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教语文就是教做人

2019-09-10 07:22李重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贾老师讲台作文

李重

1958年,贾志敏老师高中毕业后无奈走上讲台,做起代课老师。2018年4月14日,他带病执教人生最后一课《素描作文》。从初登讲台到最后一课,贾老师坚守三尺讲台60载,在小学语文园地风风雨雨耕耘了一辈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功德无量。本文试图从生涯发展的角度来梳理贾志敏老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努力揣摩、提炼他每个发展阶段背后所蕴藏的朴素道理,尽力探寻、领悟其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希冀贾老师光辉的教育思想能够流传于世、发扬光大。并以此文缅怀之。

一、代课、问教摸索期(1958~1976)

(一)教学探索:为谋生糊口,无奈当上代课老师,尽力站稳

讲台

贾志敏老师高中毕业后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靠打工代职谋生。在此境况下,他走上讲台,从代课老师起步,开启他崎岖艰辛而又闪光不凡的教育人生。这个阶段属于早期探索时期,贾老师最初并不知道如何备课、上课,还不会教学,可是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代课机会。为了上好课,他积极投入、多方求索,一方面反思自己,反思实践,另一方面积极求教于先进,虚心学习教学方法。

1.从自己的读写、带班经验来思考如何教语文。贾老师读高中时被誉为“文豪”,读写能力强,于是他时常反思自己的读写经验来教学生。他积极鼓励学生,悉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好书,他发现只要学生爱上阅读就好办。贾老师还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来做好带班工作。1959年,贾老师在上海徐汇区代课,带的是六年级(1)班,这是一个出了名的“乱班”。“我那时候20岁,精力充沛,就跟他们一起种地啊,浇水啊,大家关系处得很融洽。咦,后来这个班变了,由‘乱班’变好了。”(注:这是2015年2月5日贾老师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话。)后来贾老师据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队日记》,刊发在《解放日报》1961年6月24日第二版。这次经历也让贾老师认识到了解学情、处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带班如此,教语文亦然。

2.向过去的老师学习如何教语文。在摸索期,贾志敏老师时常回忆过去的老师、曾经的语文课,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如何教语文。

(1)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教他懂得激励的价值。贾老师在《课堂的记忆》中写道:“65年前,课堂上。一个孩子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10个生字。真糟糕,还读错3个!他惶惶不安,等待教师指责。然而,教师没有批评他,却说:‘真了不起,10个生字居然读对7个。为他鼓掌!’话毕,教师带头拍起手来,教室里掌声骤起。那个男孩第一次得到大家认可,他终于抬起头,露出笑容……这个男孩,长大以后也当了教师,而且当了一辈子教师。他,就是读小学时候的我。”(贾志敏《与讲台同在》)正是这位可敬的小学老师在孩童成长的关键节点,给予了贾老师珍贵的激励与向上的力量,让他终于收获自信,慢慢喜欢上读书、学习。通过这个成长故事,贾老师深切地明白激励的育人价值,后来,善于激励也成为贾老师的教学特色。

(2)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教他懂得教学语言的艺术与力量。贾老师曾回忆道:这位老师叫吴竞寸,穿着长衫,戴一副眼镜,貌不惊人。那个时候上课非常吵闹,其他老师没辙。有一次吴老师走进教室,大家还在吵闹。他走上讲台一边说“我姓吴”,一边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字非常漂亮。紧接着自我介绍,“名叫競寸”“我的名字是我的父亲给我取的,意思就是我们要保卫国土,每一寸土地都要竞争,寸土不让!”“班上同学一听,哎,有点意思。吴老师几句话就把大家给吸引住了。课堂安静下来,他就开始讲课。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感到说话要有艺术,才会有好的效果”(注:这是2015年1月31日贾老师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话)。

