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声乐“美声唱法”教学实践探索

2019-09-10 22:09吴学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教学实践

吴学祥

【摘要】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唱方法,它对其它各种演唱方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传统的中学声乐教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训练方法上存在误区,扭转思想误区,采取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帮助中学生提升美聲唱法的训练效果是本文意旨所在。

【关键词】中学声乐;“美声唱法”;思想和训练误区;教学实践

一、从思想上改变对美声唱法的错误理解

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平常生活、学习中接触美声唱法太少,没有从根本上真正去了解和欣赏这种唱法。从而只是简单地认为美声唱法就是压着喉咙在唱,声音听起来像“鬼叫”。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是平常学生听流行歌太多,因为流行歌唱起来很随意,不像美声唱法严格的要求声音位置、共鸣、穿透力、气息支撑等。学生在学习初期可能不容易接受,这时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正确去引导,多找一些优秀作品边欣赏边给他们分析讲解。平常多为学生示范,鼓励他们要敢唱、不要怕别人笑(因为笑你的人根本不懂)让学生从心理上放下包袱,走出自己的阴影。如,学生小健来自农村,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初中时没有正规的音乐老师上课,所以从没听过什么是“美声”。高一时经常跟笔者说“老师能不能不这样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唱很难听。经过三年慢慢的学习后,他才逐渐改变了思想,感受到“美声”的美,因此喜欢上了“美声”,后来参加2003年音乐高考单考术科,上了四川音乐学院。

另一方面,声乐是由声带发声,歌唱者用身体来作为“乐器”的,这种“乐器”包括人体的很多器官。歌唱时需要这些器官同时协同工作、各负其责。而这些器官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对声乐教育和技术有着许多不同的主张。作为声乐教师应该从理论上正确引导学生,唱法上传授他们的自我感觉,这种感觉应因人而异,而声乐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唱法,根本在于刻苦训练中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感觉。

二、呼吸的奥秘和正确运用

“谁懂得呼吸的奥秘谁就懂得歌唱”道出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帕瓦罗蒂曾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破坏嗓子。”也说出他关于呼吸的体会:气息支点主要在横膈膜,吸气时横膈膜的肌肉像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围成一圈,非常有劲地扩张,像便秘的人在蹲桶时一样的感觉。小腹往外鼓出,吸足气息,胸腔要全面扩张,喉下的胸口有个明显的支点。发声呼气时,横膈膜往外强有力地扩张,里面有一股反作用力形成一条“声柱”往上升起。“声柱”经过胸腔产生共鸣,再通过喉头声带,连接在面部的共鸣。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气息练习:1.“狗喘气”,狗可整夜地叫,每一声都是那么响而且不会哑嗓子,它气息的运用是可借鉴的。做这个练习时要下降喉头,打开喉咙,横膈膜始终保持往外扩张,气息一进一出,一口气要练十来分钟;2.把气息吸满,气息支点往外保持,口不用张开,舌尖顶着牙齿控制气息,慢慢数一、二、三……3.吸满气,气息支点保持住,往外缓缓的呼气,尽量地把时间保持长一点。

呼吸不正确在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如排练合唱时,一个合唱队少则30人,多则60甚至100人。如果呼吸不好、换气不统一,整个合唱都会乱。同一个乐句,你在这里换气他在那里换气,不仅同一声部难以统一协调,整个合唱就会乱、不和谐。因此,在排练初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整个合唱队的呼吸和换气的统一协调,只有做到这样,以后的歌唱才能唱得流畅自如,它是唱好歌曲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三、关于“关闭”与“集中”,“打开”与“共鸣”

“关闭”是指单一的声带缩短——变薄机能动作,它所产生的声音效果是集中和明亮;“集中”则是让声音“聚集”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在歌唱中随着旋律的进行就形成一条线,那就是声乐线。它把原本不同的声区统一为一个整体。掌握这个技巧可用以下方法训练:用闭口哼名(嗯)找到这个“点”,起音时声音要放在门齿后面,轻轻唱去体会怎样“聚集”在“点”上。找到“点”后大牙可以随意张开,如果这个“点”一直是“贴着”的那就证明声音是“集中”的。2006届我的学生李柱光声音就是“散”,平常唱歌音量很大,但是声音不“集中”上不了头腔。这也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单一的认为音量大就是美声唱法。总是很用力唱去追求音量,结果总是说喉咙痛。对于这种情况,我会让他轻轻的“哼”唱:可开口也可闭口,开口用“咪”或“依”;闭口就用“嗯”哼名,而且强调这个阶段不能唱高音。通过两年刻苦训练,2006年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社音系,声乐考了81.5分。

