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统编版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2019-09-10 07:22王金娟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枣核县官民间故事

王金娟

民间故事是我们悠久灿烂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独特饱满、语言叙述浅显易懂,深受读者的喜爱。统编版教材在中高年级段编选了一定篇目的民间故事,让民间故事转化为可感而生动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就应该将其与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统整,借助民间故事独特的文体特质,为学生核心素养地发展。

一、借学促教,引领能力提升

1.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提升感知思维力

紧扣这篇民间故事的内容,教师设置了两个核心主题统领课文教学:首先,阅读课文,你从哪些语言中看出了枣核的聪明?这一问题指向于文本的语言信息和结构形式,并相机暗示学生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都有高潮部分,向学生渗透解构民间故事的焦点思维;其次,在故事中,为什么反复地蹦跳三次和吆喝三次?这一问题旨在将学生的关注力引向民间故事的叙述形式,即反复叙事的方式,一次过于简单无法形成特点,两次也无法形成有力的佐证,而三次就相对合适,再多就显得重复,容易引发读者的厌烦之感。反复的方法是儿童独有的思维形式,也是很多民间故事在表达过程中的特色。

2.拾级而上,在复述中提升言语表达力

民间故事由于其情节生动曲折,语言表达浅显易懂,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复述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其篇幅相对较长,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为此,教师就需要针对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层次和板块划分,将终极目标划分成为几个彼此融通、层次递进的教学流程。

比如,这篇《枣核》的教学,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几个层级:首先,在教学之初,先以夸张性的示范讲述这个故事,为学生后续尝试复述埋下伏笔;其次,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完成表格,明确故事发展的走向和人物的基本形象特点,借助表格中提炼出来的关键性词语,提示并复述故事,做到语言流畅、语调丰富,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复述训练提供抓手;再次,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空白,对故事进行必要的创生性补充。

三个层级鲜明的环节,为学生进行复述指明了一条认知性道路,就是要紧扣文本读进去、说出来。“读进去”就是要让学生吸收语言,“说出来”就是要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让学生在如此一出一进的过程中积淀语言、形成语感,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经验。

二、由繁到简,落实语文要素

1.借表格支架,统多样资源

由于民間故事是典型的叙事性文本,散落在故事中的价值信息丰富多样,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进行必要地筛选。教师可以设置表格的方式,引领学生在整体性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表格提取故事发展的核心情境,并为学生深入聚焦提供依据。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紧扣“戏耍衙役”的情节,带领着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将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学生,在“智斗县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学习。在学生完成表格之后的交流分享中,教师要尤其关注情节发展过程中

“三次蹦跳”“三次吆喝”的细节以及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让学生从中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叙事方式,从而将零散的资源进行了统整。

在这样复述指导中,学生的关注力就无需关注每个细节,而能够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直抵故事发展的核心,训练了学生多维化的感知力。

2.循认知特点,创多维故事

复述故事并不是要停留在机械照搬和生硬套用文本内容的层次上,必要时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创编故事内容。那对于一篇民间故事来说,该怎样利用文本引领学生展开创造性复述呢?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发展情节中的留白点,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故事的创生性补充。

在故事中,被打掉牙齿的县官会心甘情愿地善罢甘休吗?有人认为有可能会就此罢手,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县官不会如此轻松地就善罢甘休……不同的认知就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提供了抓手,并开辟了全新的切入口。教师就可以艺术化地抓住这一表达留白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创编故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了,有的说县官绝不会善罢甘休,会将枣核埋在地下,让他永远都见不到天日;有的学生认为县官会就此甘休,因为枣核就像孙悟空一样钻进了县官的肚子里,已经由不得县官了。

在这样的创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角度是多维的,他们创编出来的故事更是精彩纷呈,不仅与民间故事经常使用的反复结构一脉相承,同时也历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触类旁通,构建结构图式

1.纵横交错,在统整共性中构建文体特质

在课堂教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民间故事的特点,尤其是与神话故事中的相似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先从三个学生较为熟悉的神话故事入手,让学生简单回忆《哪吒闹海》《女娲补天》《葫芦娃》,这三篇课文看似与我们要学习的《枣核》一文关联不大,但随着后续教学不断深入,很多学生就能在无意识中探寻到几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每篇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零零星星的感知基础上进行引导、提炼与汇总:枣核的身世以及发生的故事,与我们熟悉的哪吒、葫芦娃之间有着哪些共同的特征?学生进行了罗列与交流,对民间故事的文体特质有了更加深入而通透地把握。

为此,教师对民间故事进行了这样的总结:由普通劳动人民口口相传、具有一定神话色彩的关于普通民众的故事。民间故事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也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无比憎恨。

2.洞察意图,在分门别类中探寻学习策略

民间故事丰富多样,语文教材由于篇幅要求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民间故事都一网打尽,教师就需要树立拓展延伸的意识,即数量上看似在教学一篇,但意识中关注的却是一类文本。

教师在提炼概括出《枣核》《葫芦娃》《哪吒闹海》等故事主人公的共性特点之后,让学生认识到这几篇故事的主人公都长得很怪,但后来又都立下大功,随后提出了“怪异儿”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文本的结构层面迈进,认识到这一类文本故事的内在结构:怪异儿出生、承担使命、斗智斗勇、最终胜利。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到网络中搜索“怪异儿”,去阅读更多关于“怪异儿”的故事,比如《田螺姑娘》《拇指姑娘》等。

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统编版教材专治不读书。这样的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从教材中的一篇向生活中的一类拓展,达成了阅读范畴不断扩散地效果。

民间故事有着其独特的文体表达方式,阅读教学就需要遵循这些认知,并与编者编选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机统整,既达成文体特质所必须的教学目标,又遵循了教材的编排用意,在双重并进的过程中,借助民间故事的特点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221700)

猜你喜欢
枣核县官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协和医生误吞枣核之后……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及时雨
演状元
老鼠们的枣核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卖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