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集》文化价值浅议

2019-09-10 07:22吴家荣
美与时代·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摘  要:《藤花集》是唐跃最新出版的一套学术文集,共计六卷:《议文卷》《说戏卷》《读画卷》《谈瓷卷》《识人卷》《诵诗卷》。这套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书中新颕独到的理论见解、鞭辟入理的评戏论画,以及富含睿智的评人议事、隽永耐读的诗词创作,彰显出唐跃扎实的学术功底。这六本《藤花集》从侧面可以“窥见三十年来安徽文艺发展”的艰难足迹和可喜成就。不过,六本书中艺术水准也有参差之别。但瑕不掩瑜,《藤花集》确为安徽省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以一人视角较全面展示该省艺术成就的好书,也是一部有理论深度、有家国情怀的厚重著作。

关键词:唐跃;藤花集;文化价值

《藤花集》是安徽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唐跃最新出版的一套学术文集,共有六卷:《议文卷》《说戏卷》《读画卷》《谈瓷卷》《识人卷》《诵诗卷》。书中那新颕独到的理论见解、鞭辟入理的评戏论画、那对浅绛彩瓷真知灼见的剖析,以及富含睿智的评人议事、隽永耐读的诗词创作,无不彰显唐跃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厚的文化素养。这套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三十年来安徽文化艺术快速发展的足迹。

唐跃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作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后就留校在文艺理论教研室任教,不久他即在学术上崭露头角。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思想浪朝激发了大陆文论界空前火爆的求索创新热潮,在“他乡之石,可以攻玉”的认识引领下,不少文论工作者运用西方新理论,大胆冲破我国传统文艺理论的机械性、僵化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积弊,不断强化文学的本体意识,使大陆文艺理论研究呈现出蓬勃生机。这一时期,大陆文论界受西方文艺理论影响最大的有两块:一是以语言学、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流向;一是以文艺心理学、接受美学为标志的人文主义流向。唐跃与他的同学谭学纯敏锐地捕捉到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以各人所长(唐跃研究文艺理论,谭学纯研究语言学,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导),珠联璧合,很快以数十篇高质量的论文,先后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十几家国内顶级刊物发表,名噪一时,成为当时文论大潮中令人瞩目的弄潮儿。

《议文卷》中谈语言的六篇论文,唐跃分别从“语言表现”“语言节奏”“语言距离”“语言层次”“语言格调”“语言造型”的新观点入手,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功能作了别开生面的解说,一反传统评论作品一味偏重政治内容的固有角度,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与启迪。在《语言表现:创造性外化活动》中,他颠覆了传统教科书仅把语言看作内容表达这一狭隘功能,大胆提出语言的最大功能是本体的表现功能。特别是文学语言,“在于借助语言表现的灵活性來达到表现对象在物质实现水平上的丰富性”。所以,文学语言的表现就是一种“创造性外化活动”,由此导致文学语言的表现必然具有艺术化价值、风格化价值、内容化价值,由此把文学语言提升到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界定了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命题中语言外化活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合理位置。《议文卷》中,唐跃还别出心裁地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符号学的理论评价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家作品,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如《时间的艺术》一文,他独具慧眼地指出,刘心武《钟鼓楼》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将独特的时间观念运用自如地渗透在作品的叙事体态、结构形态、以至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使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创性”。他归纳刘心武在这部小说中的时间运用可分为:“面状时间和线状时间”“向心时间和离心时间”“动态时间和静态时间”“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等藝术类型,从而认为作家不仅为“小说创作在叙事体态和结构形态等方面争取到充分的自由”“更开拓了小说创作中时间调度的崭新领域”。

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唐跃一直在高校任教,以他的学术储备、较高的学术起点,一定有辉煌的成就。然而不久,命运之神将唐跃推向了仕途,所幸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和他挚爱的文学艺术相联系。由此使他的工作与学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提升了他所从事的文化工作的学术含量。

