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理念下区域职教城的建设路径研究

2019-09-10 17:21李惠娜徐远火蒙秀琼李万泉马云骓张伟轶郭基伟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李惠娜 徐远火 蒙秀琼 李万泉 马云骓 张伟轶 郭基伟

摘  要:区域职教城是一种依托城市建设开办“立地式”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从协同创新的理念认知来搭建区域职教城的协同创新框架,文章将从政府、协同创新联动机制、管理机制和专业产业化四个方面来探讨区域职教城的协同创新之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区域职教城;城校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030-03

Abstract: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ity is a new model of "site-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lying on city construc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o buil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ramework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ity. The article will probe into the roa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ities through the government,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rofessional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city; city and school interaction

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服务社会、引领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传承工匠精神文化的社会职能,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优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利器;而区域城市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后方”、“革命根據地”,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产业支撑,其发展水平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一定程度而言,城市的产业基础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层次呈正相关,二者是相互影响、良性互动、共融共生的利益共同体;是一种双方深层次的互助式协同创新发展的关系。城市建设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这种“同根”关联促使区域职教城的应运而生,区域职教城将是双方深层次互助式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协同创新视角来探讨区域职教城建设发展路径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协同创新的理念认知

关于协同创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提出,他在《群体创造: 基于协同创新网络获得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从这个定义上可以得出协同创新的几个内部必要要素:动机型网络小组、自发组织、共同的价值期许、可供互动与合作的资源库、强大的执行力、合理的利益行事规则与条约、小组内部足够的信任与透明机制。其中携带资源库的网络小组、互动与整合的执行力是确保协同创新发生的硬性条件。互动不仅仅是各个资源库要素之间的彼此融入,更是各个网络小组(即创新主体)间的彼此认同与信任。“异质同构”是对协同创新的精辟提炼,“着重促进机构内部、机构之间对于资源的共享利用,包括知识与技术共享,将不同部门进行有效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优异的整体效能”,[2]不同的网络小组因着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契约精神,打破多元小组利益壁垒,建立合作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持久共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协同创新,要先协同,才能创新。

协同创新强调各个网络小组的无边界化,打破个体障碍来扩大小组间的协作与共享,实现“1+1合力>2力”的协同效应。因此,协同创新讲究的是异质主体间的一种非线式、集成化、创新化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代表着合作利益的最大化、协作的竞争优势。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多元协作机制,一种新的创新网络模式。它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比如产业、行业、社会机构等网络小组,高校间的协同创新小组(系统)“是由系统内的子系统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 和各要素(人才、知识、技术、信息、资金、设备等)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流所构成,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增效。”[3]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第三方机构、协会组织、服务平台携带着各自的资源库、要素因着共同的合作目标,比如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技术研发项目等等,共同遵守契约协议,协作整合资源、提升整体组织效能,共担风险、共建共享、互利互赢。

实现协同创新除了要满足定义中的几个内部要素外,还要考虑创造一些外部要素:营造开放式、多元化、无边界化的创新文化氛围;争取政府关于协同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持;提供日常运行的经费保障等。内部要素是核心、外部要素是保障,内外要素协作,才能促使协同创新发生。

二、搭建区域职教城的协同创新框架

区域职教城是一个以区域城市为依托,以地方重点高职院校为龙头,集聚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社区各方资源,坚持“统筹规划,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秉承“城校高度融合,城校良性互动”发展理念,依据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开办“立地式”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其中城校互动是区域职教城的本质内涵,开创了城市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即“城市建设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建设为依托, 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4]从本质上来看,区域职教城就是一种协同创新,是城市职业教育规模化、协同化、创新化、质量化、内涵化和集约化的一种新模式,协同创新的元素、内涵渗透区域职教城的方方面面。

以协同创新理念来搭建区域职教城框架,包含这样几点要素特征:

第一,以职业院校联盟为主的强大协同主体资源。尽管区域职教城绝不是一群职业院校与机构的集中场,但没有强大的职业院校资源入驻也是不行的。职业院校与机构是建设区域职教城,实现协同创新效应的主体资源。区域职教城协同创新的前提就是不同职业院校主体间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便更好地与城市建设资源展开共享与合作。第二,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点。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与层次离不开城市产业发展的支持,人才的出口在于服务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和技术创新,二者需要协同起来才能创新发展。第三,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区域职教城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实行多元化或股份制或混合制办学体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社区以及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各种资源与平台。第四,要充分利用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区域职教城需要一定的城市公共设施、职业学校及各种培训机构、强势企业、行业协会、服务社区与基地等实体配套资源,需要大量人、财、物投入,政府的政策、统筹、参与、协调、监督不可或缺。第五,城校互动创新机制。城校互动机制是区域职教城的本质属性,也是建设区域职教城的必然要求。城市建设与职业教育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深度合作、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一体的联动机制。第六,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由于区域职教城规模庞大、入驻院校、企业和其他机构数量颇多,势必会存在多个权力中心,“没有合作共赢,就没有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就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失”[5],保障多方利益,为区域职教城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高效的制度设计,比如团队合作共享机制、激励奖惩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三、协同创新框架下区域职教城的建设路径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城市产业发展,是“承载和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轮子。”[6]区域职教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上升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战略。建设区域职教城是一项需要国家政策、政府、企业、职业教育资源、行业共同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协同创新的理念认知,结合协同创新框架下区域职教城的自身特点,可探索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设策略。