(3)向大姐贾志勤老师学习,初窥语文教学门径。贾老师的大姐贾志勤长他14岁,1948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上海解放后,她改教中学语文,教得非常出色,颇受学生欢迎。贾老师说:“她待人真诚、学识渊博、语言生动、语感极佳。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只要一经她叙述、描绘,就立刻变得生动有趣,让人爱听。”(贾志敏《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贾老师最初不知道怎么上课,常求教于他的大姐,由此学会怎样把握教材,如何设计教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评改学生作文等。如,阅读课导入要善于抓标题,巧引导,点到位,收得拢,迅速切入课文主旨。还包括为人、为师的价值引领,贾志勤老师常说:“一名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其次要读好书。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志气是长出来的,臭气是‘教’出来的”。这些平凡而朴素的话语长久地感动、激励着贾志敏老师。贾老师经常说:“我的教学里有着大姐的影子。”“大姐是引领我走进语文教学王国的导师。我感谢大姐对我的引导和教诲。”(贾志敏《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4)阅读名师文章,学习名师经验,把握发展方向。早在20世纪50年代,袁瑢老师就因教学业绩突出,荣获“全国劳模”的称号,受到刘少奇主席的接见,享誉大江南北。贾志敏老师如饥似渴地研读袁瑢老师的教学文章,学习她的教学经验,边学习边实践,从而把握教学发展方向。

(5)被关进“牛棚”,不忘记思考语文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贾老师也遭到冲击,受批判、被示众。这个时期贾老师无缘授课,在校打杂,可是他有机会就凑到教室窗户边,悄悄观摩老师上课,思考语文教学。贾老师曾经撰文回忆这一时期观摩一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文《砂轮的启示》,他领悟到语文课不能光顾讲解课文内容,而要凭借课文组织学生读写练习,通过课文来学语文。

(二)教学思想的孕育期

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贾志敏老师在“代课、问教”摸索期持续近20年,总体上属于追求站稳讲台、谋求生存的阶段。为保住“饭碗”,贾老师必须用心尽力上好课,赢得学生,所以他的主要精力用来修炼语文教学的实用技艺。具体包括:(1)反思自己的读写经验,自得自悟。(2)回忆自己中小学老师的教学实践,汲取经验或教训。(3)积极向周围人学习,特别是向他的大姐贾志勤老师学习。这类学习属于情境化问题导向的学习,碰到具体的教学问题,随时请求指导、接受点拨。多年后,贾老师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对他的专业成长作用最大,他由此跨入小学语文教学进阶的大门。(4)社会语文生活中的学习,这是打底奠基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贾老师对语言文字运用极为敏感,处处留心,时时学习,点滴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总之,当时贾老师还没有形成教学思想的自觉意识,处在漫长的教学思想孕育期。

本阶段贾老师的主要教学特点如下:(1)职业动机从被动的谋生升华为自觉追求、潜心研究。促成这个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反思习惯与价值启蒙。从当代课老师起,贾老师逐渐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一边从事教学实践探索,一边比较教学效果、分析原因,围绕教学问题不断思考,不断向他人请教。通过大姐贾志勤老师的点拨、引导,贾老师逐渐意识到:做人民教师,不仅可解决生存问题,还能为社会做贡献。他发自内心羡慕公办教师,自觉追求上好课,教好语文。这份明确、内在的自觉追求,以及相伴而来的存在感、价值感给予贾老师强大的驱动力。贾老师忘我地投入教学工作,与这份强烈的内驱力不无关系。(2)学情意识、实践意识、师生交往、教学激励与学生主体等,已经构成贾老师酝酿教学思想的重要元素。为站稳讲台,搞好教学,贾老师当时非常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学情来调动他们的能动作用。他还善于和学生搞好关系,擅长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逐渐建构起学生主体的思想观念。(3)语文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好语文。这个时期贾老师开始摆脱“教统治学”的窠臼,摆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注意尊重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如贾老师评议语文课《砂轮的启示》,他说:“陈老师对教材钻研深入,理解亦属深刻,在课堂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欠缺的是课堂不闻书声琅琅,也不见议论纷纷,更谈不上质疑问难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很少见他们读和写、讲和练。”(贾志敏《与讲台同在》)

二、站稳讲台,走向成熟(1977~1989)

