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审美传统对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启示

2019-09-10 07:22刘鑫
美与时代·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道家儒家

摘  要:儒家以“善”为美,道家以“自然”为美,两家的审美传统各成体系,对美好生活的诠解与践履也有不同。立足于新时代,若是我们能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对二者进行创造性转化,便能在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合力作用。

关键词:儒家;道家;审美传统;美好生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资助项目“儒道审美传统与构建‘美好生活’:新时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育研究”(WH2019Y006);2014年度西南石油大学人文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研究”(校社专项096)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1]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精神世界的健康,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好的,但也存在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对“美好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认识,没有弄清楚自己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何谓“美好生活”?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寻找答案。生活的组织安排、情感价值倾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为此,本文尝试挖掘儒道审美传统下的美好生活,并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考量如何有效发挥儒道审美的合力作用,帮助大学生提升精神世界。

一、儒家审美传统下的美好生活及其启示

(一)儒家审美标准:以“善”为美

儒家的审美评价是以“善”为标准,“善”即是伦理道德。儒家学说认为,真正的美不在于物,而在于道德本性。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最早提出以“善”为美的思想,并基于此来定义各种美。例如:对于自然美,孔子提出“比德”思想,他认为自然物象征着人的道德品格,从而引发人们对自然的美感,正所谓“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2]。孔子的这一审美观在儒家后学中得到传袭。孟子主张:“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3]所谓“充实”,指的是个体将其善良本性扩充至其知行之中,由此,其外在形体才能够“生色”。荀子认为,音乐之美在于符合礼仪的规范要求,只有“以道制欲”[4]337,才能“乐而不乱”[4]337。可以看出,儒家的审美观总是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二)儒家审美标准下的美好生活及启示

在以“善”为美的审美意识下,儒家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国家纬度、社会纬度以及个人纬度上。

1.国家之美:以“天下为公”为理想,追求国家的“大同”美

在以“善”为美的审美标准下,儒家追求的国家之美,仍是以人极高的道德素质为基础,此之谓“大同”。“大同”一词出自《礼记》。《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在大同世界里,财产归全体人民公有,公民思想觉悟高,所以人人热爱劳动、互相帮助,盗窃掠夺等现象根本不会发生,社会风气一片良好。

《礼记》中的“大同世界”在当时虽没有实现,但却表达出传统儒家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时至今日,对这类美好世界或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仍会引发共鸣。只是在不同时代,美好生活具有不同内涵。当下,中华民族追求的终极美好生活便是共产主义。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世界高度共鸣。如果说“大同世界”带有一些乌托邦意味,那么共产主义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弥补了这一点。《礼记》并未对“天下为公”提出明确界定,更是对如何实现缺乏分析,但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剖析,提出了公有制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某种程度上也在践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所以,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有底气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2.社会之美:以“礼”促和,崇尚群体的秩序和谐美

在以“善”为美的审美标准下,儒家所认可的社会之美,处于情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这种美的实现要求每一个成员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为此,孔子提出了“礼”治秩序。“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规范。孔子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6]因此,儒家所讲的和谐自由,是有限制的和谐自由,即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人到七十岁,即使到了“从心所欲”的自由豁达境界了,也要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法则,即“不逾矩”。

儒家的“礼治秩序”,作为中华传统德治教化的基础,构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准则,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由此得以彰显。对中国传统治理之道的探究,对新时代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有着重要启示。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踏入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对新世界充满着期待,对自由尤其渴望。而这种渴望,则可能导致其对自由的理解与践履有所偏差。面对学校或其他外在的准则,大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在限制其应有的自由,尤其是在個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这种错误认知往往会被放大,乃至认为现实的自由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东西。针对这一问题,儒家的“礼”以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思想却启示我们:个人的美好生活与社会的和谐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3.个人之美:以“仁”为本,追求个人的道德美

儒家审美思想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在美好生活的个人层面,儒家以“仁”为本, 重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达到以美育促德育的效果。“仁”要求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且儒家以“恭、宽、信、敏、惠”[8]作为“仁”的行为规范,以此达到社会、国家稳定和谐的状态。

