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 07:22张政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等数学合作学习核心素养

张政

【摘 要】随着我国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其中,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被广大教师团队所应用,得到了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学校的大力推广。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灵活地运用“大班授课、小组研讨”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及其团队意识,充分发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潜力,激发其学习和探讨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研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等数学“大班授课、小组研讨”的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高等数学;核心素养;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002-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教学工作中,教师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合作式学习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1]。在小组合作探讨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交流和讨论相互之间的想法,还能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传统班级授课制度的一种改革形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的目标。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看来,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除学习以外的应用、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要教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依据是重要的,影响分组以后的学习效率和合作效果,属于前期准备阶段[2]。教师需要事先调查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学习分组。分组的形式有很多,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分组考察,其中包括:按当天座位进行随机分组、学生按照个人意愿自主分组、按照学习能力和水平有计划地分组等。这些方式都有不同的积极因素,如随机把性格、水平不同的学生分配到一组,能够以强带弱、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按照个人意愿形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彼此之间都十分熟悉,交流讨论的气氛更加活跃[3]。

2   把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有机融合

马斯洛曾说:“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在马斯洛看来,兴趣和好奇是数学学习中同等重要、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因素。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感到好奇从而激发想要去一探究竟,老师就要把学生置于一个研究和探寻未知问题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的学习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能够设定这一特定氛围的途径之一[4]。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突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方式同样需要老师的协助和引导。因此,老师需要事先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做出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和安排。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设计。如果教学内容较难,教师就减少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或者把大部分讨论时间安排到课后进行,课堂上则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则反之。

在设计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案以后,最重要的是去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情况多变,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如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讨论不充分、起争执,或者讨论气氛不够活跃等,这就需要老师随机应变,面对不同的情况要当机立断,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来促进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好奇心,才能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可用临时设立奖励制度或者临时改变分组等方式激励学生。总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解决不同问题积累了很多合作式学习的教学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   加强课后反思与认知程度

课后总结可以说是整个实践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为通过实践后的总结,教师可以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更加深入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积累经验、反思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5]。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后,笔者发现了以下几点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第一,教学量比较大时,老师讲授时间长,有些学生觉得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这时教师可将讨论任务留到课后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第二,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可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国内外已有悠久历史。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下,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始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合作式学习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不断凸显,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行思维间的碰撞、吸收和融合,成功把学与思相结合。这种不断地思考和扬弃,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把握课堂知识内容,而且这种方式能够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总之,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學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及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以及团队意识,充分发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潜力,激发其学习和探讨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大学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大力发展和推广“大班授课、小组研讨”的教学模式,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雪梅.高等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2]赵灵芝,袁俊.合作学习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5).

[3]张舒,王公宝.团队合作学习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齐春玲.合理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

[5]马晴霞,陈荣三,刘安平.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J].大学教育,2017(1).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合作学习核心素养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