(一)教学探索:为实现自己,勇挑教改重任,不断超越自我

1978年,学校正式让贾老师带班、上课,他非常兴奋,充满激情,迫切想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为了响应当时中央“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号召,贾老师主动请缨,提议由自己语算包班,一年教完两年课程,四年级学生随五年级学生一起报考中学。经过学校领导同意后即付诸实施。那段日子,贾老师夜以继日地干,甚至曾晕倒在讲台边,被唤醒后“不下火线”,继续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79年的暑假,该班获准破格参加黄浦区初中入学考试,结果80%的学生成绩达到区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贾老师由此崭露头角,始有名气。随后转为公办教师。这件事情一方面给予贾老师极大鼓舞,坚定了他教学探索之路;另一方面也为其专业发展创造诸多有利条件。具体包括:

1.吴立岗指导作文教学。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与吴立岗教授的素描作文教学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人介绍相识,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他介绍的和我正在实践的几乎是一个事儿,我们第一次见面只感到相见恨晚。我记得只要我上公开课,他无论工作多忙,路途多远,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坐在讲台边,微笑着看我上课。课上完了,他还要做些点评。”“说立岗是我的导师是恰如其分的,一点也不为过……是立岗指导我进行了作文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通过他的帮助,我终于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 “我和吴立岗教授从相知、相识到现在,深交已有30个年头了……立岗先生是我的伙伴、挚友,也是我的导师。”(贾志敏《伙伴·挚友·导师》)1982年冬天,賈老师随吴立岗教授在山东牟平出席一个全国部分省、市作文教学研讨会,“我有幸结识了不少专家和学者,如北京的张田若,广东的丁有宽、钟治祥,天津的陈文彰等,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贾志敏《伙伴·挚友·导师》)。

2.李伯棠指导阅读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携夫人常来听贾老师上课。李教授每次听课都闭着眼睛,听完了不说话,也不评议。有一次贾老师一定要他说几句,李教授就睁开眼睛,用地道的常州话说:“还是读得太少。文章是白话文,学生一读就懂,何必分析来分析去的?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贾志敏《呼唤“语文”回家》)当时贾老师还不太明白这些道理,后来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李教授说这一番话的苦心。

3.袁瑢指引专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贾老师有较多机会观摩袁瑢老师的语文课。后来,贾老师随袁瑢老师一起评选上海市小学生优秀作文,一起编写四省市小学语文教材、S版语文教材,一起去井冈山革命老区讲课,一起到改革前沿深圳特区交流。贾老师与袁瑢老师的情谊越来越深,袁瑢老师对贾老师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她钻研教材深入细致,备课一丝不苟,上课从容自如,举重若轻;她言行举止随和而谦逊,让人感到亲切无比,完全是一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长者”“袁瑢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谦逊的教学态度,朴实的教学语言,让我折服,催我奋进”。在袁瑢老师的影响下,贾老师逐步走向专业发展的成熟期。“我是读着袁老师的书成长起来的,我是踏着袁老师的足迹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贾志敏《袁瑢老师是盏灯》)。

(二)教学思想的形成期

在这个阶段贾老师持续努力了10余年。这10余年是贾老师奋勇前进,广为求索,在教育生涯中承上启下最为关键的10年。这10年也是贾老师在苦闷中坚守,积淀实力、蓄势待发的10年。也是他激情满怀投身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致力打一场“翻身仗”的10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为贾老师的微观教改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贾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不断形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特点如下:

1.立足岗位成才,“做中学”“学中做”。1978年,贾老师正式得到一个三年级的教学班,通过“包班实验”,他摸索出提高学生成绩的要领。依托课堂,他积极推行语文教学改革,又赢得李伯棠教授、吴立岗教授等的理论指导,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学思想的形成。贾老师的这一“经历”启示我们,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活动,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提升的舞台;依托课堂,“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转化与融通,是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由此形成贾志敏教学思想“重务实、重实践、本土原创”的特色。

2.重视教学理论指导,避免盲目行动。贾老师非常注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语文教学规律,注重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避免盲目行动。在指导思想正确的前提下,贾老师的教学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真正做到“扎硬寨,打死仗”。这也是贾志敏语文教学得以可持续发展、富有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证。