唐跃在文化厅主要分管艺术和“非遗”。《藤花集》中《说戏卷》《读画卷》与《谈瓷卷》,既是他学术追求的彰显,也是他呕心沥血工作的实录。

安徽是戏剧大省,黄梅戏更是享誉海内外。唐跃从任艺术研究所所长到文化厅分管艺术的副厅长,始终对安徽各种戏剧,尤其是黄梅戏的推陈出新倾注了很大心血。《说戏卷》中不少文章是他观戏后的评论,其中既有对旧剧种新人新作的肯定与支持,又有独具慧眼、切中肯綮的批评。在《学者介入与黄梅戏的品位》一文中,唐跃指出,黄梅戏之所以能从农村劳动者在乡间田头自演自乐的粗俗形式逐渐成为中国地方戏的重要一支,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正是在于“众多知识分子出身的新文艺工作者们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黄梅戏也在知识分子的介入下拉开艺术品位升格的序幕。”作为厅级领导,重视知识分子在提升戏剧艺术品位方面的作用,使旧戏种脱胎换骨、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歌午渗透与黄梅戏的现代感》中,他语重心长地指出,黄梅戏的艺术拓展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歩,任何一种艺术不管现在怎样辉煌,倘不思进取,抱残守缺,最终将被时代抛弃。黄梅戏自觉接受现代歌舞的渗透,它“所使用的歌舞手段往往得到现代美学趣味的引导,受到当代观众审美感觉的认同”,并有利于“强化现代性的創新内容”,由此才能使黄梅戏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该文确为黄梅戏再度焕发青春贡献出一副良药。唐跃还在《说戏卷》中以三篇文章饱含深情地总结黄梅戏《徽州女人》获奖的启示:无论是作品的立意,还是艺术表演,甚至舞台背景、音乐创作都吸收了其它剧种、其它艺术的长处。编导们共同的艺术追求就是通过《徽州女人》把黄梅戏带入大雅之堂。诚如唐跃在文中所说:“音乐在黄梅戏旋律中叠加交响效果,流畅而有变化,也是不俗;舞美突出古民居的格调,宁静而充满回音,还是不俗;服装贴近陈逸飞油画《浔阳遗韵》的情调,稳重而不失风韵,更是不俗。这就汇成了滿台的凝重典雅,大家风范。”的确,吸收其它艺术的长处、推陈出新,正是黄梅戏艺术生命永不凋谢的命脉所在。

唐跃的画评也写得很到位。读他的《读画卷》,你会深深叹服他对绘画作品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唐跃画评的特点是:着眼于画作的总体风格,探究画作的深远意境,结合作者的胸襟气度,给予精到的剖析。他对葛庆友大写意山水画的理解是:“岚烟满纸,元气淋漓。”看葛庆友的画作,他的感受是“面对这些洋溢着大美的作品,我不由自主地飘飘然想被吸附和包容进去”。“完全心悦诚服並且愉悦着、畅快着,热切地盼望以微小之躯去接受浑然廓大的艺术境界的洗礼。”“从这些山水画中,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有如置身于无边无际的平川或草原的那种震撼。”诗意的语言把读者也深深感染了。那么葛庆友的画作何以有如此的震撼力?唐跃令人信服地分析道:“庆友先生的主体精神不受任何外在束缚,创作心境自由而畅达,颇有解衣般磅、旁若无人的气度。”他十分推崇有个人独特风格的画作,在《无梦到徽州》一文中,对王焘的“梦里徽州图景”一组画评价甚高,原因在于王焘“终于找到了个性语言且形成了独特面貌”。唐跃指出:“王焘忘不了那些粉壁黛瓦马头墙,让它们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显得那般宁静、那般幽深。人文的气息与山水的岚烟交织互融后飘然弥漫开来,显得那般轻柔那般淡雅,虽然不够热烈,却润物细无声般沁人心脾。”诗意的语言传神地道出了王焘的徽州画作,有他独特的体味与不同凡响的意蕴。唐跃对王永敬的中国画、高鸣的油画、谢宗君的青绿山水画的剖析也无不如此:強调个性、强调生活、强调創新。他认为谢宗君的青绿山水画“总是弥漫着生活气息和镌刻着现实印记”。“表明他对传统山水画的色彩表现空间有着独到的理解和热忱期待。”因此,谢宗君的青绿山水画的特点是“坚持充实饱滿,做到充实而不堵塞,饱滿而不压迫;坚持重彩浓妆,做到重彩而不滞胀,浓妆而不腻烦”,真可谓一语中的。谢宗君的《翠谷流云》则是“画面上群山翠滴,林木葱茏,流云缭绕,几处红瓦白墙的建筑安静地散落在青绿世界的环抱中,一派春天永驻人间的瑰丽景象”。唐跃由此议论道:“传统绘画形式与现代社会文明完全可以准确链接和相互辉映,因为青绿山水所散发的文化含量是厚重多义的,也是贯通古今的。”

《藤花集》中最能代表唐跃学术水平的当推《谈瓷卷》了。《谈瓷卷》是国内笫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浅绛彩瓷的著作。作者花费多年心血搜求资料、走访艺人,从而对浅绛彩瓷的源起、定位、流程、题材、图式,乃至收藏作了百科全书似地阐述,让人获益匪浅。

