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叫我“老王”

2019-09-10 07:22王政
杂文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副职场合职务

王政

人常说,名字就是为人叫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名字用于称呼的并不多,特别是越有身份的,名字的用处越不大。出生时对取名字越重视,取名字的仪式越隆重,名字被人叫的机会越少。相反,名字取得越是随意,名字伴随这个人的时间越长,使用地越多。比如乡村里,有的人出生后家人随便叫他“狗蛋”“毛蛋”,这名字基本上就伴随他一生了。但是,若有一天,他出人头地了,他必会重新取了正式的名字。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自古及今的所谓官場称谓,只要是有一官半职,日常称呼中名字基本就没用了,都以姓氏加官衔相称。不要说当宰相、当学士的,就连杜甫只不过当过几天工部员外郎,人们就以“杜工部”称之,不但生活中这样叫,后来给他出的诗集都叫《杜工部诗集》。细数唐宋以来的文人骚客,这种以官职代替名字,并流传后世的比比皆是。到了今天,这个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走在大小行政机关,“某县长”“某局长”“某主任”“某书记”等等的问好声、寒暄声随处可听。不但如此,那些副县长、副局长等等在见面称呼时都把“副”字省掉了。但是书面称呼时就往往带来麻烦。本人常给人写请帖,遇到副职领导,往往就在写不写“副”字上左右为难。特别是一块共事又姓氏相同的正职与副职,写不写“副”字就更让人为难。

以自己为例,在机关工作了二十多年,尽管从来没在执掌实权的岗位呆过,但是,这些年也入乡随俗被同事、领导以职务代名字称呼。特别是阴差阳错在一个有名无实的“局长”岗位上工作了几年,大家见了就以“局长”相称。开始时觉得此局长非彼局长,还不好意思答应。但时间长了,也许是虚荣心作怪,便心安理得地习惯了别人称自己局长。自觉心里不实在,但面子上有点光。去年,岗位调整了,职务名称变了,到了新单位,以前熟识的同事、朋友见了面寒暄或者谈论工作,先称“局长”,很快又改口称新职务,有的改了称呼还不忘解释几句“一时还改不过口”,有的甚至说“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叫你了”。我便随口说那就叫名字吧,对方赶紧说“不敢不敢”。我又开玩笑说,那就叫“老王”,只要别叫成“隔壁老王”就好。

其实,老王这称呼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叫了。那时我们几个刚到新单位的年轻人,都是三十岁左右,在办公室做事情时彼此间就以“老某”相称。一天有位比我们年长的领导来我们办公室,无意间听到我们彼此的称呼,不禁开玩笑说,你们都老啥老啥地叫,那让我咋叫!从那以后我们再没敢当着外人的面那样以“老”相称了。现在,到了可以以“老”相称的年龄了,却没人这么叫了,因为大家都有了正儿八经的职务了,有带“长”的,有叫“书记”的,有称“主任”的。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除了正式场合或者有外人在场,即便职务再高,大家也以姓加“老”字相称。职务只是一种面具,当我们不需要戴着面具时,要那职务干啥?我觉得,称我“老王”很亲切、很舒服。

这几年,因为写字写文章,到一些场合,自己被人称作“老师”。特别是在一些陌生的场合写字或谈写作的话题,被人称作“王老师”,尽管自己心里清楚,别人那样称呼,并非认为自己真有为师的学问和素养,仅仅是出于礼貌,但总是心有不安,觉得还是被人叫“老王”好。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人的称呼便是诸多繁杂礼仪中的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用祖辈沿袭下来的尊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除了古代的字号,现代人正式场合的“先生”“女士”,以及民间的“师傅”“同志”等等,最多的应该就是自古及今官场这种以职务代名字的称呼了。但是,不论以什么称呼,显示的是称呼者的文化和素养,而对于被称呼者也不必过于纠结别人怎么称自己。以前就听人说,有当过什么“长”的,退休了人们见了再不以“长”相称,心里便有些失落。其实有什么呢,除了父母给自己取的名字,和受之于父母的发肤是真实的,其他的称呼,不论代表的职位有多高,都是身外之物。钱财如此,称呼更是如此!

古人讲,德位相配,如果官职之类的称呼真的代表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那么,更不必对那个称呼太过在意,应该在心的是,当别人那样称呼自己时,咱是不是具备与那个称呼相应的素质和水平?

猜你喜欢
副职场合职务
当好常务不简单
——从一句官场顺口溜说起
浅谈副职如何与正职融洽相处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职务任免通知
做官不识字
不同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