3.尝试建构独特的作文教学及阅读教学思

想。在作文教学方面,贾老师重视“素描”,重视写作情境创设,重视写作任务及写作支架设计,引导学生在多写多练的语言实践中来学习作文、提高作文。这种作文教学思想倾向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倾向于训练学生的交往交际技能。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也重视育人,“学作文,学做人”。在阅读教学方面,贾老师对白话文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受李伯棠教授的启发,贾老师开始意识到小学白话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即学生理解小学白话选文的思想内容相对简单,教师不必作繁琐分析,而是要让学生多朗读、多交流、多思考、多感悟,从而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及语言运用水平。从此,贾老师走出讲读课文的窠臼,彻底摆脱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套路,特别注重朗读课文,即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表情达意的佳妙所在。此外,贾老师也注重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融通。

4.进一步深化对学生主体的理解。不仅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意义,而且将学生主体放在语文教学规律层面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全程渗透学生主体的观念。贾老师明确提出,如果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须精讲,学生得多练”(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就是按语文规律来办事,就是要让学生会说会写……所以我就叫学生每天练字,要把字写好,每天写作文,写好以后我来改,反复练、反复改”(注:这是2015年1月31日贾老师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话)。当然,这还是应付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实用策略。

三、锐意精进,实现卓越(1990~2000)

(一)教学探索:教学相长,自我修炼,同行切磋,成就卓越

经过第一阶段20年的沉潜酝酿,第二阶段10年的持续积淀,加上李伯棠、袁瑢、吴立岗等多位专家名师的指导,贾老师已经积攒了足够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力,具备冲击顶尖的潜能。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老师专业发展真正步入黄金时期,“天时、地利、人和”,他乘势而进,锐意精进,终于春华秋实,硕果累累。1994年,贾老师荣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荣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又荣获“浦东名师”称号。

这个时期贾老师实现专业精进的有利条件更为优越,如,(1)为他的父亲成功平反,贾老师长久背负的精神十字架全部卸下,顿有重获新生之感,精神状态焕然一新。(2)1992年贾老师担任浦明师范附小校长,同时执教语文课,在新的平台,渴望有一番新作为。(3)学校生态环境越来越有利。1990年4月18日,国家宣布开发上海浦东,这势必对浦东中小学校提出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当然,最重要的专业发展原因在语文教学本身,在贾老师的自我修炼。具体情形如下:

1.教学相长,差异教学,锐意精进。教与学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贾老师虽然担任校长,仍然坚守三尺讲台,教学相长,锐意精进。他从更深的层面来琢磨教学,探索教学。他会留意搜集学生的作业文档,细心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依据学生的成长差异来精心设计、悉心施教。与学生交往时,他常常反躬自省,不断调整自己,非常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学习。

2.自我修炼,苦苦求索,全面提升。贾老师成为卓越名师,最根本的力量在于其持续不断的自我修炼。自我修炼是所有名师成长的利器,也是贾老师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高中毕业之后,我就教书了,既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进大学深造,才疏学浅,见少识窄,全凭自己的一腔热情苦苦地摸索。”(贾志敏《伙伴·挚友·导师》)他的自我修炼是多维度、立体修炼,如,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修炼思想、人格;生活中留心积累、研习,修炼语感、文感;感恩学生,修炼教学能力;坚守信仰、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修炼师者的人格底蕴。