(一)政府主导下进行职教城科学统筹与规划

建设区域职教城是一项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统一协调的系统性工程,政府是建设区域职教城的主导力量。首先,省域政府联合二级政府甚至三级政府提出建设区域职教城的发展战略,将其纳入政府十三五发展规划之列,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与资源,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论证和整体规划设计,形成正式的《区域职教城建设发展规划方案》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发展规划、优惠政策上给予保障与扶持。其次,省、市、县三级政府加大统筹力度,统筹城市公共配套资源,统筹职教城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个层次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规模与比例,统筹多元投资办学主体利益分配、统筹职业教育品牌建设与文化推广,统筹适合职教城质量内涵发展的各种政策性软环境、统筹招商、招生、宣传、交流、管理运行等平台搭建,统筹入驻院校校园办学基础能力建设,统筹技术技能型人才继续深造的学历通道。另外,政府要落实、担当起职教城建设的主体责任,成立“职教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职教城统筹协调工作,强化部门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资源合力,发挥各自部门职能效益,全面推进职教城的各项建设工作。最后,在政府的倡导和有意引导下,全城要营造起一股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与氛围,加大对区域职教城走协同创新之路的宣传造势,提升公众认同感。

(二)城校互动理念下建立“校、地、企、行”协同创新联动机制

“城校互动”是建设区域职教城的主体内涵,区域职教城以城市产业为依托,集聚区域城市所有中职与高职、公办与民办,学历与非学历等职业院校及相关培训中心、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职业院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社区的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实现城校互利共赢。而真正能够促使城校进行良好互动、保证效益的是要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它是引领职教城发展的关键内核。第一,在政府统筹协调下,挑选骨干职业院校或机构作为职教城建设的核心力量,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第二,在政府引导下,各个职教资源形成“联动效应”。制定《“校、地、企、行”互助式协同创新章程》,规范各方的“责、权、利、财”和具体的合作框架,形成一个前期以资源共享、平台共享为主,中期以优化资源,配置资源为主,后期以项目合作、团队合作为主的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将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和潜力激发出来,找准各方共同的利益需求点,强化互助、协同创新的理念,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第三,以服务城市产业需求为主,打破各个办学主體和职业教育的壁垒,通过组建专业群、实验室团队建设、项目合作、共建平台等形式加强合作,创设互助合作条件和环境,推进“产教融合”工程,使区域职教城形成一个品牌、一个职教示范区。

(三)多元办学主体下建立分权与制衡的管理机制与利益机制

合理的利益行事规则与条约是保障区域职教城可持续性协同创新的重要条件。区域职教城实行的是多元办学体制,多元主体共同办学有利于集聚众多职教资源,形成规模办学效益。规模达标了,但职教城内涵效益不达标,多半是因为内部管理运行不善。多元办学主体涉及多种利益团体,比如政府、企业、民办与公办学校、社会机构、学历与非学历培训中心等,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混乱和漏洞,他们各自为政,出现多个权力中心,这些权力中心就会因各自的利益壁垒进行争夺,导致各个主体之间资源的合作黏合度低、融合度低、协同度更低,最终的后果是区域职教城将失去“自身集聚资源”的效能。因此,建立分权与制衡的管理机制与利益机制十分有必要。首先,在政府的统筹下建立分权与制衡的管理机制;其次,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依照国家职教政策和地方法规,制定《区域职教城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暂定管理办法》、《区域职教城内部管理运行办法》,《区域职教城利益分配与奖惩机制管理办法》等制度,依靠制度管理各个利益方,依靠制度确保执行力与落实度;另外,需要建立产权明晰机制,按照股权比例进行合理分配,涉及各方的资产所有权及收益的核算与分配问题, 应通过理事会解决,邀请社会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全程监督、公正,保证多元办学主体内部的信任与透明。最后,组建区域职教城法务部,处理经济利益纠纷问题,保证区域职教城的多元办学体制能够有效运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四)专业建设零对接产业产品价值链

专业强,则学校强;学校强,则区域职教城强。专业建设是连接职业教育与城市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枢纽,是区域职教城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个城市的产业链实力是区域职教城进行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强大后盾。没有产业支撑的专业是难以做出特色,形成品牌效应的。产业供给专业,专业反哺产业,专业建设要与产业集群的对应产品价值链实现零对接,以产业的岗位职责、能力要求、职业资格、基地一一对接专业的课程标准、技能考评、证书考核和师资,进一步提升区域城市产业专业化的资源配置水平。首先,入驻的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科学地把城市的产业集群链、服务产品进行精细区分,调整专业布局,建立特色专业群团队。其次,专业建设要以产业、企业的特色项目为抓手,重视项目的申报、运行、效益和评估,开放团队资源,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中心,提升专业建设服务产品价值链的有效性。另外,要把“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到专业产业化上来,依靠电商平台,优化产业产品价值链的运作,提升专业建设的契合度、精准度、灵活度和效用度。最后,要在职教城內建立一些产业与专业建设合作基地,比如“一校一景”的旅游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企业外包服务基地、精准扶贫基地、双创园区基地等,既凸显了专业特色,又创造了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PETER Gloor. Swarm Creativity: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36.

[2]苑大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理论建构与演进[J].高等教育管理,2015(3):16-21.

[3]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4):9-12.

[4]谭绍华,黄耀五.“城校互动”——基于共享城市公共资源的职教发展新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5]王子镐.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21-23.

[6]向才毅,刘朝禄,刘海.城校互动——重庆职教城完善理论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7):24-3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