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课标意识,更新课改观念

2019-09-10 02:59冯锦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家校互动小学语文

冯锦樱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课程标准”代替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告别“大纲时代”的课程标准,如今又经过了几轮修改。但遗憾的是,有的老师“把教材当课标”的观念还没有改变,缺少“课标”意识。教师有了课程意识,才明白课程的价值,才知道课程定位,教师才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既构建课程,又正确地实施课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观念;课标意识;家校互动

课改的核心就是要强化“课标”意识,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课改使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在学习考试与家庭教育等方面做了些探究尝试。

一、强化课标意识,改进考试机制

考试作为一种课程学习的评价手段,理所当然应该以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其考试内容与形式应依据课程标准去确定。简而言之说,课程标准决定考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以教材为标准,教师围绕教材去选择考试内容与形式,“考”的是教材范围,“试”的是教材内容,真正的课程标准则沦为摆设。这种教材置于课程标准之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怪象。

1.认识非书写能力的重要性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例,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阅读的目标包含“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口语交际的目标包含“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试问,以上的几个目标我们能通过笔试去考察学生的能力与进步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见,单靠笔试去衡量第一学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有悖于课标目标的设定。若继续笔试作为依归,老师在平常的教学就容易忽略听、读、讲能力的培养和发掘。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好评。于是,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心中,听、读、讲的能力就会被边缘化、被忽略。

2.推进口语考试机制实施

强化课程标准意识,改革考试机制,是容里小学的课改重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负责的语文低语科组已经连续三年在一、二年级进行语文口语水平检测的尝试。根据课标的“培养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制定相关的考核方案,命题不再局限于教材,融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利用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各抒己见的机会。老师以分组流水作业的形式一对一为学生评价,既尊重每位学生,又使老师在检测中了解各年级各班学生的听、读、讲能力。

由于成绩作为附加分计算到期末评价中,各年级的考题是由老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共同设计的,命题的时候老师就得深入学习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由于对考试的惯性追逐,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自然而然就提高笔试被忽略的听、读、讲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家长了解到学校推广语文口语水平测试,也会更关注孩子的朗读和表达。

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其内容与形式才能正确地引领课改。通过三年一、二年级的口语水平检测,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聆听专注度提高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课堂上老师更愿意让学生自己表达,家庭也增加了更多开放性的题目;家长也认可了口语水平检测的方式,而非仅仅关注笔试成绩。

二、强化课标意识,改进家庭教育

没有家长参与的课改是不会成功的,也是不完整的课改。只有强化课程标准意识,引导家长走进课程,才能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家校课程合力,课改精神才会真正落地。

1.与家长一起学习语文课标

现实中,我们的家长只知道孩子读书就是读课本、记课本、做作业,许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课程标准。这成为了推进课改的一个重大障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课改僵局就一个最好的说明。

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关于识字和写字的目標中提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就是低年级应该是多认少写。但不少家长要求孩子只要书本出现的字,都要会写。有的难字老师在课堂上只认不写,家长要求书写的时候孩子无法完成,降低了对自我的认可,个别家长还认为是老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继续变本加厉为孩子补习,进一步增加孩子的负担,形成学习的恶性循环。

“课标”关于阅读的目标也提出: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的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还有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但个别家长认为一切课外书都是闲书,孩子只要按教材要求学好课本的知识就可以。无论老师怎么推荐阅读,建议买课外书他都不为所动。孩子阅读的贫乏,课外知识的缺失影响深远。

可见,学校要推动课改,做好对家长的引领也相当重要。以阅读为例子,我们要推进学生大量有效阅读,光靠学校的图书馆、校本课程和课间阅读总比不上每天在家的固定阅读。而这种课外作业的完成如果是家长认可的,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陪伴,提供充足、优秀的读物,效果自然是好的。笔者认为,家长的认可来自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陪伴。

一年级的第一次家长会,笔者就将本班阅读量高和阅读量低的孩子识字和表达能力作一个比较,强调阅读对语文能力的积极作用;推荐了指导亲子阅读的书籍;印发了网络上一些指导如何家长带领孩子阅读的文章;提供了几个优秀书目供家长挑选儿童读物。一系列的洗脑工作,在家长团体中奠定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单单这样并不足够,过程的引导和一直的关注才能使家长坚持推进孩子的课外阅读。

2.运用各方资源推动课改

许多课改的进程受限于资源,作为普通公立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在提升阅读改革的过程中,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量提升的重要性还需要实际的行动去推进,过程需要大量的阅读资源。获得资源并利用资源,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班级通过家长联盟、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义工,建立了班级图书柜,定期增加书量。组织孩子和家长学习并运用顺德区图书馆、容桂图书馆获得更多的读书资源。家委会留意网络和社区开展的读书活动,好书分享会,组织孩子参加,进一步拓宽阅读的眼界。

参与课题研究利用网络平台去获得资源是一个新做法,也得到家长的认可。2016年上半年,笔者参加了“十三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资源应用研究的课题。该研究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一下子将老师家长和学生带到了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世界。阅读平台分享的书籍,与全国各地的孩子分享读书的心得,这种新资源使课改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形成常态化亲子作业,持之以恒

一年级笔者定期进行课外识字比赛;每周学生轮流介绍喜欢的书籍;老师利用绘本讲故事;开展全班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等等,将课改关于阅读的精神渗透到平时教学的每个实践中。将过程和效果都展示在家长面前,并通过作业和亲子活动使家长参与其中,才能推动家长观念的改变。二年级的时候,笔者尝试了漂流阅读手册的使用,将合适难度的课外书编排标号,根据每本书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作为小练习要求学生每周轮流阅读两本并完成作业。每本书也设有家长的“阅读提示”,指导家长有效进行亲子阅读,在阅读手册中有“家长的话”一栏,体现家长阅读成果,促进家长与孩子更好共读。开始的时候,家长的完成度大约75%,但是随着孩子阅读的进步和展示会的体验。漂流阅读的亲子作业完成度变成了百分百,看着家长、孩子的共同进步,笔者也看见了教改前进的步伐。这学期,家长会的召开,家长主动提出集体为孩子购买更多的课外书。还有的家长将指导孩子阅读、讲练结合的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大家,看来家长们已经走在笔者的前面了。

教改之路并非无据可依,深入理解并运用课标的先进意识推进教与学是正确之路;教改之途并非孤军作战,要联合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这些盟友,形成共识,才能更好向前推进。

猜你喜欢
家校互动小学语文
基于CMS的班级网站的建设
基于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搭建家园互动平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新媒体视角下中职学校家校互动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