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杭州工匠”,从职业教育起飞

2019-09-10 15:56张炜
杭州 2019年9期
关键词:职院工匠制造业

张炜

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大国期盼?

“十三五”蓝图已然展开,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再次踏上历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而大国工匠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核心竞争力。中国的創新驱动发展正在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刚性需求

提到“工匠精神”,我们就会想到鲁班、欧冶子等大师,想到“能工巧匠”“匠心独运”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与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成本,孜孜不倦,提升产品;拒绝弄虚作假,严把每一个零件的质量关,确保每一个产品通过检验、达到标准。二是专业敬业与持之以恒。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持续完善原材料、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打造同行业第一,追求最优质卓越的产品。三是言传身教与自然传承。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无法以文字记载,更不能程序化。师傅传授的除了手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专注、坚持和严谨的匠人精神。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用脑能力不断强化,可是动手能力却在日益衰退。这种现象表现在制造业则是“批量制造”代替了精雕细琢,快餐化、程序化泛滥,难免泥沙俱下,丧失了内涵和精神,传递出浮躁的“现代病”。

今天的“工匠精神”,不再只是一种精神存在,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德国提出的“工业4. 0”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之第四次工业革命;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此外,还有英国的“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

制造业复兴的根本基础是“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是企业长盛不衰,不断精进的精神力量。据媒体调查,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000多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近900家,荷兰、法国均超过200家。企业的长寿,除了国家环境的安定,最重要的是企业不间断地传承“工匠精神”,坚持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完善。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企业才会不断发展,产品才能不断提质,品牌才能逐渐形成,最后形成长盛不衰的盛世。

改革开放40年,凭借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勤劳,中国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40年的产业发展,也让我们面临种种问题,如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品质不断下降。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一场能在未来数十年内,帮助我们创造新就业岗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革命。弘扬“工匠精神”,不光是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使命,更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大事,是中国实现制造业强国梦的现实需求!

杭州打造技能型人才新高地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大中心城市,民营经济发达,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市有36家企业入围,已连续十六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在入围的36家企业中超过90%从事制造业。

振兴产业,人才先行。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技能型人才、制造业工匠的培育方面,更是不断完善引育政策,打造人才新高地。2017年,杭州市政府出台《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求以纺织制造业等12个传统制造业为重点,立足杭州产业优势和发展实际,着力推进全市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改造提升。此举为杭州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2018年4月,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若干意见》,共九大块内容30条举措,涉及市发改、经信、科技、人才等十多个重要部门,其中第七大块专门讲人才培养和大国工匠,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强化人才培育和招引,加大对各类人才的正向激励,打造人才新高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招引力度。培育招引具有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人才。力争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领域引进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30名、国内外顶尖设计大师30名,培育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8个,引进(含柔性引进)海外人才2500人次,量化人才培育规模。同时,加大企业家和杭州工匠培育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杭州工匠”行动计划。在职业院校中积极推进产学对接、产教融合,新开设紧缺人才专业,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明确打造“杭州工匠”品牌,为制造业振兴储备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文化氛围。杭州市通过各种活动,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工匠精神”,推动各行各业弘扬和学习“工匠精神”,营造尊崇工匠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政府导向、标兵选树、立传著书,为杭州提供了一种精神坐标。

以职业教育为起点,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受到如此关注和重视,为我国振兴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就业形势严峻,制造业更是举步维艰。这当然与中国对传统制造业技术工人的培养不够重视、制造业缺乏创新和精进不无关系,而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却与教育理念的偏差关系重大。如当下固有思维认为,只有“名落孙山”的失落者才会无奈选择到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由于高考制度、社会偏见等因素,许多中学被迫取消手工艺、创意制作等课程,盲目追求理论学习成绩。中学教育对文化课的偏重,重高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进一步导致中国的青年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对匠人精神更是知之甚少。

如今,“工匠精神”的大力提出,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并出台政策,必将扭转技工缺失、品质堪忧的现状。把技术人才提高到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比翼双飞的层面,将对改变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对职业技术学院的错误看法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有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投身职业技术教育的大流,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和强大动力。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也同样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能工巧匠的摇篮,也是树立“工匠精神”的基地,为此,杭州市急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职教航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為例。杭职院与区域主流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二级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共构组织、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目前,已建成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等7 个二级学院,发展迅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2016年8月,杭职院又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杭职院创新以“双元制”为亮点的办学模式,为实现“工匠精神”提供优质条件。“双元制”赋予一个人两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在校学生,既是企业技师又是学校教师,在杭职院普遍存在。友嘉机电学院是一个由杭职院和友嘉实业集团共同打造的二级学院。友嘉实业集团于1979 年在台湾成立,是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商。基于校企双方的良好合作基础,杭职院在校机电专业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项目验收则由专业教研室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组建的研发中心负责完成。这种在实施真实项目中历练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一线的真实需求,掌握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为提升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以及提高管理能力,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在友嘉实业集团支持下,杭职院有了全国高校首家机床博物馆,学生在校就可见到全球最先进的机床,这样高配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成为相关企业的“抢手货”。

杭职院还以航空数控加工与航空钣金装配两个专业为试点,与浙江首家航空装备制造企业浙江西子航空、友嘉实业集团三方联合成立了西子航空工业学院,共同制定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工学交替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共建师傅团队,采用“双导师”联合授课,实现双师共育的良好局面;建立“师徒结对”管理考核新机制,同时激励和引导师徒双方。目前,西子航空工业公司15%以上的员工都来自该学院。

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工匠,我们需要行业中的大师加入职业技术教育的团队中,需要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技术人才的认可,需要改变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能力的传统观念,需要让家长摒弃“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而这些均非易事,需要一代代职业教育人的不断努力和追求,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倡导与支持。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院工匠制造业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简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职院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关于职院图书馆赠刊管理与有效利用分析
致敬!老工匠
试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