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郎担到电商村

2019-09-10 07:22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供销社义乌集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商业发展大体经历了资本主义旧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商业的建立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和加速扩张等阶段。国内商业作为我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已逐步形成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开放竞争的格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从曾经的计划经济,到如今的市场经济,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商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最密切的行业,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蜕变。

拨浪鼓敲响义乌小商品的交易铃声

在浙江义乌廿三里街道的拨浪鼓广场上,有一组“鸡毛换糖”的铜像,这里是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

从摇拨浪鼓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到如今万商云集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从一个建成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普通集镇到如今建成区面积已超过50平方公里、流淌着浓郁国际化气息的现代商贸城市,义乌的缩影,更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影响全世界的写照。

60岁的何海美是义乌的第一代摊贩,也是义乌商贸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她看着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己也从一个摆摊的小商贩,做到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2014年,李克强总理视察义乌商贸城,何海美作为商城代表之一,给总理献礼。为了这份礼物,她费尽心思,终于淘来一个老旧的拨浪鼓。她觉得意义非凡,最能代表义乌商户。

“义乌人经商的故事,还要从拨浪鼓说起。”何海美说。

拨浪鼓是义乌第一代商人的“身份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义乌一带农民每年冬春农闲的时候,肩挑货郎担,手里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用自家土产的红糖或饴糖做成的糖饼、糖块,去换百姓家的鸡毛。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糖担”们发现,小百货比糖块更有市场,换鸡毛的效果也更好。由此,“糖担”的命运拐了弯,而演绎这种变化最生动的场景是在廿三里集市。

廿三里集市是大家自发组织的。逢“一四七”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开市。说是集市,其实就是供销社中间的一块空地,有四分之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布包,在这里交易需要用的东西。廿三里集市出现后,何海美就成了这里的第一批摊贩。她在集市上卖电影剧照和明星照片,很快就成了“万元户”。

1982年9月5日,在一条臭水河上,用水泥板搭起了简易摊位。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悄然开张。何海美也成了市场的第一批商户。后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多次扩容建成了享誉全国的 “义乌小商品市场”,如今发展成为了规模更大、功能更全的“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供销社货郎担走村入户

冉启胜中学是在成都14中读的。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他来到龙泉驿区的山区里,1975年,冉启胜进入长松公社供销社,成了供销社里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在那个年代,由于商品紧缺,且很多需要凭票供应,买东西都得求人,供销社的售货员是十分吃香的职业。

冉启胜所在的龙泉驿区因为在山区,供销社有一个传统——每隔一段时间,会安排工作人员挑着各种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下乡,为没有时间到供销社买东西的农民提供便利。那一年,冉启胜在新单位报到后不久,就被安排下乡了。“那时是5月份,我们早上8点就出门了。一行六、七个人,每人担不同的东西。我当时担的是盐巴,大概有40多斤。在供销社卖一毛九分一斤,送到农民手里也是这么多,不会加一分钱价。”

每次出发的前一天,供销社都会通知到各个生产队,这样,等冉启胜他们到达的时候,队长再通知社员们来挑选需要的东西就行了。

从供销社出来,就是山路了。冉启胜他们还要担盆子、毛巾、镰刀、农具等等。有的时候,到某个生产队时,某样东西已经卖完了,或者社员指定要某样,如果供销社有的话,冉启胜一般都会尽量在第二天送到社员手里,而且也不会加价。这种隔日达的效率,堪比现在快递的速度了。

除了卖东西给农民,还要从农民手里收购东西,比如废品、草药之类的,所以冉启胜他们肩上担子的重量,不会因为卖了东西而变轻。而且如果遇到农忙,还要挽起袖子,帮农民干农活,“记得打麦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还要帮着农民把麦子收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  商场超市遍地开

时光车轮驶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商业改革大潮滚滚而来。第一次让中国人感受到超市魅力的是1981年成立的广州友谊商店。只不过,那时候的超市还叫自选超级商场。与过去的“三尺柜台”不同,当时,友谊商店专门辟出一个角落作超市提供给顾客用于自选自拣商品,所售商品多为进口货。

友谊商店超市开张的当天,广州人蜂拥而至,踏破门槛,即便知道需要外汇券才能购买物品,很多人只能看不能买,也难挡住市民们的热情。常常商品刚刚上架就一下子卖光了,一边补货一边就又缺货了。这种“自选式”超市一举成为了当时的潮流。

这里没有了传统的“三尺柜台”,顾客可以亲手从货架上选购商品,出门再付款结账。受此影响,全国各地超市遍地开花。

1995年至1997年是外资连锁超市进入中国市场的高峰期,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卜蜂莲花争相进入中国。

当外资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获得巨大成功后,就会促使本地零售企业奋发图强,在争相模仿的同时进行创新。

面对外资超市的强势进攻,永辉创造性地摒弃一般超市主营服装、日用品、家电的模式,建立起以生鲜为特色的超市和连锁店,并将选址定在居民区、次干道及城乡接合部,定位瞄准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避免与巨头的正面冲突,年营收过百亿元。

和外资超市将火力集中在一线城市不同,大润发在二三线市场默默布局,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完成了对家乐福的超越。从城市大街小巷,到农村小镇集市,商场超市遍地开花,商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电商来势马蹄疾  “融合”发展浪潮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来势凶猛,传统商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时代。

2016年10月,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概念。

新零售,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改造,推进线上、线下和现代物流的深度融合。淘宝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2018年7月,“巧妇九妹”接到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委会的紧急请求,希望她能够通过电商帮助村民销售滞销的15万斤芒果。“巧妇九妹”立即与团队一起前往安金村拍摄专题视频并在网上发布,视频上线仅2个小时,平台就接到了10万斤爱心芒果的订单,不到24小时,安金村积压的15万斤芒果通过网络销售一空。

“巧妇九妹”,如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人物,网上粉丝过千万,她叫甘有琴,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三海镇苏屋塘村的农民,在家排行老九,被大家親切地称为“九妹”。

一开始,通过微信,九妹卖给粉丝一些水果,随着询问的人越来越多,团队干脆开了家“巧妇九妹”的淘宝店,为家乡的水果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在“九妹”带动下,她所在的村成了电商村。如今全国这样的淘宝村有4310个。有超过3000万农民通过淘宝做生意。人们足不出户,敲敲键盘便能做成大生意。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越来越多的农民、返乡大学生、扶贫带头人甚至村干部和县长,都当上了农产品销售的主播,吸引了大量粉丝,电商发展日新月异。 (本版稿件综合《新京报》《环球时报》《成都商报》等)

猜你喜欢
供销社义乌集市
小镇供销社
热闹的集市
中国航空公司新开义乌直飞符拉迪沃斯托克航线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中国乡村之声
热闹的集市
浅谈财务管理在黄骅市供销社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