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9-09-10 01:17陆敏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1期
关键词:长方体特征教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因此,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近学生的数学认知、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往往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是有的教师认为设计了数学活动,也有了探究单,就表示学生参与了活动;

二是认为学生动手操作了就是活动了,没有将动手操作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课堂的探究活动不是真探究,而是学生作为操作工在完成老师的指令。

四是当学生活动之后,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并整理。五是教师过多关注学生活动中形式化的东西,忽略了对数学本质内涵的理解。

如何設计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做到扎实有效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谈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理解:

1.要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问题探究的渴望。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活动有课前的活动,课中的活动以及课后延伸的活动。例《角的认识》我们经常提前布置学生,课前找生活中的角,唤起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会将疑问植入学生心中: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教师设计了以下过程:

1、找一找,先从情境图中找出角,再从身边找出角。

2、摸一摸,体验角的特征。

3、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5、画一画,提升对角的认识。

通过找--摸---说--做--画这一系列步骤,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感知觉,积极自我建构角的概念。让不同的活动呈现出对角的的不同表达方式,活动贯穿于角的全过程。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所有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操作,这种做法虽然节省了课堂时间,但缺乏规范的指导,学生体验不深刻,学习内容也不够扎实。

2、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能力和智力品质都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段是不同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现有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数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对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3、能够借助问题情境,带学生进入真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很多老师会疑惑,探究还分真假。真探究就是要有一个问题解决的驱动型任务,创设一个真实的、有现场感的问题情境,并要直面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思考:你能根据画圆的体验介绍圆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吗?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验.这个活动是放在课前的,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和描述也是放在课前的。认识圆之前画圆,对学生来说不是纯玩,其中有认识,有一些隐藏在背后的对圆的特征的朦胧的感觉,到了课堂上,学生又在教师的组织下画圆.这样就赋予了圆的认识更深层次的几何意义上的功能和体验,使学生更加清楚圆是到定点等于定长的点形成的轨迹。

4.要激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活动设计要有目的。

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是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的结合,这才是真正的体验.例如《什么是面积》这节课,我们通常会设计这样的环节,学生在给不同大小树叶涂颜色、摸桌子课本面的大小、数学书封面和语文书封面比较、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的大小等环节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操作感悟到形成表象,再到抽象概念,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活动中,所以数学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应该是有目的、有任务去设计,让数学活动更加实效。

5要提供适于学生学习和有条理思考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比如我们上公开课时都习惯性选择能够设计活动内容的课,感觉这类课上起来有学生活动,不至于课堂冷场。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以下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探究棱的特征。提供一些长度不同、根数不同的材料,搭建长方体框架。思考:怎么选?12条棱有什么特征?以此来加深对长方体的理解。

第二个活动是出示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图形(不是透视图)引导学生寻找并画出背后隐藏的三条棱,再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如果一条条去掉棱,怎样才能不影响长方体的形状?进步加深了对从一个点引出的长、宽、高的认识。

第三个活动是展开想象,每究面的特征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之后动态呈现棱的变化过程,形成特殊的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了长方体及其特征,积累了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了空间观念。

6、要提升活动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教师要探索出更多的途径和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加深理解,也有老师在探究活动环节让学生经历以下三个活动:

(1)搭框架----搭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深入体会棱的特征)印象最深刻的时教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操作---验证---交流的过程,并且想象用以下小棒搭成长方体的样子.

(2)补框架-----把框架做成封闭的盒子,需要补6个面,需要准备几种形状的纸片(探究面的特征)

(3)拆框架--慢慢拿走小棒,拿到什么形状还能想象出原来长方体的大小(探究棱的特征,揭示长宽高)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数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操作,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合理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体验、归纳、提升。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给学生留足分享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参与活动了就会有感悟,就会有表达和交流的欲望,教师要给学生机会、空间,引导学生交流、碰撞、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课堂效果也会得到很大改善。

作者简介:陆敏,女,1984年5月,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操作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长方体特征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抓特征解方程组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
春天来啦(2则)