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回归原味,突出想象画面

2019-09-10 07:22张哲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原文中细线改动

张哲

文章进入“教材”成为“课文”,多数情况下都会被编者根据编排体系等的需要进行“改动”,这也是统编教材在许多课文首页下面明白标注的“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直接原因。笔者研读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一文时,发现与人教版中的文本相比有不少改动之处,而这些改动,一方面,相对于作者郑振铎先生的原作《海燕》中的相关内容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回归;另一方面,更切合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的学习。

一、“开头”的改动

人教版课文的开头是:“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一内容在原文中是:“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其中的改动有:一些不便学生理解的说法或剔去如“积伶积俐”,或改变如“劲俊”改为“俊俏”。对一些词语进行了调整,如删去了描写羽毛的“光滑”并将保留的“漂亮”一词移到“乌黑”之后共同修饰“羽毛”;对“小燕子”前面的修饰语删去了“那样可爱的”,增加了“机灵”。从句式上看,也变得比较整齐。读这样的课文开头,能够感觉到清晰明白,朗朗上口,应该说这就是“改动”的效果。

统编教材课文的开头是:“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这个改动,与人教版相比,句式上有了更明显的特点:三个“一”构成了排比的形式,量词的运用又同中有异,这既能体现小燕子的“那样可爱”,又与小燕子的“活泼”相匹配,使课文的开头形成了一个无比精致的整体,此其一。其二,这个开头的改动,又在回归原文上不断努力,具体地说有两个地方,一是把“剪刀似的尾巴”移到翅膀之前,因为小燕子的外形特点中,最突出的就是尾巴,只要一说“燕尾”,人们就能想象出独特的画面感来,而燕子的翅膀显然不具备这种特点;二是恢复了“那样可爱的”作为小燕子的修饰语,“那样”属于对比较远的事物的表述,“可爱”是引起表述的内在原因,这与文章“由看见海上漂游的海燕回想起家乡的小燕子”这种想象表达的基调是一致的,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找准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角度。

二、“春光”的改动

人教版中对春光的描写是:“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原文中相关的描写是:“当春间二三月,轻颸微微的吹拂,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他们的黄绿的眼,……形成了灿熳无比的春天。”在人教版中,写春雨是“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除了觉得有些突兀,还觉得不够味,印象中秋雨也可以这样写的;而原文不仅从时间上进行界定“当春间二三月”,而且用“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

让人能够领略初春细雨的神奇特点,与朱自清散文《春》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写春风是放在柳丝一起的,而且是处在春雨之后,与自然有些不符,谚语“春东风,雨祖宗”,说的就是春风与春雨之间的某种联系所在;再看原文的表达,春风、春雨、春柳……依次呈现,春光图自然展现,而且定位在“烂漫无比”的情趣上,与人教版用“光彩夺目”定位在美感上相比,更能表达作者的个性。

正因为这样,统编版对春光的描写中比较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当然在这种回归中,既删去了影响句式大致整齐的写柔柳的后缀部分,又调整了原文中个别生僻的词语如“轻颸”变成了“轻风”,使文章追求表达上的规范和完美。

三、“结尾”的改动

人教版的结尾是:“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原文中相关的内容是:“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藍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子之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不难看出,人教版的结尾是一种最大的改动,那就是原文中的“一幅图画”改成了“一支赞歌”,看上去“几痕细线”与“五线谱”、燕子与音符之间确有神似之处,这样的比喻也非常生动传神,或许这正是编者改动的得意之处,但是编者光顾着形式上的那种美的变化,却忽略了思想感情上不应有的变化,毕竟这样的改动,把作者寄托在小燕子身上的倦游思乡之情,改成了由小燕子停歇的美感引发对春天的赞美之歌。而“春天的赞歌”所体现的显然是一种卒章显志的手法,无形之中导致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上发生了重大偏差,似乎变得与郑振铎先生的原文无关了。

令人欣慰的是,统编版的结尾彻底消除了笔者的疑虑:“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子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很明显,这样的结尾不仅是对原文的努力回归,更能与单元的学习目标高度匹配。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这“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中,画面感是那么强烈,“那边还有”说的是一种比较远的景物,与之相当的是“嫩蓝”的天空作底色,电杆之间的电线已经淡到“几痕”了,燕子也成了“小黑点”……这既是故乡春天保留在作者心中的图画,又是作者此时此刻想象出来的图画,对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是最直接的范例。

除上述几处重点改动之外,统编版教材还有一处不可忽视的改动——插图的变化。人教版教材中,为了突出五线谱的比喻,采取的是中景图,电线上的燕子基本还看得出轮廓的,纯粹是为了配合那个五线谱的比喻;统编版中使用的是远景图,燕子成了“几痕细线”上的小黑点了,那种自然的画面感存在于若有若无之间。统编版教材中还有燕子横掠波光粼粼的湖面的插图,突出地表现出“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让学生图文对照,一下子就领略了作者表达上这个有特点句子的神韵所在,给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这种精彩是人教版教材的插图所不具备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26001)

猜你喜欢
原文中细线改动
细线转圈
细线吊冰块
鸵鸟
爱看演出的小女孩
咪咪(节选)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高一物理能力月月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