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习题课提问策略及实践

2019-09-10 07:22王虹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层次性高中物理

王虹

【摘 要】一堂优质习题课的精髓在于提问,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解题兴趣,收获成功的喜悦,进而把一堂枯燥的物理习题课变成一场科学探究。那么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走进习题?本文将从提问的层次性、有效性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课提问;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077-02

习题课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好问题,一堂好的习题课应由一系列难易不同却又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综合性的题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巧用层次性,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走向胜境

因学生物理基础、思维能力不同,如果对每个学生提问相同难度的问题,那么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受打击,在课堂上拖沓进而失去学习兴趣,而成绩较好的同学会觉得不能满足自己的知识需求,产生浮躁心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对同一题目分学生和对所有学生分题目两类提问方法。以下例为例:

例:如图1所示,水平桌面的左端固定一个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弧轨道,其半径R=0.5 m,圆弧轨道底端与水平桌面相切C点,桌面CD长L=1 m,高h2=0.5 m,有质量为m(m为末知)的小物块从圆弧上A点由静止释放,A点距桌面的高度h1=0.2 m,小物块经过圆弧轨道底端滑到桌面CD上,在桌面CD上运动时始终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然后从D点飞出做平抛运动,最后落到水平地面上,设小物块从D点飞落到的水平地面上的水平距离为x,如图2是-F的图像,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

(1)试写出小物块经D点时的速度vD与x的关系表达式。

(2)小物体与水平桌面CD间动摩擦因数μ是多大?

(3)若小物体与水平桌面CD间动摩擦因数μ是从第(2)问中的值开始由C到D均匀减少,且在D点恰好减少为0,再将小物块从A由静止释放,经过D点滑出后的水平位移大小为1 m,求此情况下的恒力F的大小?

1.1   对学生分层

分析:此题第(1)问为对平抛运动规律的基本运用,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基础薄弱的同学要先能看懂过D的运动状态,然后只要将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方程列出则可得到关系式。故此題应让班上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来回答,如何找关系式,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多做此类训练,才能保证基础薄弱的同学在难题中得到基本分。对第(2)问需分这样几步:

a.需知μ从何去求?(根据摩擦力做功可以求得)

b.对A-D列出动能定理的式子mgh1-μmgL+FL=mv2 ①

c.与图像建立联系,将①式与图B建立联系,将①式化成x2=-2μ+0.4的形式;

d.由图B纵截距得到μ=0.35,且由斜率可得m。

由此看来第(2)问要求学要有较强的物理题感,对题目中条件能充分地加以应用,此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思考以下还是能得出答案,因此,教师可不直接讲解,先询问是否有同学可以讲解第二问的思路,如果思路切实可行,则让其列出动能定理-转化式子-联系图像-得出结论这一完整解答过程,教师只是从旁加以整理与讲评,如果把完整的分析权交还给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使其在班级充分展示能力,建立更强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此类引导性的提示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已经足够使其解决问题。总而言之,对一道大题简单的小问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复杂的小问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这样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实现全员参与,并且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拿基本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得高分。

1.2 ; 对问题分层

对难点,教师则要用分解提问的方式来降低难度,如对例1中的第(2)问,我们也可以将问题细化,面向所有学生提问:

a.要知μ,要从什么物理量中求?(f)

b.f如何求?(学生迷茫,教师进一步提示)

c.f不能用f=μmg来循环求解,因为目的就是用f来求μ,那么还有何种方法可以求f?(通过f做功?)

此法将难题分解成一系列有连贯性的小问题,将难度降低,使原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有路可循,并且每个问题的难度也能适应基础薄弱的同学的水平,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参与难题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2   借助有效性,引领学生步入学科的科学境界

有效提问能让课堂节奏紧凑、学生状态集中,而漫无目的的提问会让学生形成懒散、浮躁的学习心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问过于综合的问题,如第(2)问直接问如何求得f做功,这可能会是一种无效的提问,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起到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对一个既定的问题,必须找到合适的学生来回答,或者可如上文所述将问题分解成适合回答对象的难度,让问题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

3   结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如能将层次性、有效性、艺术性相互融合,那么一定程度上能让枯燥的物理习题课变成一场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诱发学生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个人魅力也会得到提升,与学生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层次性高中物理
多元表征: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探讨
编写导学案的点滴思考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