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9-09-10 07:22李有信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此,导学式教学法的理念应运而生,导学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228-0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给他们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1]。导学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提供一定的启发,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内容思考。因此,除了基础内容的教学,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自主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快速地找到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促进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推行下,导学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推崇。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应用呢?

1   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预习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给学生分发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学习[2]。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标注出重点内容,将一些基础知识设置成填空题,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中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导学案的练习。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而且还要知道在这个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是什么。S代表的是面积,a表示的是长方形的长,b代表的是宽,因此它的面积就是长×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一些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才能记住这些基本的公式,才能知道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相对弱化这部分的讲解,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导学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任务。

2   利用生活化情景,促进学生的思考

数学学科和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知识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实践,促进了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如在学习数学课本中关于“百分数”知识点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思考将这些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图片。如衣服标签上的“100%纯棉”,果汁瓶子上的“果汁含量>70%”,固体含量>50%等例子,这些都是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可以用这些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例说明,启发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学生之前学过分数和小数,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思考。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同一个数字进行一定的转化,如一个小数表示是0.3,分数表示就是,用百分数表示就是30%,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3],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要在具体的运用中,发现这些知识点在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加深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图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通常接触的都是一些规则的图形,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关于一个家庭的平面示意图,给出各个部分的参数,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参数,进行计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能无法直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因此,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内容同,进行一定的迁移和拓展,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在计算时不能直接采用公式计算,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将这个图形进行一定的分割,可以把它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计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見和建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3]。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多一些引导,采取导学式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预习,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0).

[2]张满秀.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码设计(上),2019(1).

[3]辛大东.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2).

[4]李红.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北桥,2018(19).

【作者简介】

李有信(1977~),男,汉族,江西大余县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江西省大余县新城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猜你喜欢
导学式教学法学习兴趣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初探
浅析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