的拍手,旨在利用不同的拍击动作所发出的不同声音,体验节奏所隐含的韵律美。拍手看似简单,但要拍出节奏的“音乐性”,需要教师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引导和强化。例如,歌曲《洗手绢》各乐段的拍击力度是不一样的,乐曲的前半段相对较为抒情,学生在拍击的时候要抬高手腕,保持姿态的舒展;后半段描述的是劳动场景,学生拍击节奏时则要压低手腕,使节奏短而有力。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拍击节奏的动作需要根据乐曲的变化而变化,并模仿教师的拍击动作,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从而感受不同音乐的韵律美。

(三)规范提示

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速度是控制节奏有规律、连续进行的保证,但低年级学生在拍击节奏时往往缺乏稳定的速度,时快时慢。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调整速度的提示,帮助他们感知速度,速度稳定后,再进行节奏的练习。例如在节奏练习前,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固定的提示,这个提示可以是夸张的眼神、表情或类似脚踏节拍的肢体动作,甚至可以是“一、二、开-始”的口令,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提示感知速度,建立心理恒拍。刚开始,教师所给的速度提示可以慢一些、夸张一些,当学生熟练后,速度提示可逐渐加快,最终使学生能用稳定的速度拍击出一条新节奏。

(四)规范内容

节奏教学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系统的教学计划,科学地把握节奏教学的进度。有些教师会安排单独的节奏课,以至于集中又孤立地在一节课中教授太多的节奏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因为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进行节奏练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要科学、合理、规范地安排教学进度,将知识点渗透在每一节课中,定期复习巩固,形成阶段性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低年级学生更有效。

二、低年级节奏教学中的“放”

(一)让节奏有故事

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更加注重节奏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结合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理发师》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进行歌词教学,在学生充分了解、熟练诵读歌词后,请他们扮演理发师爷爷,用手指模拟剪刀的形状,跟着歌曲的节奏做出“剪”的动作,进一步掌握歌词节奏。这样的教学情境充满故事性,能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节奏,体验节奏美,更好地提高节奏感与音乐性。

(二)让节奏有音韵

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种类,具有清脆、响亮的特点。借助打击乐器开展节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例如,教师要教学节奏“× ×丨× -丨× 0丨× 0丨”,可以先出示各种常见的打击乐器(鼓、铃铛、三角铁等)并逐个演示,请学生描述该打击乐器的聲音特点及击打方法。然后,教师击鼓示范节奏。学生将左手掌当作鼓,右手掌当作鼓槌,用握拳来表示休止符,跟着教师击鼓的节奏,通过双手相击来体会节奏。当学生掌握节奏后,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打击乐器,在教师的鼓声带领下进行节奏练习。学生用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方式的打击乐,共同演绎出一曲合奏曲,从而感受节奏的音韵之美。

(三)让节奏有画面

音乐图谱,是采用卡通化的图片、记号等图谱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的一种形式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赛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附点四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特点,教师分别用“举手挥鞭”和“拉缰绳”的图谱表示附点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见图2)。图谱一目了然,形象生动,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教师再请学生看着图谱,表演动作,进一步体验赛马时风驰电掣的节奏特点。

图谱教学比较适合节奏相对简单,乐句相对工整的歌曲,过于复杂的乐曲,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图谱显示的节奏变化要有规律;图谱要形象生动,体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发现、掌握、演绎节奏的变化。

(四)让节奏有舞美

体态律动,是指在旋律、节奏等因素的作用下做出有规律的动作。运用体态律动进行节奏训练的教学方法,就是当前音乐教育体系中最为著名的奥尔夫教学法。

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差异,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跟着节拍走动:四分音符缓慢走动,八分音符快步小跑。这种教学法,强调了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的肢体参与,其游戏性的特点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肢体,在律动中体会音乐和节奏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甚至自创一些表情或动作来加强表现力,其注意力、音乐性、节奏感、肢体协调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以发展。

(五)让节奏有朋友

综观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内容,多声部音乐作品所占比例非常大。因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节奏,借助动作和语言渗透多声部教学。这是一种与中高年级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的方式,也是一种节奏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火车开啦》这首乐曲时,当学生熟悉了高声部的旋律后,教师有意增加了低声部,在“1 1 2 1 | 1 1 2 1 |”处加入“咔嚓 咔嚓”的节奏,以模仿火车行进的声音与高声部进行配合(见图3),表现出火车行进的节奏和乐曲欢乐的情绪。

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进行分声部训练,先引导低声部的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或节奏,在“1 1 2 1 | 1 1 2 1 |”处用回环摇动胳膊的动作来模仿车轮转动,熟练后加上语言节奏“咔嚓 咔嚓”;高声部的学生在唱好旋律的同时,也做模仿车轮转动的动作,与低声部保持动作一致。最后,两个声部合奏,产生和声共鸣。如此教学,不但使节奏有和声为伴,丰富了节奏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也提高了学生对节奏的敏感性和多声部合奏的技能。

(六)让节奏有创意

创编是低年级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编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固定的节奏来填词,或者用不同的节奏念古诗、儿歌等。

如学完《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后,教师让学生试着用小花猫、小黄鸭等为歌曲填词,并用填词进行演唱(见图4)。通过歌词创作,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巩固了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再次强化了歌曲的节奏,掌握了旋律的变化,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歌曲中的欢乐情绪,培养了学生音乐创作的兴趣、习惯和技能。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关键期。这样的节奏創编是基于“重构”的概念,为学生拓展了音乐节奏的空间,让学生对节奏有了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从中体验到节奏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要在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学会“守”与“放”。既要在读法、拍手、提示、内容等方面“守”教学规范,又要以“放”的理念,让节奏有故事、有音韵、有画面、有舞美、有创意,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在收获中培养能力。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   315800)

猜你喜欢
图谱节奏动作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2001-2020)
下一个动作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图表
最精确人类大脑图谱出炉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