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着眼点及相关启示

2019-09-10 00:15杨刚沈威
语文建设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视点高考作文命题

杨刚 沈威

如何解决“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和“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矛盾”,是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重难点。虽然已有学者引进国外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教学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并不能完全避免学生审题立意中的问题。谢启团在进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立意上存在停留在材料表面、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与材料契合度不够、科学严密性不够等问题”。“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西方国家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国情与我国大有不同,套用西方国家的方法和理论来指导我国的教学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

在日益重视“文化自信”的当代中国,我们也要具备“理论自信”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我们迫切需要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教学方法及理论。即使我们需要重视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理论,也不能一直引进,一味盲从,这样只能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故此,我们尝试着将本土语言理论运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以此来探索如何解决上述两个重难点问题。

一、“主观视点”理论与作文审题立意着眼点

我国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基于汉语事实提出了“主观视点”理论,他认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而主观视点才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李宇明认为:“邢先生所讲的主观视点,已经深入到说话人语言使用心理、旨趣和观照点,这种主观视点的主导作用,不仅适用于复句,而且也适用于所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我们据此认为,“主观视点”理论不仅适用于语言研究,也适用于语言教学。

受该理论启发,我们发现作文材料中的句子也是既反映客观现象,又反映考查意图,而考查意图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学生需要从材料中解读出这种考查意图,进而找准最佳立意。学生审题立意有三种不同的着眼点:学生视点、材料视点、考查视点。“学生视点”仅以学生自身的主观感受为立意着眼点,包括所有学生能够想到的主题或观点;“材料视点”以材料为立意着眼点,包括材料涉及的多角度主题或观点;“考查视点”以命题人的考查意图为立意着眼点,仅包括命题人主要想考查的主题或观点。尹逊才、张秋玲也指出“立意导向”(命题者通过采用具有或明或暗的立意倾向的材料或题目,对试题的立意加以控制)是高考作文命題的手段之一。三种着眼点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学生视点的外延最大,不仅包含其他两种视点,还包括那些偏题的立意。材料视点的外延次之,包括考查视点和材料本身提供的非考查重点的立意角度。考查视点的外延最小,仅包含符合命题人考查点的立意。学生视点和材料视点由于数量不定,所以它们的外延用虚线表示;考查视点的数量较少,外延较小,可以用实线表示;游离于材料视点之外的学生视点是典型的偏题立意,在材料视点之内但在考查视点之外的立意则是一般的立意,在考查视点之内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要求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学生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12个词,两两组合有66种可能,3个词组合有220种可能,这么多的组合都是材料所能直接提供的范围视点。而学生根据这些组合又可能产生许多新的观点,甚至对同一种组合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所以学生视点范围更大。然而,考场作文一定有其侧重的考查点,材料的要求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就是考查视点,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要着力于向外国青年描绘中国的特点与形象。事实上,历年高考的材料作文都可以用上述三种视点进行分析,暂不赘述。

历年高考的漫画作文中,形象生动的漫画尤其能够凸显考查视点。如1983年的《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主要想考查“毅力与恒心”。《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1996)、《摔了一跤》(2007)、《有鱼吃还捉老鼠?》(2010)、《奖惩之后》(2016)、《毕业前最后一节课》(2019)等漫画,都通过具体的场景和较为明确的文字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聚焦到考查视点上。相比于纯文字的材料作文,这类漫画作文的考查视点更为明确,可以减少学生立意的分歧。

再如2019年全国卷I的作文材料,开头两句点明了“劳动”的重要性,后面例举了一些不理解和不愿意劳动的观点。作文要求中明确了要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也是在进一步收缩考查视点,希望学生谈对热爱劳动的理解以及思考如何反驳不爱劳动的观点。我们仔细对比了网络上公布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的立意,结果发现:多篇满分作文的立意都是赞美劳动或尊重劳动;而零分作文的立意则根本没有意识到考查视点,如“可以劳动,但没必要”的立意完全是在最佳立意的对立面,讨论自由劳动和雇佣劳动的作文更是完全脱离了材料视点的范围,属于偏题的学生视点。这也表明,不同的立意着眼点能够影响学生作文立意的等级,进而影响作文分数。中学作文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立意着眼点。

二、检验“考查视点”教学效果的对比实验

为检验“考查视点”的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实验。比较对象为高一年级的8名学生,分成A、B两组,每组4人。8名学生的作文分数比较稳定,分差较小,写作水平较为接近。教学过程中尽量控制影响因素,就同一则作文材料,我们分别对A、B两组学生进行了同样内容的常规作文教学,但只给A组的学生另外补充讲解了“考查视点”的内涵及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考查视点意识,注意从命题人的考查意图上进行立意。作文材料及学生立意结果如下表所示:

