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术科教学,提升语文素养

2019-09-10 22:09李晓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整合教学有效课堂语文素养

李晓霞

【摘要】小学各门学科的内容都有着相互的联系、相互的渗透,相关的依存。因此,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理念,笔者认为,整合小学术科的教学,在术科课堂活动中渗透语文知识、语言能力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促成术科教学的有效课堂,也可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整合教学;有效课堂;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实践的老师,都很清楚小学各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他们的内容都有着相互的联系、相互的渗透、相关的依存。因此,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理念。笔者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科学、品德、美术、音乐等术科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科间的相互阐发作用,整合术科的课堂教学渗透语文知识、语言能力以及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既可改变长期以来术科课堂只为解释学科知识而讲课的课堂“干瘪”现象,提高术科课堂的效度,也可给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里的所谓“整合教学”,就是在术科本位的前提下,在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方面加以整理、调度、组合,以阐发新的效应。假如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方天地,我们整合信息技术、科学、品德、美术、音乐等术科课堂的有效环节去充实这片天地,那么将会收获更多芬芳和硕果。下面谈谈笔者对如何整合术科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看法。

一、整合信息技术提升文学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这对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得到切实的训练。

老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可以推进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教学三年级的《秋天的雨》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上网及我校先进的网络条件,笔者在新课学习之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收集。上课伊始,出示师生共同上网查询的大量图片,先让学生对秋天的景色进行直观审美,然后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描写秋天的雨带来了哪些美丽景色?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力区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秋天的美。学生也通过老师多次使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丰富视听,学习到一些实用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如今许多学生能将老师布置的内容在网上查找,自己解决学习疑难,个别学生还会向老师的邮箱中发送小作文,还向笔者讨教问题呢。

二、整合科学教学操练语言能力

语文讲读课教学提倡延伸文本,拓展语言训练。如,在二年级的语文《画风》教学的拓展环节,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是“风来了,风把      ,风藏在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日常见闻发挥想象并进行表述。科学老师也可以将这一操练环节在课堂上进行演绎,如,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寻访小动物》中,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之后,可以抛出这样的导语“假如我是只小蚂蚁……”进行语言操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描述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发挥合理想象等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科学精神。

科学教材的每一单元前面,都配有精美的图画,还有一首短小的小诗或精美的语段,在上每一单元前,科学老师不妨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或这个语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有声有感”中整体感知本单元的科学知识,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在完成本单元的科学观察、整理本单元所学习的科学知识之后,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单元前那首小诗的句式进行仿写,让学生在梳理本单元的科学现场的过程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一次,笔者参加省级培训的跟岗活动,听了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无处不在的力》,在课堂的总结巩固环节,执教老师让孩子们将课前的小诗加以补充再进行朗读,笔者发现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之后,仿写的时候个个都成了小诗人,用词也颇为生动准确,还能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运用到诗中。原诗是这样的:“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学生补充出来的有:“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国旗飘扬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还有:“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小草点头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透过学生这些稚嫩的小诗,笔者看到了这节科学课不仅填充了学生的科学认知,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引领着他们轻轻叩開诗歌的大门。

三、整合品德教学训练阅读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品德教材中各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几张图片和几段文字说明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这些呈现,采用语文阅读课的指导方法带领学生去观察图片、去阅读文字,去获取其中的信息,去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去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并接受熏陶。

例如,执教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文明的摇篮》时,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幅世界文明起源的相关图片和文段介绍,而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知道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探究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因而,在落实这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文段——感知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古中国的灿烂文化;精读文段——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品读文段——升华阅读收获,激发学生的热爱世界文化精髓、为中国文化遗产而自豪的情感。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读”是课堂的主线,老师带领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落实本节思品课教学目标的同时,也着实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一节有效的思品课堂上,老师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之窗,引领他们去感知和感受世界的绚丽和灿烂,让儿童的德性在阅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流光溢彩。

四、整合美术教学训练口语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过程,长期以来,很多美术老师的课堂都趋向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从起笔构图到修笔上色等步步引导,让孩子们完成一幅美术作业。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课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美术教学也应该打破常规,营造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课堂模式。

有一次,筆者参加名校的访学活动,观摩了一节三年级美术课《动物面具》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先创设为动物王国选举国王这一导入情境,让孩子们说一说选谁做国王,并讲出理由。这个教学环节既是为落实本节课的“设计动物面具”这个教学任务所做的铺垫,也是一个操练口语交际的有效举措。由于所要说的内容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大家伙都侃侃而谈,说得有理有据,神色飞扬。那个时候,笔者忽然觉得,这样的口语交际氛围甚至要是比语文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堂还要浓烈,虽然它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导入环节,但是却将美术教学跟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进行了恰当的整合。在小组合作完成了动物面具的创作之后的作品展示环节,老师又抛出了这样一个交际活动——评一评:让学生戴上已做好的动物面具进行展示介绍和竞选演讲,老师引导其他同学对动物形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候,由于儿童好胜心理和乐于尝试的天性,孩子们的发言更热烈,他们先得意洋洋地介绍了自己设计的面具选用的材料和配色方案所带来的美感,再信誓旦旦地发表了竞选宣言……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活动中,在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中,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技能和审美鉴赏力,更重要是,这也是一个口语交际能力的展示舞台,学生的个性化创意和内心想法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尽管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演说还不够成熟,但是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和稚嫩的情感,从而彰显了各自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格。在评课议课的时候,听课老师都一致认为,这是一节丰满的美术课。

五、整合音乐教学培养语言素养

音乐与语言文学自古以来便关系密切。在古早的《诗经》和汉乐府经典文化中,所有诗都是可以配上音乐,故而诗即是歌,歌即是诗。在当前课标精神和课改思想的引领下,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他们之间有很多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教学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音乐和语文的校本课例研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一节生动的音乐课,既是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艺术性、人文性。

儿童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鲜明,歌词工整、语句生动,最能表现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在音乐教学中,老师要融音乐的基本技能训练于各个教学活动中,如带领学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朗诵歌词,指导学生通过解读歌词理解歌曲的情绪,在读谱训练时进行音准、音阶及升降调的练习,教唱歌词时教导学生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等等。如果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也是一场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理解能力、语音语调等语言素养的过程。

此外,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诸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老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处理自己的音色,进行有感情地歌唱,就像语文老师所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歌声,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学科整合是新时期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探讨的“热词”。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有效课堂”的背景下,小学术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因而,我们应该改变长期以来术科被视为“副科”、术科课堂被“主科”老师占用的现象,探索和改进术科教学的课堂行为,利用术科教学过程的各种契机渗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活动,以促成术科教学的有效课堂。当然,在整合术科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结合学科的特点,合理利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教学资源,既带领学生尽情地畅游各学科的知识海洋,又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整合教学有效课堂语文素养
一年级“短语、句式”的整合教学的探索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
关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