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2019-09-10 04:19徐慧芬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任性处理课堂

徐慧芬

摘要:学生步入中学阶段,思维变得活跃,自我意识觉醒,渴望被关注,因此,语文课堂的一些脱离“正轨”、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这些小意外破坏了语文课堂的原有设计。教师暂时抛弃课时进度限制、原目标要求,“放任”处理一下,是对学生语文思考方式的用心呵护,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脱轨”;现象剖析;“任性”处理

在中学教学工作中,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重视:有的学生会在老师极力营造和创设某种教学环境的时候突然发出“不和谐”之声,破坏课堂氛围,导致课堂“脱轨”,使得老师的努力功亏一篑。如何合理恰当地处理这种现象,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也来谈谈看法。其实,有智慧的教师能够利用这些即时生成,权且“听之任之”一次,由他去说去做。这样一来,相当于教师也放开了课时“教学进度”“教学预设目标”的束缚,自己也任性了一次,这样或许就可以生成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新课堂。

一、现象剖析——“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

我所说的“教学意外”情况不一而定,现举两个我所执教的班级发生的实例来说明一下。第一种,刻意制造混乱的情况。如在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课时,我补充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的演讲》的视频材料。当我用沉重而缓慢的语调说“闻一多先生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沉浸在钦佩和哀悼的情感中,突然有一学生说:“他傻呗。”虽然是很轻、很短的一句话,但是整个课堂氛围已被破坏殆尽。第二种,无心之失造成大大的影响。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在展示东北被日寇占领时,投影展示了一些图片。大家都沉痛万分、心灵震撼之际,有个学生或许是没有多想,或许是想打破沉重的氛围,说了句“这个人都快成僵尸了”,此言一出,哄堂大笑。此举对课堂的影响可想而知。

二、“听之”,“任性”引之

那么,如何合理地、巧妙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以“酌情”二字为指导原则,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若该生是有意为之,动机不良,只为破坏而行,那么,严厉处置;若该生是无心之失,或出发点为善意,但不知如何表达,那么温和处理。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严阵以待”,抓住不放,细加指引,在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生成课堂!

针对课堂意外,很多前辈教师已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给出了一系列堪称范本的解决方法。比如,陈新学的《课堂偶发事件处理的办法和技巧》。总结他们的方法,也就是几个要点:冷静,宽容,幽默,民主,充分备课。但我今天要谈的是语文課堂的“口出狂言”而引发的破坏,不同于这些意外。

有前辈提出一个“冷处理法”,我觉得此种方法适用范围比较小,适合应对那些基本不影响课堂、没有被全体学生关注到的意外。比如,教师发问:“谁还能回忆出陆游的其他关于学习的诗句?”某生回答:“我!不能!”虽然这也算得上一个小破坏,可是它“小”,学生不会放太多的注意力于其上,说话的同学说完得不到回应,自己也迅速抛之脑后了,最多大家一笑了之。此时若是教师抓住不放,狠狠批评该生,可能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严肃课堂的效果,还会让大部分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做,不够宽容。

但冷处理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使用的,有的时候必须抓住那根搅乱课堂的“棍子”。如何来判断呢?比如文章开头举出的两个实例。

【实例1】将“为国捐躯”的伟大说成“傻”,这已经是价值观的完全扭曲。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哪一个都不可忽视。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就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那此时如何来处理?好,我们就抓住不放。笔者记得当时自己给这名学生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我的课堂语录如下:

这名同学,你说“傻”?好,既然你说“为国捐躯”是“傻”,我们就好好来谈谈“傻”话题。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那么是不是这样,我们就要摒弃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美德?认为很多传统是迂腐、不知变通,是傻?那么,一个抢了红灯比我们快了30秒钟的人是不是就可以嘲笑我们规规矩矩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傻,只知道等?一个痛骂伸手乞讨的残疾人“不知廉耻、社会的累赘”的人是不是就可以嘲笑慷慨解囊、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傻、太好骗?我们是不是可以嘲笑梁祝殉情是傻的?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是傻的?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余载是傻?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仁政却无人采用但依然坚持是傻?夸父追日是傻?精卫填海是傻?如果这些都是傻,那我觉得“傻”真是一种美德,真是我追求的目标,我希望我能当一个傻子。

该名同学刚听到老师充满批判的语调时,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已经是手足无措了。那么是不是老师太残忍,太锱铢必较,不该这样针对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笔者觉得,已经步入中学的学生,既然能够自由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就有了承担言论后果的能力。也许老师的这一番话会让他短时间内不能接受,觉得受到了批评,可是这个批评难道不应该吗?教师不应该在他的“三观”还没有达到扭曲变态的时候及时纠正吗?哪怕用药猛一些、用力大一些?为人师表的原则是什么呢?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说教不正是传道、教育吗!

然而课堂毕竟是课堂,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思想教育要抓牢,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不能忽略的。课本的内容还是要扭转回来的,孩子脆弱的心灵还是要好好安抚的。于是,我尽可能地往回走。

首先,我严肃、认真、诚恳地和这名同学说:“我不是针对你,不是批评你,而是批评你说出的这句话传达出来的价值观,他让我想起当今社会的太多消极颓败的思想价值论。你介意老师的激动吗?”等到这个学生基本稳定之后,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所在的专题有一个训练就是“写出人物的精神”,于是我让学生从老师刚刚的发言中找出一些为人之道、一些人物的精神,并补充问题:“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最后让学生分析老师刚刚的一段话使用了什么手法,具体举了哪些事例,若有你不知道的,可以积累下来。最后,我轻声问:“这位同学,你觉得你现在‘傻吗?”全班轻笑,一起说:“我们都傻。”然后回到课文,“一腔热血,报效祖国”。

也许我舍弃了反复地读课文,但是这节课同样起到了教育孩子尊敬伟大人格的作用,而且是用让他们更难忘的方式。学生也意识到了,老师不是僵化的、只会指挥我们读课文,老师也是鲜活的,是有情感、会激动的。这样也在无意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实例2】对于文章开头谈到的第二个意外——“僵尸”,我处理得便简单一些,但是也绝对不是冷处理。有些学生笑的时候,我静静地听,表情严肃地看着他们,等他们不再笑了,我只是轻轻地说:“是啊,活生生的人,被战争摧毁,成了僵尸,成为没有生命的躯体,可是活着的人并没有望而却步,没有屈服,他们站起来英勇抗战,他们面对土地发誓,会收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土。”然后,我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这样,学生又自然地回到了课堂状态。

课堂意外不是我们该拔除的肉中刺,有时候反倒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活化课堂的机遇。 借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来自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教师也不必拘泥在条条框框之中,用各种限定和要求束缚自己和课堂。若我们抛开诸多顾虑,偶尔“任性”一回,做一回“性情中人”,也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的激情,感受到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无形之中受到熏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综合能力,我觉得也不一定不可为!

(责任编辑:李晓杰)

猜你喜欢
任性处理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天气越来越任性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任性者的搞笑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这些孕妇任性有理
时尚孕妈 任性没什么不可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