“打开”在声音中就是打开共鸣腔。即“头腔、胸腔、腹腔”三大腔体同时打开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音响”,唱时感觉整个面部张开,后脑勺有一种抓力;整个胸腔像拉手风琴一样被拉开;利用“打哈欠”来获得歌唱的共鸣,“打开”与“共鸣”的作用都是打开共鸣腔。“打哈欠”可有效地帮助获得理想的“共鸣”,那是因为“打哈欠”时,鼻咽腔、喉咽腔、口咽腔的状态都是兴奋扩张,喉头能够自然下放。

四、发声练习的具体实施

(一)气息:分析学生对气息的错误理解(误区):1.在歌唱中认为自己“没气”,这是很多学生普遍的想法。要让学生明白其实不是“没气”,如果没气那就是死人了,而是没有正确的、有效的控制好气息;2.“气小”认为量不够大——自己“不够气”,也是一样,对气息控制不好或“漏气”都会导致“不够气”。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吸入的气息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就像吃饭一样,吃多了会胀肚子,吃少了会饿肚子。所以适量的吸入气息就行了,那么怎样才叫适量呢?——能很好地完成所唱的这个乐句,小腹微微向外扩张,可用“吹气球”来做比喻。

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不少,如学生小婷,因为长得瘦小,身体比较单薄,总是认为自己唱歌不够气,所以不喜欢上声乐课,对自己没信心。了解到她有这些想法后,针对她和与她类似的学生,笔者特意为她们制定了一套方法:让她们每人准备一个气球,每天练习吹气球:1.即把气球吹满气后马上又把气放掉;2.把气球吹满气后慢慢的把气放掉。向她们解释其实歌唱时的气息也是一样的原理,并亲自不厌其烦地为学生作示范。经过三年刻苦学习和努力,慢慢地解决了气息问题,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于2009年考上了嘉应学院,声乐考了79分。

(二)声音的位置:声音的位置具体要求在“哪里”,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每个人的体会、感觉不一样。所以只能靠每个人的听觉和感觉分辨,因人而异。大致来说是:眉心以上。很多人认为用嘴来说话,所以声音是从嘴里发出,但我们歌唱的声音与平常说话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我们需要建立“嘴”在眉心的歌唱感觉。在此同时,还需建立“头腔、胸腔、腹腔”三大腔体的连通(统一)——三大腔体之间好像有一条小小的水管连着;腹腔的气息控制(缓缓)好后,声音及从头腔(眉心处)均匀发声,而且声音集中有力——“不大、不散”。有人认为声音越大越好,这是误解。虽然“美声唱法”听起来是音量比较大(相对来说),但其实它要求的是声音集中、有力和极强的穿透力。

(三)辅助练习:用“咪”“依”吆喝似的练习。好处在于学生易懂,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和声音的集中(贴着唱);加入开口音“吗”“啦”,如“咪吗”“咪啦”。目的是:在“贴”好,唱好闭口音的基础上练习开口音。因为开口音“开口”不容易唱好,声音位置容易掉下来和声音不集中(散了),也容易漏气。所以在练习开口音前必须先把“闭口音”练好,掌握了“闭口音”的唱法就容易把“开口音”唱好。

综上所述,中学声乐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的特殊性——思想认知不够、身体机能不够成熟、甚至声区变化、整个周边环境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正确的引导和耐心的教导。在教学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加以解决,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科学、规范的演唱方法,它对其它各种演唱方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想练好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和用心去摸索和体会才有可能获得。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2.

[1]田玉斌.美声歌唱艺术新说[J].歌唱艺术.

[3]周小燕.声乐教学[DB/OL].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教学实践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