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策略

2019-09-10 07:22霍锦华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霍锦华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课程,需要学校与教师给予重视。笔者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提高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相关策略,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教育部辦公厅2016年4月11日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尝试就此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不成熟的看法。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科目的教学在许多学校,尤其农村学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也不例外。具体表现为:随意指派非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课时被挪作他用、缺乏对该课程学习的考查、未成立专门的教研课组等。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落实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从课程更名一事来看,这门课程除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之外,还注重初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之所以在这门课程增加较多的法律知识,是为了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须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作为储备,才能很好地适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求。然而,在大多数学校,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并非由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另外,由于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导致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组,不能进行专门的教学科研。如此一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又怎能出效果呢?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要求立足学生立场,以突出教学的活动性、教学内容的故事性,并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然而,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低估了这门课程的专业性,从网上下载相应的课件便开始上课,未能仔细地研读教材,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且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依据,精准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可以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因为课堂教学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为此,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来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争取让学生一课一得。另外,教材是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下文简称《大纲》)相关要求的具体载体。因此,仅研究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熟悉《标准》《大纲》的内容。因为两份文件中对于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那么,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需要以《大纲》中提到的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为总依据来细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大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提到的小学阶段的目标,将该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 知道公民享有哪些权利以及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2. 初步了解民事权利能力。3. 初步树立法治意识,知道在使用权利时,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意识。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让教学变得鲜活有趣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感受,争取让学生将学习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符合《大纲》提到的要求。

在教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确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笔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教材第32页“活动园”中的三个案例串联成一个家庭故事:

吃晚饭的时候,玲玲看见爷爷、爸爸、姐姐三个人情态各异:爷爷微笑,姐姐闷闷不乐,爸爸有点疲倦。吃完晚饭过后,玲玲悄悄地问妈妈原因。妈妈说:“爸爸几乎每天都得工作12个小时,你忘了吗?国庆节你嚷嚷着要爸爸带你去动物园玩,谁知爸爸连国庆节也得加班,还没有加班费,没办法带你出去玩,你为此难过了好久呢。”玲玲:“难怪爸爸看起来那么累,我应该更懂事点,不让爸爸劳心。可姐姐怎么回事呀?她今天早上不是信心满满地出去了吗?现在怎么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蔫的?”“唉,别提了,你姐呀,今天去面试的时候,招聘人员跟她说只限招男性、不招女性,受打击了。”玲玲:“真是让人难过的消息。”妈妈:“好了好了,说点开心的,爷爷今年不是满80岁了吗?今天他领取了政府发放的高龄津贴呢,高兴地直叨叨‘这真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呢。”

把“活动园”中的三个案例串联成一个家庭里发生的事,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亲切感,而且有助于增强案例的趣味性,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三)立足学生身心特点,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求知欲与好奇心相对较强,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且其注意力集中时间并不持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一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很快便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无法保持有效的注意力,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学习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在学生了解了公民具有哪些权利的基础上,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角色扮演:

班长:小树,快点交作业啦,都快要早读了,怎么拖拖拉拉的,全班就差你一个了。

小树:班长呀,你稍微等我一下,我还有一题就写完了,很快很快。

班长:你晚上怎么不提前把作业做好,总是利用早读前的时间做,来得及才怪。

这时,只见小树在埋头“刷刷刷”地挥动着手上的笔。过不了几分钟,只见他一抬头一呼气,然后以飞一般的速度把作业甩给了班长,并发出哀嚎:上学太难了,要早早地起床,还要做一大堆作业,真希望不用上学!

创设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从而顺利引出“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这一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开展往后的教学,还能引导学生树立应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样一来,该课的教学目标就能较好地达成。

另外,为了更好地达成“初步树立法治意识,知道在使用自己的权利时,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利用案例分析法,根据以下的案例设置情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广场舞大妈放的音乐严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在居民的沟通下仍坚称自己有权利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广场舞锻炼,他人无权干涉。

“广场舞扰民”现象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利用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容易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热烈。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以避免损害他人的权利是公民的义务。另外,贴近生活的案例有助于学生从案例联系自身进行自省,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做到知行统一。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仍有待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探究,以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遵法守法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构建对策分析
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途径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