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上落实

2019-09-10 00:44何慧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林荫道空间感景物

何慧潮

【摘要】核心素养需要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积累慢慢形成,所以教师教学中要有方法有策略有途径的渗透其中。“基于欣赏,基于经典”是本课的特点,《遥远的地平线》的经典画作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有点遥远,我们要引导学生“像美术家一样去创作”。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

从2016年9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后,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将成为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美术核心素养包括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四个方面,这一理论将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引领学校美术教育进行发展和变革。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这个重要地阵地上落实呢,下面以一个教学案例来进行探讨案例教材:湘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一、教材分析

首先用一张空间感强的油画《林荫道》引入课题,这张作品是著名的麦德特·霍贝玛的油画《林荫道》,这幅画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和强烈的空间感,吸引着学生去探究,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图时要让学生从画面的点、线、面中找到变化和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将知识点地平线和消失点直观地引入,通过观察与比较引导学生从而理解简单的透视原理,然后创设情境,共同感受美丽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表现学校的冲动,紧接着引导学生把有关透视的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试着去表现学校一景的空间感。

二、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要求来设定本课目标:1.通过对名画的欣赏和背景知识的了解,了解美术作品传达的基本信息和艺术的背景,感受画家的对家乡的情感;2.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初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空间的基本规律,感受透视带来的画面空间感;3.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有一定空间感的风景画;4.通过对校园的观察和绘画,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校园的一景一物,并从中获得愉悦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世界名画欣赏——《林荫道》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林荫道》,边欣赏边让他们了解霍贝玛及其传世名作《林荫道》的基本情况:这幅画又名《林间小道》,作者是17世纪荷兰画家麦德特·霍贝玛。画家用画笔描绘出家乡美丽的田园景色,非常精准视觉表现,展现了强烈的空间感,色彩沉稳自然,充满乡村气息,因为这种强烈的空间感和乡村风格组合,所以这张作品一直被用作经典的示范让人们学习研究。教师在一开始欣赏时,要引导学生观察,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的感觉是什么?”然后逐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开画家画中每个景物所包含的情感。画家所处的17世纪的时候,荷兰地处北方,空气阴冷,对称的小树有时平稳有时随风而动,沿着小道向前远望还能看到远处的教堂尖顶,画面的右旁两幢高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出一种正在延续着的平静而有点艰难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干净明朗,美得令人陶醉。此图展现了乡村的美丽风光,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

欣赏完后,学生久久地沉迷在画中的情境当中,仿佛沉浸在17世纪中的荷兰。从本课来说,读图是关键,读懂图是一个教学重点。那么如何让学生从细微之处发现画家想让传达的情感信息。如何引导学生读是重要的环节。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就是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读和解读。图像识读的表现是: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表现形式,分析和解读读到的现象和信息。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点、线条、块面的空间关系,学会从图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

接着,教师用屏幕播放学校风景图片,说说学校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学生较熟悉的地方,从身边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理解平行透视的知识。通过经典名作《林荫道》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林荫道》的创作背景,感受画家作画的情感。学生以此来学习美术读图的过程与方法,感受美术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潜移默化地进行“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进行学习。

(二)环节二:平行透视分析探究

本环节是学习重点,课件演示《林荫道》,通过动画分析其透视关系,分析哪里有透视现象,通过详细读图,找出相关的景物参考,并根据主要的街道、建筑外沿做延长线,并使延长线与视平线相交于一点,让学生直观感受透视中的“视平线”“延长线”和“消失点”等相关概念。最后,通过寻找与视平线垂直的线,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了解在透视空间中的立体形是怎样的视觉效果。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并标画出透视线。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生动的动画演示和对图画的地平线的透视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美术表现”中的“空间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怎样将空间感用画笔来表示。

(三)环节三:观察比较,示范引领

1.教师利用写生风景画与实际风景照片,让学生观察比较两者有何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而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风景绘画的要领1)大胆取舍景物;2)突出最有特征最想表达的景物,忽略、简化次要的景物。

2.教师演示不同的林荫道作品,引导学生拓展“美术表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创作方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用了比较法,这是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读图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起到很好引导作用。

(四)环节四:绘画实践,完成草图

1.布置任务:完成一幅景物作品;

2.学生练习,画出草图。

【设计意图】所有的理论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美术表现当中,美术表现恰恰也是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描画的景物的感情,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风景,可以运用色块,也可以运用线条。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景物写生的过程中实践 “美术表现”——如何表现景物的“空间意识”。

四、思考

通过本课的实践探索,关于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贯彻实施在课堂上,我的思考是:

(一)在课堂教学时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善于就地取材,以及善于引导学生理解画家的创作的情感。

“基于欣赏,基于经典”是本课的特点,《遥远的地平线》的经典画作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有点遥远,我们要引导学生学着“像美术家一样去创作”,了解画家生活背景是什么,这背景和画中表现的景物有什么联系?画家为什么要选取这些素材来表现?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画家的创作动因,画家是否因為内心的有感而发而有表达的意愿,产生创作冲动?所以,相应地我们也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看校园美丽的风景照片,了解学校的历史,唤起学生对校园美好感情,从而充分引导学生产生创作冲动然后在“图像识读”的基础上,接着引入平行透视知识,再通过写生范画与实景照片的对比分析,巩固透视的知识,最后通过其他作品的欣赏,加深学生理解,着力解决“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的问题,从而真正把“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中。

(二)美术课堂要体现人文性

虽然这节课是造型表现课,但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是一群有感情的、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亲切教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的情境,会让孩子们在放松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到美术带来的快乐,更加觉得“我们的校园是我们的乐园”。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而言,以美育人、侧重于“教育”的美术,这一直是我们希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教学理念。

(三)美术的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还是在对课程目标的读懂和教学优化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握关键问题,知识技能如何转换为核心素养?从“以学待用”到“用以带学”的尝试和转变。从而调整整个教学的策略。

综上所述,美术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渗透到我们的课堂中的。知识与技能的选择,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运用,问题驱动的意识,都是我们思考和需要实践的。

猜你喜欢
林荫道空间感景物
我多么希望
星夜遥忆
冥想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点、线、面构成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应用
越过树林
谈装潢设计中的版式构成
李鑫辰:车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