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德育与社会信息的关系

2019-09-10 07:22刘智康
高考·中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信息

刘智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信息传输技术的不断提高,公共传播媒体(主要指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革新,新媒体传播方式层出不穷,而且深入人们的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新媒体强大的流行趋势和在各领域的渗透扩张,社会信息量也正在急剧增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学校德育与社会信息的关系,这是关系到能否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信息影响的结果。这些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人际关系信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质因素信息(指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状况、形态、方式、水平等)和精神因素信息(指社会风气、公共传播媒体的情感感染、说服教育等)三个方面。学生是接受信息的主体,是内因;各方面信息是客体,是外因。外因通過内因的选择、控制、内化、反馈,促使学生个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校内的信息影响(主要指德育)总的来说,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是,社会信息影响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当前社会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这种作用已突出显现。

当前的社会信息,特别是网络对学校德育教育有如下影响:

1、信息来源的全球化,信息内容的广泛性,使各种信息混杂其中,增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性,信息数量多,表现为传播社会信息的渠道增加,信息量日益增长。

2、传播方式的开放性,易造成政治上的蒙蔽性。大量的社会信息是通过先进的视听技术手段传播的,它比之单纯的街谈巷议,口授言传更为迅速、生动、形象,对青少年有较大的吸引力。

3、网络给某些自律不严的用户提供了损人利己,败坏道德的可乘之机。要教育网络用户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4、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易造成网络犯罪和黄毒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社会信息进入,使我国社会信息内容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先进的积极的信息增多了;另一方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思想,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信息也难免随之混杂进来。不容否认,我们的社会不全是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在这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里,黄、赌、毒还时刻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青少年。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空前未有的庞杂社会信息环境中。重新认识社会信息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对我们进行德育是有极大意义的。

首先,德育要从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处于一个人为的封闭状态之中,学校德育也不例外。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之初,有的人看到社会信息中某些因素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于是就主张让学生尽可能少接触外来的信息,而回到学校的“桃花园”中去。但是,人为地将学生与社会和世界完全分隔开来,不仅与教育“三个面向”相悖,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青少年学生兴趣广泛、未知欲强、思想敏感,让他们接触外来信息中那些积极的先进的因素,可以促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速智能的发展。即使某些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只要分析、批判得当,也可以使学生从反面受到教育和锻炼。因此,学校德育要把研究分析社会信息的内容、传播渠道、掌握社会信息动态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学校要注意争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要开辟校外德育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并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对社会信息及时了解透彻时,才有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把社会信息纳入德育轨道中来。

其次,学校德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有句教育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实际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如果说由于“知识爆炸”在智育上强调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话,那么,在德育上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是社会信息“爆炸”和复杂化提出的更高要求。

再次、社会各方面也要加强对社会信息的“堵”和导,以配合学校搞好德育。所谓“堵”是指对那些黄色下流、腐朽反动的东西,要坚决堵塞其传播渠道,切断其来源,不让其自由泛滥。

对社会信息还应采取“导”的办法。“导”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强化积极的健康的社会信息,让它畅通无阻,广为传播。二是社会也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对学生的影响尤其突出。虽然网络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络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教师的正确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教会学生正确选择。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偏激,好走极端,特别是未成年人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明显,发育快,精力充沛;心理上从幼稚向成熟渐变,反应敏感;自尊心强,处处要求独立,事事争强好胜,善幻想,易冲动,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影响。由于“少不更事”,环境对未成年人影响显得非常突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环境影响远远超过“出淤泥而不染”的主观努力。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的消极的信息并不可怕,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抑制能力。可怕的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致使那些缺乏生活经验和分辨能力的学生误入歧途。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信息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订阅信息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展会信息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