3.专业反思,专业写作,助推专业发展。(1)坚持“国旗下演讲”。从1993年开始,贾老师连续10多年坚持每天做“国旗下演讲”,主要是对各类教育现象作专业评议。为此,他每天都要留心观察、捕捉适合的育人素材,再加工、转化为演讲内容。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平凡小事,经贾老师演讲,很感人,也启迪人。后来这些演讲稿陆续得以出版发行。“国旗下演讲”,既是贾老师领导学校价值的方法,也是他锤炼专业能力的习惯性操作。(2)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贾老师上完课后总爱反思,回想上课时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提问是否恰到好处,有时想到睡不着觉,有心得时就爬起来随即写下来。如果有比较系统的心得,贾老师就会把它整理出来,拿去发表。(3)撰写教学小论文。这个时期贾老师发表了很多语文教学小论文,深入阐发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特思考。如《嫩枝宜扶不宜折》阐发对教学激励的理解,提出“对学生鼓励要多于批评”;《“教师”与“教练”》阐发对语文教师的看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一堂课,教师讲三分之一(最多讲一半时间),余下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练”。(4)发表教案或教学实录。贾老师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的机会越来越多,他的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常在专业期刊发表。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居里夫人小时候》教案、《程门立雪》教案、《镇定的女主人》教案等等。(5)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如《贾老师教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錦上添花——贾老师教小学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贾老师评改作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贾老师教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加强同行切磋,积极服务社会。这个时期贾老师与全国同行交流切磋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与于永正老师、吴忠豪教授的交往已成佳话,大家对语文教学诸多问题的见解常不谋而合。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改革实验,被拍成《贾老师教作文》教学系列片,在中央及全国多家电视台陆续播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贾老师连续20年先后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讲授语文、做作文辅导,最初栏目是《特级教师到你家》。借助电波,贾老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育智慧输送到千家万户,影响全国。

(二)教学思想的成熟期

从1990到2000年,贾老师的语文教学探索迎来成熟期。经历第一个“20年”的蓄势与磨砺、第二个“10年”的爆发与追赶,第三个“10年”贾志敏老师更加自信、稳健,苦尽甘来、意气风发,他更加注重总结、反思、提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也更加精粹、醇厚、老到。贾老师实现了延续性、累积式发展,突破自己,又成就自己,也成全了本真、质朴、简约、灵动、高效的“贾氏”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下面试阐述这个时期贾老师的教学思想特色。

1.延续传统,返璞归真;扎根田野,收获真知。“五十知天命”,这个时期贾老师的自我定位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自觉践行者。“我是比较传统的,我喜欢的就是叶圣陶、丰子恺的东西,我感觉他们才是中国语文的真正代表。……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实践叶老的思想”“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确实是真知灼见”( 注:这是2015年1月31日贾老师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话)。通过课堂,他创造性地传承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本质,贾老师主张“要返璞归真”,“摈弃繁琐分析,强化熟读背诵;着重语言训练,重视迁移应用;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切实做到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则可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广大中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得以加强,素质水平有所提高”(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这与贾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是一致的。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艺术,都是贾老师扎根课堂田野、长期苦干“做”

出来的,都是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生命体认的

结果。

2.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思想特点。这个时期贾老师出版了许多论著,提出关于阅读教学及作文教学的诸多主张。总体而言,这些教学主张主要体现为注重语文教学过程,把握“两个对象”,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将两者关联,落实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上。贾老师常说,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两句话”“八个字”,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指汉语汉字及其内在规律,这是语文学习对象;“听说读写”是指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就是精准把握“两个对象”的个性特点,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与教学实践,实现两者的灵活转化。这里并没有将阅读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这体现了贾老师语文课的一般特点——注重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整体融通。贾老师也常说,语文教学不算太难教,教师主要做四件事:培养兴趣,传授知识,养成习惯,提高素养。这体现了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育人思想。为此,贾老师特别强调教师的自我修炼,尤其是“锤炼语感”和“研究学生”。“锤炼语感”的过程是教师修炼生命、修养人格的过程,“研究学生”则是教师感悟生命成长律动的过程。

3.遵循教育规律,坚守学生立场。贾老师教学严格、理性,态度认真、较真,其思维参照系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语文教学规律。对此,吴立岗教授看得非常透彻,他说:“纵观贾志敏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思想端正,即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作文教改的根本出发点。”(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这也是贾老师整个教育人生根本的立足点,全部的语文教学探索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最终成才。所以贾老师后来提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观点,他说:“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五十年乃至终身。”

四、坚守讲台,服务社会,宝刀不老,风采依旧(2001~2019)

(一)教学探索:与讲台同在,培养教师,带病参与“真语文”教改活动

这个时期贾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即担任上海民办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参与全国“真语文”教改活动,为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上示范课。“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退休以后,贾老师满心失落,他眷恋讲台,眷恋与孩子们相处的岁月。于是他退而不休,毅然选择与讲台同在,继续为小学语文教学奉献力量。

