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三轮车到网约车,70年交通变迁

2019-09-10 07:22董燕京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共汽车三轮车网约

董燕京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街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由公共汽车、少量出租车以及大量的人力三轮车组成。公共汽车的数量和线路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做不到相互衔接、通达四方。特别是在国家汽油、柴油都十分匮乏的年代,每辆公共汽车的车顶上都頂着一个巨大的煤气包,这给所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年出租车的数量极少,且费用较高,人们除非家里有了大事、急事,一般是不会考虑打出租车的。印象中,倒是可达各处街巷、胡同的人力三轮车为出行提供了不少方便。比如晚上看完电影回家、去火车站接朋友等,只需招招手即可上车,省去了不少麻烦。

在那个年代,人们出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上街购物、去公园和影院,大都是走着来回。单位活动、学校春游,也大都是排好队集体步行。人们互相问候时,常会打趣地说:“就这么‘腿儿’着来的?”“不,坐11路(指两条腿)车来的!”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常带着我们兄妹外出,去东单体育场看杂技表演,去动物园观赏动物,去北海公园划船……这些地方离家并不近,如今开车去也要半个小时,但那会儿往返都是走路,最多推上家里的儿童小竹车,谁走累了就坐上去歇歇。现在想想,虽然辛苦,却也锻炼了身体,现在的孩子很少能有那种体会了。

说来,百姓出行最实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数自行车了。现在自行车随处可见,但在那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已是相当自豪了。我家最早的那辆自行车是父亲从单位清仓处理的一批物资中以几十元价格买来的德国产倒轮闸自行车。那辆车,父亲一骑就是几十年。

因为母亲坐公交车晕车,所以每次外出时,都是父亲骑车带着母亲去。最远的一次,竟然骑到了远郊昌平县城东关的叔叔家。几十公里的郊区公路,路况不好,一个人骑行已属不易,再带个人,这得需要多大的体力和勇气?想想都佩服。

长大一些,我也开始学骑车了,用的就是家里那辆“倒轮闸”。所谓倒轮闸,顾名思义,即车子正常行驶时,脚镫子只能往前蹬,往后蹬即是刹车,可以使车子原地停住。由于我当时个子小,跨在自行车大梁上学骑车,免不了要倒半轮,所以车子常常猛然刹住,为此我没少挨摔。

此后几十年,自行车常伴我左右,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初中毕业分配到工厂后,车间里的一帮小青年每逢星期四休息就约着一起骑车出游。香山、植物园、樱桃沟、八大处、八一湖、什刹海等处,都曾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

骑车穿行在寒来暑往的漫漫岁月里,自行车承载了我家几代人的欢乐与艰辛。20世纪70年代,我骑车带母亲逛街、看戏;80年代,从恋爱到婚后,我和爱人骑着自行车去公园、剧场、展览馆以及走亲访友;八九十年代,女儿又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度过了一段艰苦而快乐的难忘时光……

20世纪90年代是出租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期。那时,北京满大街跑着一种黄色的出租面包车,简称“面的”,起步价10元10公里。在北京城区办事,这个里程基本上够用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渐渐有了出门打车的习惯。

近几年流行的网约车更是打开了我们这代人的视野。出行还能这么便利,这在之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父亲住在一条小路的尽头,过去我们带他看病,得先派人去路口拦车,拦到了出租车再往家里打电话。冬天天气不好时,常常在路口等上20分钟也没有空车。如今,女儿在手机上点几下,就会有车开到小区门口来接,仿佛每家人都有了自己的司机。路边站着一排人抢着打车的景象,又要成为老皇历了。

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交通出行也越来越方便。交通工具的变迁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也记录了几代人的拼搏与奋进。

猜你喜欢
公共汽车三轮车网约
想变漂亮的三轮车
网约车:B2C与C2C的模式之争
飞机与公共汽车
三轮车竞速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乘公共汽车
乘坐公共汽车出门
网约工困局
“网约工”身份困扰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