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导学:意义、途径及策略

2019-09-10 07:22王建军
家长·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导学道德与法治途径

王建军

摘要:导学案,可以让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启发,认知得到改善。本文从导学在课堂中的意义,导学在教学中的路径,导学在课堂中应用的策略等方面,发现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导学;意义;途径;策略

一、导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运用导学的方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等,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是起着“导学、导思、导行”的作用。

(一)学科的特点是导学的前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导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是在教师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特点,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最终走向自主实践。

(二)学生的认知是导学的基础

导学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具有导行的功能。在初中学生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突破“德法”课堂的知识点,实现向“三维目标”的多维度达成,通过教师的活动组织,让学生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

(三)课程的目标是导学的依据

导学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人”在课中央的核心。运用导学功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突破,有利于为学生创设一条高效的学习路径;有利于学生转换学习行为,以“学”引“导”,用“导”促“学”,从而自我的发展。

二、导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途径

如何把导学功能应用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呢?下面以《走向共同富裕》一课为例。

(一)从兴趣走向探索,导向情感激发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热切期待。精巧的导入,能在课堂伊始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导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美丽中国建设”“小岗村的变化”“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部大开发”等契合共同富裕的话题内容,作为课堂的导入。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是改革开放,是敢为天下先,是敢闯敢拼的精神,更是时代的气魄与命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共同富裕的基础,让学生看到共同富裕的未来、共同富裕的希望,感受共同富裕带来的喜悦。

(二)从未知走向已知,导向认知生成处

以问题为依托,未知为导向,用问题作为“德法”课堂进行的路径,跟着导学中遇到的问题,带着学生深入地理解与认知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价值,找到解决问题思路。在思维的过程中,形成德育价值导向。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从道德的模糊走向道德的确立,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得到“德法”的认识与熏陶。在“共同富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围绕“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底气来自哪里”几个方面提问,学生依据导学单中的问题,将几个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判断、内容选择、主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中华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三)从自学走到众学,导向学习最深处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又是集体的记忆与经验的一种传承。在“德法”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集体中发现问题,对生活根据经验进行研判,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就在身边。如在讨论“不同地区,发展有差异,这是共同富裕吗”时,让学生了解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学生由于思维背景的单一,可能对于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大家的集体学习、讨论,形成一个集体化的认识。

(四)从书本走向社会,导向德法实践处

共同富裕是一个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讨论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经济改革整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学生有一种陌生化的感觉,需要我们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去发现共同富裕。

比如“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就是共同富裕的抓手之一,“村村通”工作也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基础等,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通过身边的事情,学生就能发现實现共同富裕,就在我们身边。

三、导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策略

(一)明确“需知”——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需知”就是学生通过“德法”学习,必须知道的内容。“需知”是“未知”和“已知”的联系点。在这节课中,“富裕”是学生的“已知”,“共同富裕”是学生的未知,就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路径。

(二)经历“探知”——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是“德法”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从“探知”中,得到认知的改变。“德法”的认知更是需要学生从书本知识让生活经验的转变,如当下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需要有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学生对“重大阻力”进行探知,就会发现“阻力”来源于利益固化藩篱。

(三)主动“求知”——作为教学的延伸点

“德法”课堂,需要学生学会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从书本向课外拓展。如本课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问卷,进一步了解“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破解之道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还可以通过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共享改革成果”,针对家乡的地域特色,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社区、农村,调查哪些是“改革成果”带来的新变化,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去努力才能共享的。

总之,在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基于导学导教,能够帮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在导行中进行探究实践,形成对学习内容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身临其境式的体验,追根究底式的发现,从而以学生的生活与认知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和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

(责编:侯芳)

猜你喜欢
导学道德与法治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是小导游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