儒家以美育促德育审美教育模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对人们提升道德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时常会出现缺乏公民意识、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问题,儒家倡导的“见利思义”“达己必先达人”等向内求善的思想有益于纠偏此等不良倾向。所以,构建美善相乐的审美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

二、道家审美传统下的美好生活及其启示

(一)道家审美的标准:“自然”为美

对“自然”的崇尚是道家对美的最高追求,从《老子》《庄子》来看,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老子的“自然”观和庄子的以“物我为一”为主要内容的道家审美观。老子所谓的“自然”即不夸张、不做作、保持其本质状态和形态,在老子看来,这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大美”。这一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承袭。庄子提出“物我为一”观点,亦是追求“自然”之美,即“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9]庄子认为,不管饥渴寒暑、生死存亡、穷达贫富,都要顺其自然,站在物的角度去对待它们,这样就能够获得最高的审美享受。

(二)道家审美标准下的美好生活及其启示

自然审美是道家传统审美意识之核心。道家思想认为,一切反自然的社会之物都是不美的,真正的美不为外物所奴役,它超脱世俗、绝对自由且顺应自然。所以,道家审美下的美好生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活方式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

在生活方式上,道家崇尚简朴、自然的栖居状态。因为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正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0]。所以在生活方式上,道家把能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活状态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人也总把纵情山水视为人生自由之别名。

在当代社会,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成了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1],再次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就是告诫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理念与道家的自然审美观遥相呼应,用实践有力地证明了道家自然审美的适宜性,这对于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有着重要启示: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个人生活的美好程度与对待自然的态度息息相关。大学生要将个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融合且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在自然的怀抱中体察生命的本真规律,在此基础上实现美好生活。

2.个人之美:复归于“婴儿”的自然美

在人性上,道家追求自然、纯真的本性。老子认为,人在自然原始下的状态是人的最佳状态。而人的最自然原始状态就是像婴儿一样,不娇柔、不造作,纯洁而无瑕,保持着天然的纯粹本性,所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2]。由于像婴儿一样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和束缚,所以这种人的精神世界宁静淡泊,身心不为物累。在庄子描绘的“津人操舟若神”“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吕梁大夫蹈水”“大马之捶钩者”等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在人性上追求“复归于婴儿”的超理想状态,虽然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意味,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中蕴含的人性自然观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下,受到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价值观中日益凸显。针对这种现象,利用道家在人性上追求“复归于婴儿”的审美观,并融入到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培育中,能够取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其实,这种追求人性自然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关理论不谋而合。在《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使人异化的现象,“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13]85,并提出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思想,“它(指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13]78。从这个层面讲,道家追求人性自然的思想,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向。

三、结语

儒家和道家的审美传统各成体系,二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实践也有不同,所以,在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具体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发挥儒道审美合力作用,以道家出世的精神,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儒家的“入世”尚实用、重现实,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对于大学生而言,以此种“入世”态度来追求美好生活,就应注意在追求物质世界过程中,积极入世、直面人生、完善自身的同时心系天下苍生社稷,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以便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与儒家相反,道家追求个人不为物累、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崇尚身心处于自由愉悦的的“出世”状态。这种状态,正是康德所说的“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的话”[14]。“出世”思想有助于净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摆脱当今世界的各种金钱、权力等诱惑,营造出追求“美好生活”的纯净环境。

在以“善”为美的审美标准下,儒家追求国家的“大同”美、群体的秩序和谐美以及个人的道德美。而在“自然”为美的审美标准下,道家在美好生活上则崇尚生活方式上的“自然”以及人性上的“自然”。虽然二者均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尤其是在今天看来,这些理论也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哲学智慧,它们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揭露和批判人的异化的思想、关于废除私有制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等思想都能有所共鸣。因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实现儒道审美传统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建立起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特色文化机制,就可以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进而引导其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2]刘向.王瑛,王天海,译注.说苑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48.

[3]文心工作室,编著.孟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369.

[4]安继民,注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258.

[6]陈皓,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5.

[7]郑玄,注.刘宝楠,注.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23.

[8]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569.

[9]郭象.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42.

[10]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54.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12]陆永品.老子通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64.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2.

作者简介:刘鑫,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道家儒家
知命
漫画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庄子说》(十九)
茶道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