唐跃对浅绛彩瓷的来龙去脉梳理得十分详尽。他对浅绛彩瓷起讫年代的认定,反对臆测而重视实物考证。他认为浅绛彩瓷的问世当在晚清同治年间,这是因为从迄今所见浅绛彩瓷的作品来看,无论是广州文物总店的藏品,还是安徽省黄山市晨欣先生所藏程门《闲看蜻蜓立钓絲》的烛台,都是可信的最早实物,而它们均创作于同治四年。其终点则为民国十一年,因为这一年恰为新粉彩的起点,新粉彩瓷的三位奠基人潘匋宇、汪晓棠、王琦会同业内人士致力于陶瓷工艺的改良和艺术创新,促使新粉彩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浅绛彩瓷也就逐渐式微。故浅绛彩瓷存续时间约六十年左古,由此纠正了赵荣华先生的“七十年说”。唐跃还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的本身发展对浅绛彩瓷的产生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剖析。特别让人涨知识的是,唐跃用生动明晰的语言,抽丝剥茧般地对浅绛彩瓷的定位、图式及题材特点作了精准阐述。他指出,要了解浅绛彩瓷,首先应知道什么是“浅绛”。唐跃告诉读者,浅绛就是淡赭,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设色概念。元代黄望公画的山水画,设色上与青绿山水不同,主要运用淡赭、淡靑色,造成画面平淡率意、萧散蕴藉的风格特征。到了淸同治年间,安徽黟县程门的山水画家“把纸绢画上文人气息浓郁的写意画面辐射到了瓷面上”,由此创造出既淡雅又奔放的浅绛彩瓷。接着,唐跃如数家珍地揭示了浅绛彩瓷的文人画意、文人画风、文人画趣、文人画品、文人工艺,把它与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御窑瓷器作了明确区分。在“浅绛彩瓷的流程”一章中,唐跃否定了赵荣华先生三阶段说,将六十年浅绛彩瓷的历史分为四个过程:滥觞期、繁盛期、消解期、式微期。由于这四个时期的劃分,完全建立在扎实的考据基础上,有着可靠的瓷器本身变化的特点和精到的理论分析,因而得到业内学者的认同。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饶有兴趣地谈到浅绛彩瓷的收藏及如何鉴别仿冒与伪劣膺品,唐跃因收藏一定数量的浅绛彩瓷,故其所论并非纸上谈兵、空穴來风。

唐跃长期在省文化系统工作,加上他本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喜爱诗词,又儒雅好客,平易近人,重情念旧,因而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作为省文化界的领导,他也尽可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予工作上的支持,不少人因此与唐跃成为莫逆之交。在《识人卷》中,唐跃记叙了他与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相识相交的真挚友情。而在《诵诗卷》中,就有他和诗友绕有情趣的诗词唱和,也有他游历名山大川时一腔豪情、凭吊古人的无限感慨,还有就是他观戏品画时的真挚情怀。这些诗词无不情真意切、楚楚动人。特别是他填的词,古韵淳厚,词浅境深,行云流水般极富生活情趣,大有柳永之遗风。如《卜算子·丙申大雪日读商笙伯梅花图》:“逊雪白三分,胜雪香一段。都是冰肌玉骨身,岂有风尘染。不与百花争,无意春光伴。任尔严寒万里天,我自芬芳远。”以诗明志,意境深远。再如《西江月·读姚虞琴竹石图》:“自有胸间千竿,化成笔下芳丛。修枝劲叶向东风,咬定须根岩缝。竹报平安童子,凌云气势如虹。性直本固且心空,还以节贞为重。”句句扣住竹子形态,然而又何尝不在倾诉作者心中的志向品格。再如《漁歌子·读陆恢沧江漁笛图》:“亭榭堤绿柳垂,沧江浩渺晚霞飞。渔艇远,不须追,笛咏烟水问伊谁。”好一幅春江垂钓图,令人把玩不已。再有《忆王孙·丁酉重阳后一日过阿炳故居》:“清名桥堍柳枝新,映月二泉忆彦钧。长叹弦声传古今。曲无名,天簌原来自草根。”凭吊古人,感概良多。但卒章显其志,名人出自草根,艺术来自生活。这正是唐跃对艺人不断创作好作品,发出心声的激励。

总之,这六本《藤花集》折射出唐跃为仕多年、不忘学者初心的追求,也从一个侧面“窥见三十年來安徽文艺发展”的艰难足迹和可喜成就。

当然,六本书中艺术水准也有参差之别。就理论深度而言,首推《议文卷》《谈瓷卷》,特别是《谈瓷卷》一书,填补了国内系统研究浅绛彩瓷的空白;就品戏论画而言,《读画卷》又胜一筹;而在识人诵诗中,我更喜爱他的诗词创作,尤对他填的词更是情有独钟,这些词清词丽句,含蓄蕴藉,令人百读不厌。不否认,作品中也有一些错讹之处,如《谈瓷卷》谈到浅绛彩瓷的历史,绪论中说浅绛彩瓷流行时间非常短暂,“前后不超过50年”,而在浅绛彩瓷流程中又说“前后持续60年左右”,当然作者说它50年也许是指浅绛彩瓷转入消解期前,而浅绛彩瓷的终结当在民国十一年(1922),但总觉有语焉不详的感觉。瑕不掩瑜,《藤花集》确为我省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以一人视角较全面展示安徽省艺术成就的好书,也是一部有理论深度、有家国情怀的厚重著作。

作者简介:吴家荣,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