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天街

2019-09-10 13:01张衍荣
侨园 2019年9期
关键词:南天门天街香客

张衍荣

上个月我随旅游团来到泰山,众人分别坐缆车往山上移动。泰山古称岱山,因其位于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海拔1545米,较之于华山、恒山两个“宗”要低好几百米。

但是,它却是“岳”中的龙头老大,地位“独尊”,古往今来,多少封建帝王、文人墨客、名流雅士、善男信女都对它顶礼膜拜。尤其那封禅之举,更是群“宗”之独有。被学者们定位为“泰山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跨出缆车站,我随着游人往山上爬。从缆车站到天街很近,我几乎没费什么事就“爬”到街上去了。虽然能见度不高,但“街”的模样还是看得比较清楚。

这是一条长约一华里的街市,位于岱顶著名的天庭门户——“南天门”之上,身居霄汉,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上街市了。它西起南天门,东止碧霞祠,其中南天门向北约100米的路段,被称为北天街或岱顶天街。

天街西口有座颇为壮观的进街牌坊,四柱三门,玉雕石砌,系1986年重建之物,今人武中奇所题“天街”二字高悬其上。我在牌坊前略盘亘了一下,便去一家店铺打听。

店老板是个中年人,他告诉我,天街具体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一般认为始于西汉,因为那时较大规模的朝山热已经兴起,大量的香客上山需要用餐和住宿。因此,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就在那时产生了。

有关天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初年。店老板说,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了一篇《泰山闻见录》,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到明朝中期,随着香客和游人增多,天街也开始繁荣起来。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冯时可在《泰山记》中说“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

自从天街有了客店,其数量和规模就成了泰山兴衰的晴雨表。历史上,客店最多的时候达到百余家。天街经营客店的人,一般白天卖香火元宝,晚上招待客人住宿。

天街上店铺虽不少,但都是贫苦山民开设的,房屋是山石垒墙,茅草盖顶,屋内狭小昏暗,就是这样的房屋一家也只有两三间。个别有五六间客房的就是大店了。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1982年,天街大规模拓宽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天街旧貌换新颜。

店老板说,你注意没有?天街招幌也是一大特色呢!

哦?我不由笑道,我还真没注意到呢!

店老板指指店外不无自豪地说,它不同于一般店铺的文字招幌,也不是常见的实物招幌,而是一种独特的标记:有笸箩、金牛、鹦鹉、鞭子、金钱、棒槌、响旦、笊篱……有些标志物用双体,如双升、双鞭、双棒槌、双牛、双钟、双钱、双鞋等。这样做,有的是为了表示区别,有的则以示吉利。

店老板说,大部分店招都用木料雕刻,做成后涂漆,画图案,力求精制,客店因这些标志而得名,如金牛家、金钟家、鹦鹉家、双升家等等。

店老板介紹道,这种实物店招始于何时,不见记载,据老人们回忆,清末时候就有,一直沿用不变。年久店招用旧,重新上漆,店前招幌总是醒目的。到建国初期,天街有10家老店,本地称为“天街十大家”。这十家老店有双生老店、笸箩老店、金牛老店、笊篱老店等。

我问店老板,为什么不使用文字招牌呢?店老板解释说,这是因为都是下等客店,设备简陋,店主又不识字,请人家写招牌怕花钱,文人学士们也不屑为这山野小店动笔,因此刻个玩意挂在店前正合店主的心意。一人先这样做,后来者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风气。

而客人中女人较多,不识字的占大多数,文字不如实物生动好记,初次上山记住了,下次朝山还到这个店住。熟客到来,店主早把香烛元宝准备好了,不用香客费心。各店有各自的老主顾,彼此和平共处,用不着互相争买卖。实物招幌与那个时期的人情世故非常吻合。

店老板还告诉我,有人把天街老店门前挂着的笊篱算作实物招幌,这其实是不对的。早先凡挂笊篱的店,表示本店备有清水素面。因为上山进香期间,多数香客为了表示虔诚是不吃荤面的,只有下山后才用酒肉荤席。所以天街老店几乎家家门前都挂笊篱,后来因为天街老店备有素面尽人皆知,许多店就不再挂笊篱了,只有一家保留旧俗,年年照挂,倒成了一种特色,被人称为“笊篱陈家”。

眼下,天街有客店商铺19家,分别属于泰山管委会等几家单位。

猜你喜欢
南天门天街香客
百忍寺
五岳独尊
快活三里
快活三里
登玉皇顶(新韵)
过骊山
点灯
天街考古漫谈
早春
年轻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