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变迁:从手写寄信到智能手机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大哥大移动电话智能手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主要通信工具还是纸和笔,写封家书报平安是百姓生活常态。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已普及家庭电话,更是早在工业革命以后就普及了机械打字机——很少有人手写长文了。70年沧桑巨变,如今的中国人民已经追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大众的通信水平——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的《2017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净增9555万户,总数达14.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102.5部/百人,且率先进入5G时代,未来的中国,将引领世界通信潮流。

乡邮员骑车送信成时代风景

“那时候的语文教学,大约在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要教孩子们怎么写信。”上海退休语文教师李斌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学课堂时,如是说,“一封家书,怎么写称呼,怎么写问候语,正文格式是什么,怎么写祝颂语,这些都要教。同时,还得教孩子们写信封,包括横排写法和竖排写法。”

“我是知青子女,那时候,我的父母在安徽。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个月我都要给爸爸妈妈写两封信,他们也会回信。”李斌的学生王女士说。“李老师除了教我们写信,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还教我们写电报。”王女士说。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普通电报的定价长期保持一个字3分半钱,到1983年邮电部核定批准涨价为一个字7分钱。而那时邮寄一封平信,本埠4分钱、外埠8分钱。换言之,拍电报一个字的价钱,可以寄一封信。平常人家,没事的时候没人会去拍电报。但逢着家里有急事,或者大喜事之类,需要尽快通知到的,则必然拍电报。送电报的乡邮员会骑着摩托车“突突突”开到家门口,加急电报的话,哪怕是大半夜也会及时送达。而一般的亲友联络,大家都是写封平信,往邮筒一塞,乡邮员骑着载满书报信封的绿色自行车飞驰在乡间大道上成为最具标志意义的通讯风景。

装部私人电话 曾要一年工资

在邮政业务逐年走高的时候,一股安装家庭电话的热潮也在大城市蜂拥而起。1985年3月5日《工人日报》报道,从1984年10月开始,上海出现了“私人电话热”,10月至12月平均每日申请安装私人电话数猛增到1500余户。

那时,家庭安装电话简直是贵族的象征。1992年底,家住山东德州的田端方决定在家中安装一部电话,“当时家庭要装电话需要缴纳2200元的初装费,而我当时每月工资只有150元,这要花去我一年多的工资”。

刚装上电话的那几个月,田端方的母亲几乎每天都要给远嫁的女儿打个电话聊一会儿,“有一次我特意坐在一旁听她们聊天,内容真是包罗万象:谁娶媳妇了,谁家生了孩子;菜市场菜价多少,猪肉价多少……”“当时长途电话是每分钟4毛钱,母亲和姐姐打电话时间最长的一次话费达到50多元。”尽管如此,他们一家人仍觉得幸福感十足。

高价阻挡不住人们装电话的热情。以上海为例,1989年11月,上海电话号码从改革开放前的6位数升到7位数。短短6年功夫,1995年11月25日零时,上海电话号码在全国率先由7位升8位。在电话号码升位后,1998年,根据国务院有关决定,实施“邮电分营”“政企分开”。中国电信成立后,没几年功夫,上海固定电话初装费降低为1000元,后来慢慢取消初装费。

“大哥大”:风靡一时的“贵族”

1987年,广东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摩托罗拉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推销移动电话。

尽管充满电后仅能维持30分钟通话,厚重如砖头的移动电话售价却高达两万多元。这笔钱,在许多地方都能买套房子了!

中国第一个个人手机用户是广东人徐峰。他回忆道:“1987年11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中国第一个手机用户。虽然购买模拟手机花费了2万元,入网费6000元,但是手机解决了我进行贸易洽谈的急需,帮助我成为市场经济第一批受益者。”

当年,同批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手机只有一百部,因此号码也就一百个——从901000到901999。徐峰为了图吉利,选中了901888这组号码。当年的移动通话质量很差,通話双方常常需要大声喊叫,才能听得清对方说了什么,然而这也恰巧迎合了拥有手机的人群的炫耀心理。

此时,砖头式样的移动电话被人们称作“大哥大”。“那时你开一辆桑塔纳出门,别人也以为是公家车,远远不如‘大哥大’那么耀眼。很快人们以拥有‘大哥大’为荣。性格外向的人,会整天手拿‘大哥大’,吃饭喝茶谈判,往桌上一放,就像押上了一个富贵的筹码和权杖,立刻会获得多一份尊重,生意谈判也因此变得轻松。”徐峰回忆道。

然而,这种风靡一时的“贵族”象征并没有维持多久。十年不到的工夫,中国的移动通信由模拟时代,迈向数字时代。

“有事你呼我”成流行语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通讯行业最火热的当属BP机(寻呼机)的兴起。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意味着BP机诞生了。“有事您呼我”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阜阳的何女士就拥有一部BP机。“慢慢地,何女士身边的人也配备了BP机,收到的信息大多都是:“某某找你,请速回电话”。与此同时,BP机的出现,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BP机一响,立马奔向公用电话亭回电话的情景,是许多60后、70后难忘的记忆。

在“大哥大”逐步被人们称作手机,并普及开来的时候,“随时随地传信息”的寻呼机渐渐式微。曾经颇为风光的寻呼台小姐跟着转岗转业了。要知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十七八岁入职的她们,一度收入高过许多大学毕业生。

时代发展着实太快。“1998年我开始做寻呼小姐时,台里规定每个寻呼小姐每月必须完成8500个话务量才会有工资。那时,寻呼机还非常火,到2006年我最后离开的时候,每个月整个台也没有3000个话务量。”曾在北京远望台工作,如今已人到中年的骆女士表示,通讯手段日新月异,技术进步推动通信行业阔步向前。

中国引领智能手机潮流

2000年初,曾让世人引以为荣的“大哥大”逐渐瘦身,小灵通和2G手机“粉墨登场”。为了方便家人与自己联系,田端方购买了一部小灵通手机。

田端方说:“自从有了小灵通,下班前妻子总会打电话问一下,中午吃啥,晚上想吃啥。”科技的发展,使得千百年来人们用书信传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讯的便利也着实让田端方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10余年来,田端方陆续换了七八台手机,现在用的是一款智能手机。“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和网络,母亲再与姐姐聊天的时候,会选择手机视频。”他说,“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见到人像,娘俩儿聊得更为欢畅,而且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聊天时间过长,而使得话费暴增。”

从“大哥大”到早期的智能手机,总是洋品牌的天下。人们一度担忧国产手机可能消亡。哪知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小米、华为等国产品牌不仅在国内抢占市场,还因价廉物美而远销海外。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未来中国很可能引领智能互联网产品的潮流。现在技术日新月异,通信技术也由1G发展到5G。下一代的通讯工具,很可能所有信息都在云端!(本版稿件综合《中国生活记忆》《新民周刊》《颍州晚报》《德州晚报》)

猜你喜欢
大哥大移动电话智能手机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大哥大”史话
万物起源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还是这么帅
长大了怎么得了等2则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
3GSM世界移动电话大会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