1.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全方位培养卓越教师。在金苹果学校,贾老师将语文教学作为学校发展特色,主抓教师和课堂,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其实培养青年教师,贾老师成名之后一直在做,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曾设立贾志敏“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对象不单是本校年轻教师,也包括来自全国各地贾老师的弟子们,还有来自新加坡的学员。贾老师培养青年教师,不光凭嘴说,还要做给学员看,讲学、示范、评议、演练合一,效果显著。在金苹果学校期间,贾老师让年轻教师挑最难教的课文,统计好,“点菜、下单”,他逐篇挨个指导,从设计教案到上示范课,再到课后指导等,手把手带着老师们过一遍,再让老师们研讨、领悟、实践。贾老师曾说:“老有老的好处:精力不足,经验却老到。经验是一笔财富,失败也是一笔财富。把这笔财富毫无保留地赠送给年轻的教师,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虽然人到晚年,精力不济,甚至后来罹患重症,贾老师还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他说:“我愿作人梯,让青年人踩着我的肩膀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愿作红烛,耗尽自己,照亮别人”“这是我的责任——不可推诿的社会责任”(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

2.带病参与“真语文”教改活动,为语文教育的未来呐喊。2009年,贾老师被诊断出罹患癌症,但他依旧坚守讲台,为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堂堂朴实本真、清新生动的语文课。2012年11月22~25日,在福建泉州举办全国14省市32校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会。73岁的贾老师为全体与会教师代表上示范课《普罗米修斯》。大家高度赞同并一致推崇贾老师的本真语文教学。最后以《语言文字报》《语文建设》及全国14省市32校的名义发布了《聚龙宣言》,向全国语文教育界同人发出“学习贾志敏,实施本真语文”的倡议,“让我们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这些年贾老师伴随“真语文”去了北京、石家庄、成都、西安、广州等地,为数以万计的语文教师带去了一场场朴实、生动的语文课。潘新和教授曾写道:“上手术台与上讲台,成为他生活之常态。他以信念逾越、战胜病痛,将师道之弘毅、壮美演绎到极致。”(贾志敏《与讲台同在》)

(二)教学思想的升华期

1.人格化的教学与生命的歌唱。从某种意义上说,贾老师是在用顽强的生命来呈现师道之壮美,用本真的生命来追寻师道之永恒。其语文课日臻完美,实现了人格化。杨再隋教授曾说:“古人谓:文如其人。其实,课亦如其人。一堂好课,折射心灵世界,浓缩人生精华,散发人格魅力,凸显生命价值。”“人与课的融通,心与课的交汇,情与智的聚合,教书与做人的一致。这就是人格化的教学。”“人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一堂好课就是浓缩了的人生,人生如斯,课如其人。”谈永康老师说:“贾老师教语文,就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教学是人生的一部分,贾老师将个人教学史融入完整的生命历程,化为承载生命价值、创造生命价值的过程。

2.从学科教学走向全面育人,融通“教”与“育”。如果说过去贾老师的课更多追求效率,曾经“包班实验”更多是为应試服务,后来他则侧重于反思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反思学生完整生命的成长和人格健全的发展。2017年春节,年近八旬的贾老师接待了一批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教过的老学生,“有十几人,均是70岁上下的老翁、老妪”。当问到“小时候,你们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印象最为深刻?《刘胡兰》《小英雄雨来》《收租院》《林海》《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大家面面相觑,回答模棱两可,没有人能说清楚,似乎读过的上百篇课文,印象皆无。“这,引发了我的深思。彼时,我们备课都是挑灯夜战,精心讨论。课上,我们均是认真讲解,仔细分析……结果,好像恰恰打了水漂,做了无用功。看来,语文课上我们仅仅给学生讲解内容、分析课文

是徒劳的”。贾老师感叹之余顿悟:“我们教语文,图的就是‘育人’。”(贾志敏《不忘初心,育人为重》)可见教课文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

教书”来“育人”,培育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贾老师讲台作文
"安身之所"
神秘的礼物
你猜我猜大家猜
师恩难忘
大师很幽默
讲台
DV校园小讲台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