A组学生中3人的立意都是“理性面对‘关怀式’谣言”,1人的立意是“学会辨别‘关怀式’谣言”。B组学生产生了4个不同的立意。相比而言,A组学生的立意更为集中,B组学生的立意较为分散。从这则材料来看,出题人的考查意图应该是想引导学生关注“关怀式”谣言这一现象,思考如何理性面对或治理该问题。A组学生具备了考查视点意识,所以多数学生的立意符合最佳立意。B组学生还是按照以往的习惯着眼于材料进行立意,属于“材料视点”,因而得出了四个不同的立意,有的侧重治理,有的单方面谈拒绝,有的一个劲地批判,有的则侧重谈危害,这是典型的泛角度立意。

由此看来,具有考查视点意识的学生已经注意到材料背后的考查意图,能够从考查意图出发进行立意,立意分歧较少。而缺乏考查视点意识的学生则容易从材料出发进行泛角度阐释,立意分歧较大。由于作文分数相近且写作水平相当的学生较少,所以目前只是基于小部分学生所得到的教学实验结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查视点在学生审题立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考查视点意识在一些教师分析作文题目的过程中已有体现。例如肖炳生、温振雄在分析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时认为,“考生只要关注到材料的前后两部分,并读出其对警示牌的倾向性,就很容易聚焦于告示牌的内容,锁定其核心内容:‘给野生动物喂食,就很容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稍作引申,即可概括出中心论点:不要以爱的名义,给对方施加伤害”。在这一分析过程中,他们分别用了“倾向性”“聚焦”“锁定”这样的词语来一步步缩小考查视点的范围,从而找到了较好的立意。

上述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表明,考查视点意识在具体的作文审题立意过程中的确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查视点”在写作、教学和命题方面的启示

如果用“考查视点”来审视“材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和“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的矛盾”,可以收获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学生直具备一定的考查视点意识,努力通过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去揣摩命题人想要考查的内容,着眼于考查点进行审题立意。具备考查视点意识能够避免盲目和过于分散的立意,从而缩小立意的范围,提高立意的质量。实际上,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的“任務”也是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着眼点,驱动学生的视点收缩到小范围的考查任务中。但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时候也容易使考查视点过于狭窄,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钳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根据考查视点调整作文教学。例如让学生分别尝试从“学生视点、材料视点、考查视点”进行立意,然后横向对比这些立意的优劣;让学生透过作文材料中的句子和现象看到背后的考查意图,帮助学生树立考查视点意识;让学生学会辨别自己的立意属于三种着眼点中的哪一种,训练学生在考场作文的紧张压力下也能迅速找准考查视点。考查视点只是将“主观视点”理论应用到中学作文教学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该理论蕴含的巨大价值仍有待于在作文教学中持续探索。

第三,作文命题组可以综合运用总结性、重复性或提示性等话语合理设置考查视点,避免考查范围过于宽泛或狭窄。总结性话语可以总结或明确考查视点,避免材料表意不明或重点不突出,如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这是个典型的转折复句,既客观反映了材料故事,又明确地将考查视点落在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重复性话语可以反复点明考查视点,引起学生注意,这类话语早在1981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就已经有所运用:“毁树容易种树难……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提示性话语可以在较为松散的材料中提示考查视点。直接提示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常用手段之一,尹逊才、张秋玲认为“直接提示的手段简洁明了,可以很好地给考生提示立意的方向”。在2018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中,也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两个句子,来提示原本较为零散的事件材料之间的联系,同样起到了收缩视点范围的作用。

如此看来,要彻底解决材料作文存在的两大矛盾,就必须从作文材料本身人手。在命题环节就要合理地设置两到三个考查视点,并用一些话语加以明确或提示,因为单个考查视点无法保持命题开放性和限制性之间的平衡。教师再根据材料的考查视点进行针对性的作文教学。学生也要具备考查视点意识,并逐步提高在考场压力下找准考查视点的能力。命题人、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系统,三位一体、协调联动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的分析表明,运用本土语言理论来解决我们语言教学中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主观视点”可以用于作文教学,“学生视点、材料视点、考查视点”三种不同着眼点的发现正是基于该理论。考查视点尤为重要,既能指导学生立意,也对教师的教学和材料作文的命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视点高考作文命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微视点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环境视点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